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引进种猪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种猪;引进;注意事项
1 引种的时间与种猪的体重、数量
猪场和养殖户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确定所需种猪的品种和数量,有选择性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种性能,满足自身要求,并只购买与自己的猪群健康状况相同的优良个体,如果是加入核心群进行育种的,则应购买经过生产性能测定的种公猪或种母猪。新建猪场应从所建猪场的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和猪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数量、品种和级别,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根据引种计划,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新建场引种时要在建场前考察良种场家,一般依据引种数量多少先建设1 栋-2栋母猪舍,隔离封闭消毒后就可进行引种。其缺点是不利于防疫,或各种设备及设施不完善,便开展工作,优点是至少提前完成半年见效益。引种应避开养猪效益高峰年,这时引种,种猪挑选余地小,而且价位较高,引种后繁殖的后代很可能又进入下一个低谷期。引进种猪数量较多时,应分批进行,以增加选择强度和便于有计划地配种,尽可能均衡生产。
引进的种猪体重一般要求50千克以上,不宜过大,体重过大的种猪很可能是别人挑剩下的猪,而且影响引种后免疫计划。
要更新血缘可引进少量公猪母猪,达到增加或更新血缘的目的即可。如果新建场也不要按生产规模全部购入,引种数量为本场总规模需要的1/5-1/4较适宜。引进公猪时要考虑有足够的血统和数量,防止母猪发情时没有适配的公猪。
2 引种时猪场的选择
选择适度规模、信誉度高,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有足够的供种能力,且技术水较高的场家。选择场家要把种猪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必要时在购种前进行采血化验,合格后再进行引种。一般建设场时间短,并且种猪来源于国外的疫病较少。种猪的系谱要清楚。选择售后服务较好的场家。尽量从一家猪场选购,否则会增加带病的可能性。选择场家应先进行了解或咨询后,再到场家与销售人员了解情况,切忌盲目考察,以免看到一些表面现象,看到的猪可能只是一些“模特猪”。
3 选种猪时在注意事项
3.1 查阅种猪系谱。在引进种猪的始终,均要聘请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参谋指导,以确保自身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选种时,要通过查阅原种猪场的谱系,对该种猪的后代及种猪本身表现做出鉴定,,要以本品种的主要性能为挑选依据如了解该品种血统是否近亲,后代表现良好。选择种猪时既要突出重点性状,又要兼顾全面性状。
3.2 种公猪的选择。种公猪要求体质健康、精神活泼、具备明显的雄性特征,前胸发达,腹部紧凑,体型良好,体质结实,四肢强健有力;睪丸发育良好,大小适宜,轮廓明显,左右对称,大小一致,没有单睾、隐睾,包皮无积尿;性欲旺盛,本种能力强,精液品质好;无瞎奶头或翻转奶头等现象。
3.3 种母猪的选择。母猪要求体重在50kg斤以上;具备本品种特征(毛色、头型、耳型等),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有一定间距,没有无效乳头(瞎乳头、翻乳头、副乳头等);要选择外阴较大且下垂的个体,不能选阴户发育较小且上翘等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的个体等。
4 引种前的准备
引种前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将引种地点、品种、数量等向本地区县级以上动物防疫部门进行申报,办理有关引种审批手续。尽可能在隔离舍饲养新引进的种猪。隔离舍必须保证干净,要单独设立,最好是从来没有装过猪,使之远离已有猪群,或者应把隔离舍彻底清洗、消毒、晾干后再进行引种。若为封闭式隔离猪舍,最好采用熏蒸消毒的办法,消毒后杜绝人员进入,空舍7d后方可进猪。引进的种猪要有活动场所,最好是土地面,每天应进行适当的运动,保证肢蹄的健壮。进猪前饮水器及主管道的存水应放干净,并且保证圈舍冬暧夏凉。准备一些药物及饲料。药物以抗生素为主,预防由于环境运输应激引起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从场家购买一些全价料或预混料,保证有一星期的过渡期,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些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白菜等。
5 运输时的注意事项
运输方式一般有汽运、空运、铁路运输等,常见的为汽车运输。运输车辆要有专门的隔栏,防止途中挤压。车底板最好装有苇帘、稻草或麦麸皮,防止肢蹄损伤。最好用专门运输车辆,防止车辆带病传染种猪,在装猪前12小时用消毒液对车辆及用具进行两次以上彻底消毒。车辆应配备手电、水桶等备用物品。引种时要有运输经验的专业人员押车。
