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使学生增强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使学生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以及表示客观事物间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良好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理解和感悟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联系生活,体验数感;认真观察,升华数感;鼓励合作与交流,发展数感;亲身实践,培养数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学生数感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书本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积极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的生活中,并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类的数打交道,(1)比如:你的学号是32;你穿26码的鞋子;你家离学校大约有800米的路程……这些都是数与现实生活间建立的密切联系。(2)再比如:在生活中感受数的大小,6颗巧克力与4颗巧克力谁多谁少,学生会很快发现答案。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对世界各种事物充满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在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积极主动探索事物间的复杂的数量关系,透过表面看本质,并且主动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发展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1)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思维方式是形象具体的,此时,可采用一种数学漫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我家有6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和我;我学会了61比60大一些,9比87小得多;我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有10厘米,比同桌的短一些……(2)再比如: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秒》这单元中,可以设置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去观察和记录,用时间记录你的一天:早上几时几分起床,中午几时几分到家了,晚上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晚上几时几分上床休息等等。学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对数字意义的理解并学会用不同的数字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无形中,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各自成长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不同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着各不相同的见解,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发展学生的数感。如:(1)在教授苏教版一年级《8的组成》这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帮老师想个问题,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各撒一把米,有8只小鸡跑过来吃米,每个盆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呢?学生组内合作与交流,讨论出不同的结果。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①一边3只,一边5只。②两边都是4只。③一边1只,一边7只……(2)《分数意义》这节课中,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每位同学手上有6根小棒,请同学们依次拿出手中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七分之一;同组内成员间的小棒可以互相调换,在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七分之一”这个过程是此活动的高潮,需要组员间互相合作才可以完成。
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少不了数学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数学中的某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从书本中去死记硬背或者重复的计算是很难掌握这些知识的,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去创造各种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获得知识。1300张纸大约有多厚?1300个空矿泉水瓶一排一排的摆在操场上,大约需要多大的场地?……针对问题“1300张纸大约有多厚”,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数学教科书,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感受一本數学教科书的厚度;再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同学重新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大到小的过程,并建立大数的表象;学生可以想象20本书是1000张纸有多厚,感受到1300张纸比20本书还要厚。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际操作,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估计。(单位:合肥市竹溪小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学生数感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书本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积极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的生活中,并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类的数打交道,(1)比如:你的学号是32;你穿26码的鞋子;你家离学校大约有800米的路程……这些都是数与现实生活间建立的密切联系。(2)再比如:在生活中感受数的大小,6颗巧克力与4颗巧克力谁多谁少,学生会很快发现答案。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对世界各种事物充满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在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积极主动探索事物间的复杂的数量关系,透过表面看本质,并且主动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发展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1)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思维方式是形象具体的,此时,可采用一种数学漫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数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我家有6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和我;我学会了61比60大一些,9比87小得多;我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有10厘米,比同桌的短一些……(2)再比如: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秒》这单元中,可以设置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去观察和记录,用时间记录你的一天:早上几时几分起床,中午几时几分到家了,晚上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晚上几时几分上床休息等等。学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对数字意义的理解并学会用不同的数字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无形中,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各自成长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不同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着各不相同的见解,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发展学生的数感。如:(1)在教授苏教版一年级《8的组成》这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帮老师想个问题,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各撒一把米,有8只小鸡跑过来吃米,每个盆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呢?学生组内合作与交流,讨论出不同的结果。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①一边3只,一边5只。②两边都是4只。③一边1只,一边7只……(2)《分数意义》这节课中,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每位同学手上有6根小棒,请同学们依次拿出手中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七分之一;同组内成员间的小棒可以互相调换,在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七分之一”这个过程是此活动的高潮,需要组员间互相合作才可以完成。
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少不了数学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数学中的某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从书本中去死记硬背或者重复的计算是很难掌握这些知识的,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去创造各种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获得知识。1300张纸大约有多厚?1300个空矿泉水瓶一排一排的摆在操场上,大约需要多大的场地?……针对问题“1300张纸大约有多厚”,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数学教科书,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感受一本數学教科书的厚度;再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同学重新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大到小的过程,并建立大数的表象;学生可以想象20本书是1000张纸有多厚,感受到1300张纸比20本书还要厚。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际操作,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估计。(单位:合肥市竹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