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信息公共与商业使用的制度定位与规范构建——兼论对人格权保护模式的反思

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识别信息的应用存在公共管理与商业营利的双重价值,然而两类应用场景下的使用目的性质不同,对应制度所维护的目标法益即存在本质区分.在公共使用中,个人隐私诉求在一定条件下需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而在商业应用中,保护生物识别信息目前主要依附于隐私权、肖像权、网络安全保障等相关制度.鉴于生物识别信息的敏感性与生物识别技术的便利性,人格权保护要件有其自身的适用局限,并且人格权制度的绝对排他性会阻碍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创新应用与公共管理使用,因此双层架构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与使用制度是更为适合的制度模式.由此,制度建设层面应厘清生物识别信息公共管理与商业使用场景下各自的法律界限,进而为生物识别信息的规范获取与应用、以及预防生物识别信息泄露与滥用等风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他文献
青海早在元明时期就已逐渐形成了儒释道、藏传佛教、伊斯兰三大民俗文化圈交流交融、互动共享、和谐发展的多元一体民俗文化格局.从其历史发展看,虽然三大民俗文化圈之间曾有过排斥与隔阂,但其主流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尤其是在宗教信仰、节日文化、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口头文学和民间文艺等方面存在相互交融、互动共享、和美共荣的现象,而三大民俗文化圈以多元一体、互动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结构的构建过程,也是青海六大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过程.
乡村振兴既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攻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河湟地区X村为个案进行简略考证,旨在挖掘和总结青海农村实施乡村振兴的经验,以及可复制和可借鉴的模式,观察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丰富"党建+"品牌内涵,着力培育打造乡村产业优势,注重挖掘培养各类乡土人才,倡导和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对策建议.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明显的空气污染问题。由于传统的针对某一城市地区进行细致研究,难以解决在城市聚集的城市群下形成的区域性空气污染来源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使区域性空气污染造成的负面效应难以评估。通过构建综合评估模型范式,并运用空间分析,对京津冀168个区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PM_(2.5)
全球价值链源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是国际分工合作深化的体现.随着内在动力和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参与到价值链分工合作的各经济主体随即开始调整经济行为,其结果表现为全球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从多个视角出发对全球价值链重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全球价值链的内在逻辑,并合理展望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前景.在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并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与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密切相关的各种要素资源趋中国化将会是一个乐观的期待.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村落的经济、文化价值愈加被重视,其开发广度和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村落面临在开发中破坏的现状,地毯式开发和碎片化利用使村落物理、文化空间被深度破坏,村落文化、功能整体性被割裂乃至荡平.外来经济、文化元素未能有序、合理嵌入村落内在系统并形成功能性冲击,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内在脉络延续的合理性,不利于村落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开发研究的新理论载体,生态系统脉络演化视角以传统村落动态整体为研究对象,为避免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保护与开发、传
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异常活跃.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热点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呈现主题分散广布、演变路径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聚焦领域差异等特点;研究主题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指导思想、领导管理、途径方法等方面;研究过程折射出整体性研究不足、研究缺乏现实考量、研究学科分布不均、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等问题.需要提升跨学科研究力度,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在加强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现实性、系统性、多样性研究上下功夫.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乡村发展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农业转型构成了乡村发展最核心的线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与先导.通过考察高原农业形态变迁,认为在多元资本和多元主体融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振兴不是"现代逻辑"对传统乡村的强势解构,而应以小农户家庭经营的乡土逻辑为基础,逐步推进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实现以小农户为发展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再造.
"9·11"恐怖袭击以来,欧美国家以国家安保为目的将剥夺国籍作为参加恐怖组织的惩罚措施已成为一种趋势.国籍法属于一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的问题,但国籍又是在跨国活动中才会显现出来的基本身份标志,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国际法对国家在国籍管辖中的权力行使进行了很多限制.国籍权的人权性、国籍权的宪法保障、国籍国的属人管辖义务、国籍国的睦邻友好责任是国籍不可剥夺的法律依据;避免无国籍状态、非"任意"剥夺国籍、有关《公约》中的合法例外情况是国际法对主权国家国籍管辖权的最低限制.
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研究基于2011—2015年中国市级机动车总颗粒物(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TPM)排放量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存量和增量角度探究中国机动车TPM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评价其主要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中国机动车TPM排放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省会和直辖市是中国
鱼类个体因社会原因而聚集成群现象称作为鱼类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如环境类型和能量代谢等)的影响。为考察代谢表型和环境类型对我国长江上游鲤科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喜集群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在(26.1±0.1)℃水温条件下对该种鱼进行4种代谢表型[低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低SMR/低AS)、低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低SMR/高AS)、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