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花烂漫的五月下旬,在江苏“教育圣地”——南通,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以下简称“特后”)高研班的学习。这次为期七天的学习,对于我这个来自苏北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啻一场精神的盛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给予我的收获是意义非凡的。
一、开启了智慧之门——给力
年逾古稀的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深情地告诉我们,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爱能创造智慧,爱和智慧可以改变人生。她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睿智地指出,如果一名教师一心想着“特级”,而不去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的事,就不可能成为特级;即使成了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是教育的“精英”。
江苏省教科院张晓东博士说,教育科研要基于课题、超越课题、走向研究。课题不重要,研究才重要;课题研究只有适合,没有更好。
特级教师秦德林说,“名师”与“凡师”的分水岭与试金石就在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无与水平的高低。名师之路,路虽远,行则可至,事虽难,做则可成,每个教师都可以走出不一样的优秀之路。
特级教师潘建明说,最好的论文写在课堂上,写在学生的发展征途中。我们搞教育的人要排除一切杂念、摒弃一切功利意识,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才有可能到达教育教学的智慧深处。
特级教师李伟忠说:不总结,思想永远是碎的;不提炼,永远得不到真金。有了个性,思想才会闪耀出光芒。
江苏省师培中心严华银主任谆谆告诫我们,所有的房子都会成为故居,所有的容颜都会成为故人,所有的情节都会成为故事,你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江苏教育出版社姚卫伟主编热情洋溢地激励我们,站稳课堂,搞好教研,要向智慧出发,要向太阳奔跑,要有冠军思维,要有进取心,也要有平常心……
像这样的话语还有很多很多,有的高瞻远瞩,有的深入浅出,有的风趣诙谐,有的情深意切,无论是何种风格,都饱含着深情、睿智与美丽!它们犹如一股股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田,犹如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的胸膛;也犹如一把把金钥匙,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教育渴望大爱心、大智慧、大行动!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来说,她的每一个分子“1”虽然是那样渺小,可又是何等的重要啊!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不看轻自己的这个“1”,能最大限度地抛弃掉功名利禄的诸多诱惑,多一份真情的追求和智慧的探索,让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春天一定会真正地、早日地来到!教育之道,重在反思中不断前行。缺少反思的行为不是理性的行为,反思不足的教育不会是理想的教育。当前正处于课改的深沉反思阶段,我们教师——一切教育方针与措施的具体落实者、与学生最亲密接触的人,真的应该从灵魂深处回头看,反复、严肃、理性地解剖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大处着眼,在小处着手,去铁杵磨针,恒远久长,让无数高妙的教育细节连缀成科学而艺术的教育行为,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无效的教学,就不会有那么多丑陋的教育事件发生了!
教育智者们给予我的这份思考,一定会是长久的。
二、拨开了思想迷雾——自省
凭着对教育的一份莫名喜欢,从教二十多年的我一直坚守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求索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长的过程中有苦有涩,亦有花有果,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教育追梦之路。
但是,最近几年,我却遇到了自己发展的一个瓶颈期,就是对于今后走向的困惑: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终极愿望和需要是什么?教师的后期发展真的是论文至上?成为优秀教师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时常纠缠于心,也使我驻足观望了好多年。其实,像我这样处于困惑之中的一线教师很多很多,繁忙的工作已使我们的心变得粗糙,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生活与学习的领域涉猎少、视野窄,思想渐趋“贫瘠”,甚至患上了“近视眼”,近视得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专业发展时常走走停停。这次“特后”高研班的首期学习主要是通识理论培训,来自江苏省各个领域的十余位教育专家多维度、深层次地对当前教育现状、教师素养提升等问题作出了科学解读,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认识独特、体验深邃。倾心聆听的过程中,迷惘而单薄的我如佩剑夜行,一路上追随着大师的足迹去披荆斩棘,行走在教育真谛的丛林之中。我入迷、沉醉、也清醒了:教育渴望真情实意,真知灼见。它的行走之道竟是如此的广阔而多元,只要我们每个做教育的人在前进的征途中,能让爱在中间引领,让真情真意在左、学养与智慧在右,快乐前行,最大可能地去塑造心灵、传承知识,让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就是幸福的好老师!有此二“好”,夫复何求呀?
