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谐课堂体现着一种规律,即教育教学和人之成长的规律;体现着一种价值观念,它是师生共同追求和信守的价值标准。本文以和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分析论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的依据及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要素
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室环境等要素构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努力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二元对立转变为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有规律性,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针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教学艺术统筹各教学要素,最终使教学向着
和谐课堂这一理想目标接近。
一、树立和谐的教学理念
和谐的本质在于个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而“以生为本”则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学校教育要培养“和”而不“同”的学生。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首先必须确立和谐思想,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作为自然的实体,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社会的实体,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但各有所长,皆有潜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开发潜能,使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理解学生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理解需求的缺失性一般要强于对尊重需求的缺失性。人们常说“理解万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希望被人理解的愿望。相对于教师,学生处于弱势,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学生得到理解即得到了尊重;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才会自觉地尊重学生。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解学生的难处,理解学生的心情;既理解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也理解后进学生。比如在做作业时,根据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的其他作业少时,我就多布置一点;否则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并且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批评,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的提问中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不同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就很踊跃,答得也好。
3.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对教育者的一个基本要求,让一个不爱学生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无异于对他的一种折磨,而让一个爱学生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对他而言则是一种享受。首先,关爱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解放、学生的觉醒,让不自由的个体获得自由,那么对学生的欣赏则是给学生的发展、解放和觉醒注入活力,使他们能够得到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解放和觉醒,从而获得自由。只有对学生保持欣赏的心态,我们才能发现学生身上本已存在的优点。即使是对学生的缺点或失误,也要辩证地对待,从中发现闪光的地方,并及时加以呵护和鼓励,使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三、改革课堂模式,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的和谐
1.营造和谐的课前氛围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谐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让学生“身心放松”、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2.落实和谐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在一堂课中起着调控作用,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出教学目标,如书写、口述、眼观、笔画等。目标提出的时机也要适时恰当,有的在导学阶段,有的在课中、课后,有的逐个出示。对话课、讨论课、辩论课应在课前提出目标,使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以便操练。如我在教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先出示一幅漫画,漫画的大意是:英国大主教、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正在向他的学生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谁知他的学生反问贝克莱:“当你没有出世之前,也就是你还没有感觉的时候,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贝克莱说:“该死,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当这幅漫画一出示,学生即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教学目标也同时展示,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3.进行和谐的艺术精讲
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讲”,但这里的“讲”与过去“满堂灌”、“一言堂”不同,是精讲点拨。精讲点拨是教师充分展示自身教学艺术,提高教学实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要解决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的知—信—行的转化问题,较之其他学科更复杂和艰难。因此,教师的讲课语言要力求科学、准确、真实,注意以科学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抽象,教师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就会很枯燥、乏味,使学生更易产生厌倦感。幽默的语言是引导学生对其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幽默的语言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能起到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的作用。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对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对教学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使之不断由对立转向统一,进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要素
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室环境等要素构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努力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二元对立转变为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有规律性,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针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教学艺术统筹各教学要素,最终使教学向着
和谐课堂这一理想目标接近。
一、树立和谐的教学理念
和谐的本质在于个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而“以生为本”则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学校教育要培养“和”而不“同”的学生。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首先必须确立和谐思想,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作为自然的实体,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社会的实体,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但各有所长,皆有潜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开发潜能,使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理解学生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理解需求的缺失性一般要强于对尊重需求的缺失性。人们常说“理解万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希望被人理解的愿望。相对于教师,学生处于弱势,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学生得到理解即得到了尊重;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才会自觉地尊重学生。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解学生的难处,理解学生的心情;既理解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也理解后进学生。比如在做作业时,根据完成作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的其他作业少时,我就多布置一点;否则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并且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批评,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的提问中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不同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就很踊跃,答得也好。
3.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对教育者的一个基本要求,让一个不爱学生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无异于对他的一种折磨,而让一个爱学生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对他而言则是一种享受。首先,关爱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解放、学生的觉醒,让不自由的个体获得自由,那么对学生的欣赏则是给学生的发展、解放和觉醒注入活力,使他们能够得到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解放和觉醒,从而获得自由。只有对学生保持欣赏的心态,我们才能发现学生身上本已存在的优点。即使是对学生的缺点或失误,也要辩证地对待,从中发现闪光的地方,并及时加以呵护和鼓励,使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三、改革课堂模式,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的和谐
1.营造和谐的课前氛围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谐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让学生“身心放松”、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2.落实和谐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在一堂课中起着调控作用,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出教学目标,如书写、口述、眼观、笔画等。目标提出的时机也要适时恰当,有的在导学阶段,有的在课中、课后,有的逐个出示。对话课、讨论课、辩论课应在课前提出目标,使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以便操练。如我在教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先出示一幅漫画,漫画的大意是:英国大主教、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正在向他的学生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谁知他的学生反问贝克莱:“当你没有出世之前,也就是你还没有感觉的时候,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贝克莱说:“该死,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当这幅漫画一出示,学生即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教学目标也同时展示,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3.进行和谐的艺术精讲
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讲”,但这里的“讲”与过去“满堂灌”、“一言堂”不同,是精讲点拨。精讲点拨是教师充分展示自身教学艺术,提高教学实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要解决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的知—信—行的转化问题,较之其他学科更复杂和艰难。因此,教师的讲课语言要力求科学、准确、真实,注意以科学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抽象,教师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就会很枯燥、乏味,使学生更易产生厌倦感。幽默的语言是引导学生对其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幽默的语言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能起到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的作用。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对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对教学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使之不断由对立转向统一,进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