种猪启运前,要向输出地区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合格,凭《动物运输检疫证》及《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还须向输入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证合格,方可入境。种猪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现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要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采取紧急预防措施。途中发现的病、死种猪不得随着宰杀出售或沿途抛弃,要在指定地点卸下,连同被污染的设备、粪便、垫料和污物等一道,在动物防疫人员监督下分别按规定处理。装猪前最好注射一支长效抗生素(如长效土霉素),应激敏感种猪可注射镇静剂。长途运输每个隔栏的猪不宜过多,以每头猪都能躺卧为准,但也不宜太少。一则运输成本增加;二则太松反而易损伤种猪。装猪时大小猪分栏装,有爬跨行为的公猪最好使用单栏。长途运输应尽量走高速公路,避免堵车、急刹车、急转弯,如途中发现异常,随时停车检查,驱使猪只站立,观察有无受压种猪。种猪在汽车长途运输过程中,会经受一系列应激因素的刺激,产生病理变化,如不注意预防死亡率会较高。长途运输的车辆,车厢最好能铺上垫料,冬天可铺上稻草、锯末,夏天铺上细沙,以降低种猪肢蹄损伤的可能性;在装车运输前,可肌注长效广谱抗菌素,以提高种猪的抗病能力。对出现特别不安的种猪,可注射镇静剂。夏季运输时,要准备充足的饮水,利用早晚阴凉时赶路运猪,以防路途炎热猪群出现中暑等。
6 到场后的注意事项
6.1 猪到场后,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猪的体表及运输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进入隔离舍。十二小时内不要喂料,先让猪休息并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供给饮水,即每次少量供给,待饮完10-20分钟再饮,防止暴饮。水中可加入口服补液盐或电解多维。十二小时后,少量地、逐渐地给猪喂料,3-5天达到正常饲量。否则可能造成猪的腹泻或便秘。
6.2 注意:猪只到场后,出现腹泻、便秘、皮肤出现红点、咳嗽、发热等症状一般都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不要紧张。为了减少由于应激而引发的疾病,猪只到场后,在饲料中加入药物预防,例如支原净(上海诺华)100ppm+金霉素400ppm,连喂2周。
6.3 猪只到场一周后,各方面情况基本正常后,应该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本场内的疫苗接种情况和抽血检疫情况进行必要的免疫注意(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等),免疫要有一定的间隔,以免造成免疫压力,使免疫失败。另外应在配种前应进行两次驱虫,驱虫药可选择通灭、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6.4 半个月后,可以将原有猪群奶仔猪的粪便拌入饲料中饲喂3-4次,也可以将原有猪群种公、母猪的粪便放置隔离舍内,使之产生共同的微生物区,经一段时间观察无异常情况后对猪身彻底消毒后转入生产场区投入调教待用。
结束语
总之,我们根据科学合理的引种计划,选择正规大型的种猪公司,避开上述几个引种误区,引种一定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潘永杰,袁振国等.种猪引进及引种后的短期饲养管理[J].养猪,2005(4).
[2]朱喜平,田孝柱.猪场如何引种[J].河南畜牧兽医,2002(12).
[3]宋云海.种猪引种要点[J].河南畜牧兽医,2001(5).
关键词:种猪;引进;注意事项
1 引种的时间与种猪的体重、数量
猪场和养殖户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确定所需种猪的品种和数量,有选择性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种性能,满足自身要求,并只购买与自己的猪群健康状况相同的优良个体,如果是加入核心群进行育种的,则应购买经过生产性能测定的种公猪或种母猪。新建猪场应从所建猪场的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和猪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数量、品种和级别,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根据引种计划,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新建场引种时要在建场前考察良种场家,一般依据引种数量多少先建设1 栋-2栋母猪舍,隔离封闭消毒后就可进行引种。其缺点是不利于防疫,或各种设备及设施不完善,便开展工作,优点是至少提前完成半年见效益。引种应避开养猪效益高峰年,这时引种,种猪挑选余地小,而且价位较高,引种后繁殖的后代很可能又进入下一个低谷期。引进种猪数量较多时,应分批进行,以增加选择强度和便于有计划地配种,尽可能均衡生产。
引进的种猪体重一般要求50千克以上,不宜过大,体重过大的种猪很可能是别人挑剩下的猪,而且影响引种后免疫计划。
要更新血缘可引进少量公猪母猪,达到增加或更新血缘的目的即可。如果新建场也不要按生产规模全部购入,引种数量为本场总规模需要的1/5-1/4较适宜。引进公猪时要考虑有足够的血统和数量,防止母猪发情时没有适配的公猪。
2 引种时猪场的选择
选择适度规模、信誉度高,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有足够的供种能力,且技术水较高的场家。选择场家要把种猪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必要时在购种前进行采血化验,合格后再进行引种。一般建设场时间短,并且种猪来源于国外的疫病较少。种猪的系谱要清楚。选择售后服务较好的场家。尽量从一家猪场选购,否则会增加带病的可能性。选择场家应先进行了解或咨询后,再到场家与销售人员了解情况,切忌盲目考察,以免看到一些表面现象,看到的猪可能只是一些“模特猪”。
3 选种猪时在注意事项
3.1 查阅种猪系谱。在引进种猪的始终,均要聘请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参谋指导,以确保自身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选种时,要通过查阅原种猪场的谱系,对该种猪的后代及种猪本身表现做出鉴定,,要以本品种的主要性能为挑选依据如了解该品种血统是否近亲,后代表现良好。选择种猪时既要突出重点性状,又要兼顾全面性状。