三、催生了感恩情怀——感动
起初被学校领导安排进这个学习班,我是很不在意的,认为只是一次平常的学习而已。可是当接到会议通知,看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高研班”这几个字时,我的心发生了异样的变化:因为这几年受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惰性影响,进取心渐弱,现在学校领导把这么难得的人才培养机会给了我这名普普通通的教师,能辜负这份心意吗?带着这份感动,我来到了南通,踏进了会场,与全省各地近三百名 “特后”学员齐聚一起,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聆听、记录、参与每一次学习。专家们深入心灵的传帮带让我动情动容,但我更是透过这个会场,看到了背后的许多故事:从上至下,从前到后,有多少人为这次培训付出了心血?我这名普通教师深切地体会到了江苏省各级各地领导为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倾注的心血是那样深沉,是那样博大!爱无价,情无限,乌鸦尚反哺,羊羔能跪乳,更何况我们这些从事着人类教育工作的灵魂之师呢!我想,有幸参加这次盛会的同行们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感:唯有好好学习,好好教书育人,才无愧于这份沉甸甸的厚爱啊!
四、萌发了交流渴望——期待
一周的学习活动转瞬即逝,感激之情荡漾于心,我们这些“特后”们一定会把这次培训作为起跳板,放飞翱翔的梦想,展开自己的事业追求,让其开出美丽的花朵来。但是,在怀揣梦想,奋力前行时,我们内心深处更渴望、更期望能有更多机会与行家、专家、领导展开交流、交锋、交往。李吉林老师介绍了南通地区当年对她的培养过程,让我深感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是何其强大。我深知一线教师成长的艰巨性,也愿意刻苦拼搏,超越自我,使自己能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特级教师”。称号是次要的,自身水平的提升才是至关重要呀!若是能有一位名师带着我们一个或几个人一起努力该多好啊!怀着虔诚的仰望之心,真诚地期待省内外卓有建树的教育先驱者们能打破地域、级别的差距,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小组,伸出温暖的、智慧的手,挽着我们这群稚嫩的“后备”们,引领我们前行,减少大家不必要的盲目蛮干的低效行为。我想,开展这样的师培活动,江苏省要的不是几个名师,而应该是一群优秀的教师队伍传递着这样的理念:教育的成功是追求!是理想!是共同的目标!每位教师都要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都要构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智慧,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追求卓越的教育成果,让自强不息的团队精神来闪光!这应该是师培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一、开启了智慧之门——给力
年逾古稀的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深情地告诉我们,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爱能创造智慧,爱和智慧可以改变人生。她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睿智地指出,如果一名教师一心想着“特级”,而不去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的事,就不可能成为特级;即使成了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是教育的“精英”。
江苏省教科院张晓东博士说,教育科研要基于课题、超越课题、走向研究。课题不重要,研究才重要;课题研究只有适合,没有更好。
特级教师秦德林说,“名师”与“凡师”的分水岭与试金石就在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无与水平的高低。名师之路,路虽远,行则可至,事虽难,做则可成,每个教师都可以走出不一样的优秀之路。
特级教师潘建明说,最好的论文写在课堂上,写在学生的发展征途中。我们搞教育的人要排除一切杂念、摒弃一切功利意识,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才有可能到达教育教学的智慧深处。
特级教师李伟忠说:不总结,思想永远是碎的;不提炼,永远得不到真金。有了个性,思想才会闪耀出光芒。
江苏省师培中心严华银主任谆谆告诫我们,所有的房子都会成为故居,所有的容颜都会成为故人,所有的情节都会成为故事,你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江苏教育出版社姚卫伟主编热情洋溢地激励我们,站稳课堂,搞好教研,要向智慧出发,要向太阳奔跑,要有冠军思维,要有进取心,也要有平常心……
像这样的话语还有很多很多,有的高瞻远瞩,有的深入浅出,有的风趣诙谐,有的情深意切,无论是何种风格,都饱含着深情、睿智与美丽!它们犹如一股股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田,犹如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的胸膛;也犹如一把把金钥匙,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教育渴望大爱心、大智慧、大行动!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来说,她的每一个分子“1”虽然是那样渺小,可又是何等的重要啊!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不看轻自己的这个“1”,能最大限度地抛弃掉功名利禄的诸多诱惑,多一份真情的追求和智慧的探索,让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春天一定会真正地、早日地来到!教育之道,重在反思中不断前行。缺少反思的行为不是理性的行为,反思不足的教育不会是理想的教育。当前正处于课改的深沉反思阶段,我们教师——一切教育方针与措施的具体落实者、与学生最亲密接触的人,真的应该从灵魂深处回头看,反复、严肃、理性地解剖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大处着眼,在小处着手,去铁杵磨针,恒远久长,让无数高妙的教育细节连缀成科学而艺术的教育行为,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无效的教学,就不会有那么多丑陋的教育事件发生了!
