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曹植,爱他刻在竹简上芙蕖绿波、流风回雪般的《洛神赋》;我爱李白,爱他酒香弥漫、一唱三叹的《蜀道难》;我爱顾贞观,爱他字血句泪、真情彻骨的《金缕曲》……我,是这样的酷爱古典文学,在这所以理科见长的省重点中学很是另类。 两岁,父亲就开始为我文学启蒙,从《三字经》到《干字文》,再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我只是不求甚解地死记硬背,也积累了些许。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唤起我对语文的兴趣,至少在遇到章永生老师之前。 初中时,我对待语文的态度是满不在乎,特别是初一的时候,满分120分的语文,我从来没上过90分。章老师是初二时接手我们班的,当时听说要换老师,我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因为在我面前的讲桌上站过的近十位语文老师,都是只看课本,不看学生,自顾自美丽,考不好就怪学生。章老师上的第一节课,并不是讲课文,他只是将“语文”这两个字好好讲解了一番。一瞬间,这位对古代文学著作和历史典故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的语文老师,在我心里的形象高大起来。他站在讲桌前,体形微胖,却站姿挺拔,一副眼镜,却全然没有书生文弱之气,声音洪亮,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他对职业的热爱与对语文的激情。也许是出于羡慕,也许是因为敬佩,又或许还有些嫉妒,就这样,我开始踏上了文学的漫漫征途。
章老师的口袋里总是揣着一两张写满诗文的纸条,学生戏称为“葵花宝典”。有时是上课前,有时是课堂上拓展中,他就会掏出他的“宝典”。有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背诵,有时是字字端正的板书,总是能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抖出“宝典”时,他并不急于讲解,偶尔会找几个同学谈谈看法,同学谈完,他既不予严厉的批评,也不予过分的褒奖,只报以默默的微笑。当我们都盼望他细细讲解时,他往往是寥寥数旬点睛之语打开我们的思路,便戛然而止,让我们很不过瘾。那个时候,我有些埋怨:既然把这些“葵花宝典”都露出来了,为什么不细细讲解评析一番呢?是不是有些不负责任呀?很久以后,我听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说,若要学好语文,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懈。我才恍然大悟,章老师讲解的那几句话已经足够,剩下的空白要我们自己去填补。他的这种讲课方式,促使我独立思考,激发了我的想象。
章老师出生在教师家庭,教语文,爱语文,常年浸淫在语文中,在年近不惑的时候还拿下了安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学位。他的教学看来随性自然,实则注重在心灵上与学生的沟通。他关心学生听不听得懂,是不是觉得有趣,如果发现课堂气氛不对,他的“葵花宝典”就会适时出现,一个成语典故、一句格言警句、一两句经典诗文,便将学生引入新的天地。 后来与章老师闲聊才知道,他的“葵花宝典”看似“闲庭信步”,实则精心结撰,是他多年教学心血的结晶。那些内容,古今比勘,中外互参,依附于课文但又不拘泥于课文,既有兴味,又耐人思考,实在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这正如他的教学风格,他会在黑板前来回踱步,配合手势与微妙的表情变化,没有特定的程序,没有设计好的教科书语言,一堂课从他心底流出,如行云流水般通畅。看似随意,实则是已经多年的打磨而熟稔而渐入化境。
现在,读高中了,学习繁忙,但依然忘不了关注章老师QQ上的闪亮,闲时,会将自己填的词和一些心得体会与他分享,总能得到一些让我深思的话语。
当我将今后的事业定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决心踏上文学这条路不再回头时,章老师就是那个永远比我先站在下一个路口,为我亮起一盏灯的引路人。
章老师的口袋里总是揣着一两张写满诗文的纸条,学生戏称为“葵花宝典”。有时是上课前,有时是课堂上拓展中,他就会掏出他的“宝典”。有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背诵,有时是字字端正的板书,总是能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抖出“宝典”时,他并不急于讲解,偶尔会找几个同学谈谈看法,同学谈完,他既不予严厉的批评,也不予过分的褒奖,只报以默默的微笑。当我们都盼望他细细讲解时,他往往是寥寥数旬点睛之语打开我们的思路,便戛然而止,让我们很不过瘾。那个时候,我有些埋怨:既然把这些“葵花宝典”都露出来了,为什么不细细讲解评析一番呢?是不是有些不负责任呀?很久以后,我听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说,若要学好语文,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懈。我才恍然大悟,章老师讲解的那几句话已经足够,剩下的空白要我们自己去填补。他的这种讲课方式,促使我独立思考,激发了我的想象。
章老师出生在教师家庭,教语文,爱语文,常年浸淫在语文中,在年近不惑的时候还拿下了安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学位。他的教学看来随性自然,实则注重在心灵上与学生的沟通。他关心学生听不听得懂,是不是觉得有趣,如果发现课堂气氛不对,他的“葵花宝典”就会适时出现,一个成语典故、一句格言警句、一两句经典诗文,便将学生引入新的天地。 后来与章老师闲聊才知道,他的“葵花宝典”看似“闲庭信步”,实则精心结撰,是他多年教学心血的结晶。那些内容,古今比勘,中外互参,依附于课文但又不拘泥于课文,既有兴味,又耐人思考,实在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这正如他的教学风格,他会在黑板前来回踱步,配合手势与微妙的表情变化,没有特定的程序,没有设计好的教科书语言,一堂课从他心底流出,如行云流水般通畅。看似随意,实则是已经多年的打磨而熟稔而渐入化境。
现在,读高中了,学习繁忙,但依然忘不了关注章老师QQ上的闪亮,闲时,会将自己填的词和一些心得体会与他分享,总能得到一些让我深思的话语。
当我将今后的事业定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决心踏上文学这条路不再回头时,章老师就是那个永远比我先站在下一个路口,为我亮起一盏灯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