3.2 种公猪的选择。种公猪要求体质健康、精神活泼、具备明显的雄性特征,前胸发达,腹部紧凑,体型良好,体质结实,四肢强健有力;睪丸发育良好,大小适宜,轮廓明显,左右对称,大小一致,没有单睾、隐睾,包皮无积尿;性欲旺盛,本种能力强,精液品质好;无瞎奶头或翻转奶头等现象。
3.3 种母猪的选择。母猪要求体重在50kg斤以上;具备本品种特征(毛色、头型、耳型等),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有一定间距,没有无效乳头(瞎乳头、翻乳头、副乳头等);要选择外阴较大且下垂的个体,不能选阴户发育较小且上翘等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的个体等。
4 引种前的准备
引种前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将引种地点、品种、数量等向本地区县级以上动物防疫部门进行申报,办理有关引种审批手续。尽可能在隔离舍饲养新引进的种猪。隔离舍必须保证干净,要单独设立,最好是从来没有装过猪,使之远离已有猪群,或者应把隔离舍彻底清洗、消毒、晾干后再进行引种。若为封闭式隔离猪舍,最好采用熏蒸消毒的办法,消毒后杜绝人员进入,空舍7d后方可进猪。引进的种猪要有活动场所,最好是土地面,每天应进行适当的运动,保证肢蹄的健壮。进猪前饮水器及主管道的存水应放干净,并且保证圈舍冬暧夏凉。准备一些药物及饲料。药物以抗生素为主,预防由于环境运输应激引起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从场家购买一些全价料或预混料,保证有一星期的过渡期,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些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白菜等。
5 运输时的注意事项
运输方式一般有汽运、空运、铁路运输等,常见的为汽车运输。运输车辆要有专门的隔栏,防止途中挤压。车底板最好装有苇帘、稻草或麦麸皮,防止肢蹄损伤。最好用专门运输车辆,防止车辆带病传染种猪,在装猪前12小时用消毒液对车辆及用具进行两次以上彻底消毒。车辆应配备手电、水桶等备用物品。引种时要有运输经验的专业人员押车。
种猪启运前,要向输出地区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合格,凭《动物运输检疫证》及《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还须向输入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证合格,方可入境。种猪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现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要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采取紧急预防措施。途中发现的病、死种猪不得随着宰杀出售或沿途抛弃,要在指定地点卸下,连同被污染的设备、粪便、垫料和污物等一道,在动物防疫人员监督下分别按规定处理。装猪前最好注射一支长效抗生素(如长效土霉素),应激敏感种猪可注射镇静剂。长途运输每个隔栏的猪不宜过多,以每头猪都能躺卧为准,但也不宜太少。一则运输成本增加;二则太松反而易损伤种猪。装猪时大小猪分栏装,有爬跨行为的公猪最好使用单栏。长途运输应尽量走高速公路,避免堵车、急刹车、急转弯,如途中发现异常,随时停车检查,驱使猪只站立,观察有无受压种猪。种猪在汽车长途运输过程中,会经受一系列应激因素的刺激,产生病理变化,如不注意预防死亡率会较高。长途运输的车辆,车厢最好能铺上垫料,冬天可铺上稻草、锯末,夏天铺上细沙,以降低种猪肢蹄损伤的可能性;在装车运输前,可肌注长效广谱抗菌素,以提高种猪的抗病能力。对出现特别不安的种猪,可注射镇静剂。夏季运输时,要准备充足的饮水,利用早晚阴凉时赶路运猪,以防路途炎热猪群出现中暑等。
6 到场后的注意事项
6.1 猪到场后,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猪的体表及运输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进入隔离舍。十二小时内不要喂料,先让猪休息并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供给饮水,即每次少量供给,待饮完10-20分钟再饮,防止暴饮。水中可加入口服补液盐或电解多维。十二小时后,少量地、逐渐地给猪喂料,3-5天达到正常饲量。否则可能造成猪的腹泻或便秘。
6.2 注意:猪只到场后,出现腹泻、便秘、皮肤出现红点、咳嗽、发热等症状一般都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不要紧张。为了减少由于应激而引发的疾病,猪只到场后,在饲料中加入药物预防,例如支原净(上海诺华)100ppm+金霉素400ppm,连喂2周。
6.3 猪只到场一周后,各方面情况基本正常后,应该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本场内的疫苗接种情况和抽血检疫情况进行必要的免疫注意(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等),免疫要有一定的间隔,以免造成免疫压力,使免疫失败。另外应在配种前应进行两次驱虫,驱虫药可选择通灭、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6.4 半个月后,可以将原有猪群奶仔猪的粪便拌入饲料中饲喂3-4次,也可以将原有猪群种公、母猪的粪便放置隔离舍内,使之产生共同的微生物区,经一段时间观察无异常情况后对猪身彻底消毒后转入生产场区投入调教待用。
结束语
总之,我们根据科学合理的引种计划,选择正规大型的种猪公司,避开上述几个引种误区,引种一定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潘永杰,袁振国等.种猪引进及引种后的短期饲养管理[J].养猪,2005(4).
[2]朱喜平,田孝柱.猪场如何引种[J].河南畜牧兽医,2002(12).
[3]宋云海.种猪引种要点[J].河南畜牧兽医,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