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卡瑞娜·拉沃尔和她的摄影 “当我开始拍摄游泳池系列作品的时候,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童年,这让我想起在夏日假期里父亲为我们拍摄的8毫米电影。”她强调,在她的拍摄的影像中,身体运动、空间关系处理的灵感皆来自电影。 游泳池的发现 现年36岁的法国摄影师卡瑞娜·拉沃尔(karine Laval)开始拍摄游泳池系列作品,缘于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在巴塞罗那的一个游泳池,当她躺在游泳池边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生涯
她的艺术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与很多摄影家一样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最终决定将摄影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她在大学学习的是新闻与传播,21岁的时候,为了寻求独立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与传媒有关,策划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早在19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资助过萨尔加多的摄影项目,因此萨尔加多成为拉沃尔有幸认识的第一位职业摄影师,这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她人生的转折点是在1997年,那一年她下定决心移居纽约。她再一次为人道和社会关怀的情结所左右,在非营利基金支持组织的SoHo合伙公司(the SoHo Partnership)找到了一份工作,致力于对无家可归者的帮助。为了筹集活动资金,该组织出版纽约热点地区的时尚指南,比如SoHo区、Tribeca区、Chelsea区等地的时尚指南。在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之后,她成了出版项目的主编和艺术指导。这时候摄影对于她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作为个人爱好。而SoHo合伙公司的创始人亨利·布赫尔(Henry Buhl)同时又是一名著名的摄影收藏家,跟纽约摄影界有着很好的关系。后来她结识了自己展览的策展人玛丽雅娜·古尔维尔(Marianne Courville),并成为好友,通过古尔维尔的介绍,她被纽约摄影界所了解。
与此同时,她选修了库伯学院(Cooper Union)视觉艺术学院的夜间课程,在新校的几年时间里,她学就了一手娴熟的暗室技术,在彩色方面尤为突出。她说:“在此之前,我仅仅拍摄黑白照片,而这个课程的老师教会我们将色彩的应用推向极限,由此也成为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遭遇911
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了她的一些想法。她在纽约的办公室距离世界贸易中心不远,当她听到碰撞的声音,便从桌子上抓起自己的相机和胶卷袋,赶了过去。“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知道这很重要。我竭力靠近正在倒塌的塔楼,很快我便意识到自己也会葬身于此。我的幸存是一个奇迹。我想,如果我还活着,那就意味着我会将摄影进行到底。”
卡瑞娜.拉沃尔简历
卡瑞娜·拉沃尔(karine Laval)1971年出生于巴黎,现在工作、生活在纽约。她先后毕业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La Sorbonne,巴黎第四大学)、巴黎阿萨斯大学(ASSAS,巴黎第二大学),主修新闻与传播,她还曾在美国库伯学院(Cooper Union)、SVA和纽约新校(New School)学习摄影与设计。她先后在法国、挪威、古巴拍摄了很多具有地方特点的影像作品,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叙述风格。她的摄影风格与布列松、埃格尔斯顿(Eggleston)这样的大师截然不同,作品中少了经典的瞬间,多了一些生活的随意。她的作品几乎都使用了相同的色彩,色彩成为她自我表达的一种工具,也成为她个人风格的一种标志。
她曾经在法国、挪威、美国等国家的城市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
个人网站 www.karinelaval.com
其他文献
奥运来了,当国内、国外的通讯社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自己的奥运报道的时候,作为一名普通摄影者。你准备好了吗? 你也许是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但是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2008年奥运会的全部文字和摄影记者的配额只有5600名,并不是每一名专业摄影记者都有机会领到采访证,参与到奥运项目的报道之中。也许你会想,是否可以到普通观众席上去拍摄,因为这样仍然有机会弥补不能到场地进行拍摄的缺憾。 也许你是一名摄影爱好
