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钱学森前辈的离世,留下让国人惊醒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在这个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教育对国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大学教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大学课堂不活跃一直是个让人困扰的问题。此文将对大学生课堂不活跃的原因稍作分析。
【关键词】学习目的 教育行政化 学术氛围 创新
钱学森前辈在给前总理温家宝教育意见中提到: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的人才。可见创新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一代,是创新的主力军。然而,大学课堂不活跃影响了创新源泉的激发,百家争鸣局面鲜见,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屈指可数。为了让大学课堂物尽其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他们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分析当前大学生课堂不活跃的原因,对提出积极有益的改进方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其中大学生这个青春张扬的群体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对大学生课堂不活躍原因分析必须从社会大众心理,大学教育现实目的,教室教学模式以及大学生学习现状等多方面分析。
一、社会大众心理因素
首先,社会普遍学习功利性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因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其构成是多样的。然而,现代社会人们把学习动机单一化,绝大部分是为了应试,为了升学,没有树立远大的成才目标。
其次,“听话”是很多家长评价孩子的不成文标准。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当个好学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您的孩子很听话”变成了一种老师对学生的夸奖,亦与“好学生”有了必然联系。
另外,安稳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很多家长只求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并不会去强调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而是更多的告诉孩子怎样做不会犯错误,怎样做就是所谓的对的。他们认为与大众保持一致,才不至于被人笑话,才算识大体。
二、大学教育现实目的因素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明确指出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于不断的革新,在于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意义所在。可是,由于社会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习惯于将自己的利益需求强加于教育,严重地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宗旨,使教育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精神与品格。例如,某校无故多次改订教科书;许多高校为达到某些经济利益而不管生源优劣,盲目的扩大招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大学生课堂不活跃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教育行政化的影响下,大学教育更多的是追求就业率,从而很少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与提升。这从侧面增强了学生的功利心理,学生间更多的是利益争夺,而不是真正友好的学术交流,从而很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教育行政化亦使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各种论文千篇一律,亮点甚少。
其次,教育行政化制度衍生的外行领导内行的趋向造成人们不愿看到的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亵渎。教师们要么放弃自己的教育理念,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行政的工具,要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教育这条神圣的道路上孤独的前行,很少有提升的机会。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漠视,严重打击的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教师教学模式因素
如果说社会大众心理因素与大学教育现实目的因素对大学生课堂不活跃的影响是间接的,不显著的(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教师教学模式因素对于活跃课堂的影响则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明确指出教育要“因材施教”。新课标改革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受教学任务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为主,教听结合。众所周知,师之道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目标就是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而忽视了师之道最重要的部分:解惑,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实际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背道而驰,这让许多想讨论却缺乏讨论氛围的学生很难堪。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讨论来加深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突然的提问引起同学们一片不屑的喧嚣。因此,他们选择沉默来反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四、大学生学习现状
其一,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游戏亦纷纷被推出。刚迈入大学的新生刚从高压的学习环境中挣脱。面对如此刺激而轻松的环境,立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被网络迷乱了双眼。于是出现了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白天怎么也醒不来的“猫头鹰”般的作息时间。
其二,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像是蒙娜丽莎微笑的探索者,带着些许敬仰与几分好奇,看到校园中学长学姐们手挽手甜蜜的走在一起,心中便燃起了对异性爱的火花。很快便开始了大学的恋爱之旅。这种冲动的缺乏理智的爱情,无疑会让懵懂的新生感到困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不知不觉的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其三,近年来,大学里流行着“多一个证书,多一个选择”,很多学生被卷入了这一浪潮,开始争做考证达人。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们甚至连自己的专业课都很少听,一直处于复习考证的状态。
大学课堂不活跃是一个严重的持久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朱清时院士曾说:“大学课堂是创新的重要阵地。”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有所思。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尧. 中国大学的十大怪象[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86-88.
【关键词】学习目的 教育行政化 学术氛围 创新
钱学森前辈在给前总理温家宝教育意见中提到: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的人才。可见创新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一代,是创新的主力军。然而,大学课堂不活跃影响了创新源泉的激发,百家争鸣局面鲜见,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屈指可数。为了让大学课堂物尽其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他们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分析当前大学生课堂不活跃的原因,对提出积极有益的改进方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其中大学生这个青春张扬的群体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对大学生课堂不活躍原因分析必须从社会大众心理,大学教育现实目的,教室教学模式以及大学生学习现状等多方面分析。
一、社会大众心理因素
首先,社会普遍学习功利性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因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其构成是多样的。然而,现代社会人们把学习动机单一化,绝大部分是为了应试,为了升学,没有树立远大的成才目标。
其次,“听话”是很多家长评价孩子的不成文标准。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当个好学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您的孩子很听话”变成了一种老师对学生的夸奖,亦与“好学生”有了必然联系。
另外,安稳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很多家长只求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并不会去强调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而是更多的告诉孩子怎样做不会犯错误,怎样做就是所谓的对的。他们认为与大众保持一致,才不至于被人笑话,才算识大体。
二、大学教育现实目的因素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明确指出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于不断的革新,在于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意义所在。可是,由于社会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习惯于将自己的利益需求强加于教育,严重地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宗旨,使教育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精神与品格。例如,某校无故多次改订教科书;许多高校为达到某些经济利益而不管生源优劣,盲目的扩大招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大学生课堂不活跃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教育行政化的影响下,大学教育更多的是追求就业率,从而很少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与提升。这从侧面增强了学生的功利心理,学生间更多的是利益争夺,而不是真正友好的学术交流,从而很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教育行政化亦使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各种论文千篇一律,亮点甚少。
其次,教育行政化制度衍生的外行领导内行的趋向造成人们不愿看到的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亵渎。教师们要么放弃自己的教育理念,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行政的工具,要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教育这条神圣的道路上孤独的前行,很少有提升的机会。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漠视,严重打击的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教师教学模式因素
如果说社会大众心理因素与大学教育现实目的因素对大学生课堂不活跃的影响是间接的,不显著的(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教师教学模式因素对于活跃课堂的影响则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明确指出教育要“因材施教”。新课标改革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受教学任务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为主,教听结合。众所周知,师之道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目标就是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力,而忽视了师之道最重要的部分:解惑,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实际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背道而驰,这让许多想讨论却缺乏讨论氛围的学生很难堪。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讨论来加深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突然的提问引起同学们一片不屑的喧嚣。因此,他们选择沉默来反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四、大学生学习现状
其一,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游戏亦纷纷被推出。刚迈入大学的新生刚从高压的学习环境中挣脱。面对如此刺激而轻松的环境,立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被网络迷乱了双眼。于是出现了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白天怎么也醒不来的“猫头鹰”般的作息时间。
其二,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像是蒙娜丽莎微笑的探索者,带着些许敬仰与几分好奇,看到校园中学长学姐们手挽手甜蜜的走在一起,心中便燃起了对异性爱的火花。很快便开始了大学的恋爱之旅。这种冲动的缺乏理智的爱情,无疑会让懵懂的新生感到困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不知不觉的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其三,近年来,大学里流行着“多一个证书,多一个选择”,很多学生被卷入了这一浪潮,开始争做考证达人。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们甚至连自己的专业课都很少听,一直处于复习考证的状态。
大学课堂不活跃是一个严重的持久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朱清时院士曾说:“大学课堂是创新的重要阵地。”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有所思。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尧. 中国大学的十大怪象[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