教育智者们给予我的这份思考,一定会是长久的。
二、拨开了思想迷雾——自省
凭着对教育的一份莫名喜欢,从教二十多年的我一直坚守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求索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长的过程中有苦有涩,亦有花有果,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教育追梦之路。
但是,最近几年,我却遇到了自己发展的一个瓶颈期,就是对于今后走向的困惑: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终极愿望和需要是什么?教师的后期发展真的是论文至上?成为优秀教师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时常纠缠于心,也使我驻足观望了好多年。其实,像我这样处于困惑之中的一线教师很多很多,繁忙的工作已使我们的心变得粗糙,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生活与学习的领域涉猎少、视野窄,思想渐趋“贫瘠”,甚至患上了“近视眼”,近视得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专业发展时常走走停停。这次“特后”高研班的首期学习主要是通识理论培训,来自江苏省各个领域的十余位教育专家多维度、深层次地对当前教育现状、教师素养提升等问题作出了科学解读,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认识独特、体验深邃。倾心聆听的过程中,迷惘而单薄的我如佩剑夜行,一路上追随着大师的足迹去披荆斩棘,行走在教育真谛的丛林之中。我入迷、沉醉、也清醒了:教育渴望真情实意,真知灼见。它的行走之道竟是如此的广阔而多元,只要我们每个做教育的人在前进的征途中,能让爱在中间引领,让真情真意在左、学养与智慧在右,快乐前行,最大可能地去塑造心灵、传承知识,让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就是幸福的好老师!有此二“好”,夫复何求呀?
三、催生了感恩情怀——感动
起初被学校领导安排进这个学习班,我是很不在意的,认为只是一次平常的学习而已。可是当接到会议通知,看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高研班”这几个字时,我的心发生了异样的变化:因为这几年受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惰性影响,进取心渐弱,现在学校领导把这么难得的人才培养机会给了我这名普普通通的教师,能辜负这份心意吗?带着这份感动,我来到了南通,踏进了会场,与全省各地近三百名 “特后”学员齐聚一起,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聆听、记录、参与每一次学习。专家们深入心灵的传帮带让我动情动容,但我更是透过这个会场,看到了背后的许多故事:从上至下,从前到后,有多少人为这次培训付出了心血?我这名普通教师深切地体会到了江苏省各级各地领导为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倾注的心血是那样深沉,是那样博大!爱无价,情无限,乌鸦尚反哺,羊羔能跪乳,更何况我们这些从事着人类教育工作的灵魂之师呢!我想,有幸参加这次盛会的同行们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感:唯有好好学习,好好教书育人,才无愧于这份沉甸甸的厚爱啊!
四、萌发了交流渴望——期待
一周的学习活动转瞬即逝,感激之情荡漾于心,我们这些“特后”们一定会把这次培训作为起跳板,放飞翱翔的梦想,展开自己的事业追求,让其开出美丽的花朵来。但是,在怀揣梦想,奋力前行时,我们内心深处更渴望、更期望能有更多机会与行家、专家、领导展开交流、交锋、交往。李吉林老师介绍了南通地区当年对她的培养过程,让我深感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是何其强大。我深知一线教师成长的艰巨性,也愿意刻苦拼搏,超越自我,使自己能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特级教师”。称号是次要的,自身水平的提升才是至关重要呀!若是能有一位名师带着我们一个或几个人一起努力该多好啊!怀着虔诚的仰望之心,真诚地期待省内外卓有建树的教育先驱者们能打破地域、级别的差距,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小组,伸出温暖的、智慧的手,挽着我们这群稚嫩的“后备”们,引领我们前行,减少大家不必要的盲目蛮干的低效行为。我想,开展这样的师培活动,江苏省要的不是几个名师,而应该是一群优秀的教师队伍传递着这样的理念:教育的成功是追求!是理想!是共同的目标!每位教师都要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都要构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智慧,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追求卓越的教育成果,让自强不息的团队精神来闪光!这应该是师培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