影易时代供图 除了到现场抓拍运动员的竞技瞬间,体育摄影还能怎么拍? 1996年7月号,著名的《生活》画报,刊登了一组由著名的摄影师乔·马克纳利(Joe McNally)操刀拍摄的美国奥运会运动员的肖像照片,照片通过突出表现运动员的身体来刻画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并起名“裸露的力量”。 17位美国运动队的成员参加了拍摄,卡尔·刘易斯、格文·托伦斯等金牌运动员名列其中。为了将这组极具爆炸力的照片
主持_徐晓刚 特邀嘉宾_罗利光 数码后期处理是一把双刃剑,善于运用电脑进行后期处理的人,可以使照片很容易地就变成作品,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因为过度的电脑调整而导致“数码过度症”,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色彩运用的失控,过度地调整影像的色彩、锐度、反差等指标,把本来不错的原创作品搞得逊色许多,因此,数码后期处理一定要得当。从以下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图片处理的一些例子,也能看到一些失误。
牡丹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把牡丹的妍姿摄入镜头,是喜爱牡丹的摄影爱好者的愿望和追求。但牡丹好看不好拍,怎样才能在牡丹身上拍出点彩?来自牡丹之乡——洛阳的摄影人给您带来了金点子。 李向红摄 涂伯乐摄 高均海摄 涂伯乐摄 器材
在数码单反达到800万像素时,就有人说数码已然赶超胶片了,而相机像素已然跨过千万时,相机厂商却是言语谨慎,不再轻易去对抗胶片了。对于影友而言,数码是否已然赶超胶片依旧是挂在嘴边的话题。千万像素数码单反的时代已然到来,数码相机的品质真的无懈可击了吗? 误区一 影像传感器是一种比胶片更优秀的影像记录技术 这种错觉实际上是由“数字化即是产品高质素化”这个观念所致。在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采
俗话说,摄影是一门“玩”的艺术,那怎么去玩?玩什么?要玩出品位、玩出水平,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实现的。许多摄影爱好者选择拍风光,但拍风光需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且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旅游经费投入也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加之还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拍摄花卉,上述弊端大多可免。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听一个朋友说:“现在比较时髦用照相机画画”。受这个启发,我利用到外地出差的机会分别在北京、天津、井冈山、新余、南昌
越接近两当,越觉得绿色凝重,季节氤氲在一片连绵绿州里,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宽阔的水面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光影的起源处,心跟着豁亮起来。民居渐渐密集,白的墙,浅的院,院里花开花落,一目了然,车上的我们不禁感叹:“这地方环境真好呀!” 刚进县城,车子就减速了,同行的小美女催司机:“刘师傅,快点,快点,这么宽的路,这么少的车,不要开的像蜗牛爬。”刘师傅并不加速,他努努嘴,示意我们看路牌。“啊!限速
改革之初的影像,最让人感到震奋的是真实的力量。人们逐渐从曾经的“假大空”、“红光亮”的影像形态中走出来,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并在纪录真人真事真场景的努力中,升华影像的价值,追求“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至高境界。 转眼近三十年过去,那些源于不同视点、捕捉于不同瞬间的作品,已经积累起史诗般的长卷——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着生活的五光十色,凝聚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每一个历史的事件、每
2007年的影像盘点菜单,“假照片”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2008年的新年伊始至今,“假照片”更是引发论战,而且愈演愈烈。 影像造假与打假之事件,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颇具波澜壮阔之势。其间,最强大的力量当推网络,它以最快的传播、最广泛的参与、最直接的交锋,展现出无“网”不胜的特殊魅力。众所周知,造假之影像,中外都不能幸免,而网络时代,促使造假之影像更无处藏身,造假之身手付出更大
2007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个规模盛大名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的摄影展览在这里隆重开幕了。最大4.8x3.8米的展板、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仿印度佛塔,光、影、声三维立体构建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感受展览气势恢弘之际,又品味着影像的科考作用及文献价值。其间的甘苦用心,吸引着我与丁先生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机会。 有舍才有得。我这个人比较专一,认准了的事,就会心无旁鹜、一头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