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注《文选》引《尔雅》在字际关系方面之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00000p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李善注《文选》(简称李注)引《尔雅》原文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李注引《尔雅》原文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引文字与原文完全相同,二是与原文不尽相同。“不尽相同”是因为所引文字与《尔雅》有出入,这些出入有的仅是文字上有差异,对意义毫无影响,而有的则导致意义上的差异,使得李注的引文与今本《尔雅》有根本性的不同。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研究李注引《尔雅》与《尔雅》原文在字际关系(通假、同源、异体)方面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李善 《文选》 《尔雅》 字际关系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语的著作,自汉代始就有学者为其作注,但唐代以后他们的注本就逐渐亡佚了,一直流传至今的是晋代郭璞的注本。至今所见最早的版本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石经本郭璞注,后世注解《尔雅》的学者也都以郭注为底本(本文所用的《尔雅》即郭璞注本,叶自本纠讹、陈赵鹄重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历代研究《尔雅》原貌时,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对其字词进行校勘,而利用传世典籍中所引用的《尔雅》资料校勘《尔雅》则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萧统选编,共收录东周至南朝梁约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余位作家的七百余篇诗文,共分为三十七类,基本上反映了南朝梁以前的文学成就。历代有多家为《文选》作注,其中以李善注本影响最大,研究范围最广,《文选》李善注(以下简称李注)是唐初的作品,其中包括很多已经亡佚的古书资料,即使是现存的古书,李注也会保留比较原始的面貌。今通行本是清代胡克家据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尤袤所刻李善注本的覆刻本(本文所用李注版本是中华书局1977年胡刻本的影印本,标点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李注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体例严谨,精于考证,它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利用它考证、校补已亡佚的相关古籍。本文以《文选》李善注这一传世典籍中所引的《尔雅》资料与现存郭璞注《尔雅》进行校勘,主要研究李注引《尔雅》与《尔雅》原文在字际关系(通假、同源、异体)方面的具体情况。
  经校勘,我们发现李注引《尔雅》与《尔雅》原文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之所以叫做“不尽相同”,是因为所引文字与《尔雅》有出入,这些出入有的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对意义毫无影响,而通假、同源、异体这三种字际关系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下面一一分析。
  1.指顾倐忽,获车已实,乐不极盤,杀不尽物。马踠馀足,士怒未渫,先驱复路,属车案节(33上)(括号里的数字表示中华书局1977年胡刻影印本的页码和位置,以下同)
  李善注:“《尔雅》曰:‘盤,乐也。’”
  《尔雅·释诂》:“般,乐也。”
  案:“般”与“盤”同源。郝懿行《尔雅义疏》“般,乐也。”下注:“般,又通作槃;槃,乐也,又作盤。”①又《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乃盤遊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孔颖达疏:“盘,本或作槃。度如字。乐如字。”②且“般”与“盤”读音相近,“般”是元部帮纽,平声字,“盤”是元部并纽,平声字,所以“般”、“盤”同源。
  2.王刍莔台,戎葵怀羊(44上)。
  李善注:“《尔雅》曰:‘瘣,怀羊。’郭璞曰:‘未详。’”
  《尔雅·释草》:“藱,怀羊。郭璞注:‘未祥其义。’”
  案:“瘣”与“藱”。郝懿行《尔雅义疏》在此句下曰:“瘣,本或作藱。”③《说文·疒部》:“瘣,病也。”④《尔雅·释木》:“瘣木,苻婁。”郝懿行疏:“谓木病尫伛瘿肿无枝条。徐干《中论·艺纪篇》:‘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⑤由此可见,为了使“瘣”更能说明与植物有关,所以加草字头以明。这种情况使得李善引《尔雅》与郭注本《尔雅》中某些词构成或体字的几率很高,如:
  (1)木落南翔,冰泮北徂。云飞水宿,哢吭清渠(78上)。
  李善注:“《尔雅》曰:‘吭,鸟咙。’”
  《尔雅·释鸟》:“亢,鸟咙。”
  “吭”与“亢”。
  (2)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628上)。
  李善注:“《尔雅》曰:‘河出昆仑墟,色白。’”
  《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
  “墟”与“虚”。
  (3)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於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迴清阳(271上)。
  李善注:“《尔雅》曰:‘水中渚曰沚。’”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渚”与“陼”。
  (4)存威格乎天区,亡坟掘而莫籞。临揜坎而累抃,步毁垣以延伫(158下)。
  李善注:“《尔雅》曰:‘揜,盖也。’郭璞曰:‘谓覆盖。’”
  《尔雅·释言》:“弇,盖也。”
  “揜”与“弇”。
  (5)航琛越水,辇赆逾障(289上)。
  李善注:“《尔雅》曰:‘上正,嶂也。’郭璞曰:‘山上平。’”
  《尔雅·释山》:“上正,章。郭璞注:山上平。”
  “章”与“嶂”。
  3.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144上)?
  李善注:“《尔雅》曰:‘谅,信也。’”
  《尔雅·释诂》:“亮,信也。”
  案:“亮”与“谅”同源。《说文·言部》:“谅,信也。”⑥邢昺《尔雅疏》:“亮、信,皆谓诚实不欺也。”⑦并引《方言》加案语说:“谅(音亮),信也。”⑧邵晋涵《尔雅正义》:“亮者,通作谅。”⑨且据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二字同是“阳部来纽,去声字。”⑩所以二字同源。
  4.周轩中天,丹墀临猋。增构峨峨,清尘彯彯(100下)。   李善注:“《尔雅》曰:‘扶摇谓之猋。猋,上也,风从下升也。’”
  猋腾波流,机骇蜂轶(137下)。
  李善注:“《尔雅》曰:‘扶摇谓之飚。机骇蜂轶,言其疾也。猋与飚古字通也。’”
  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檑轩(339上)。
  李善注:“《尔雅》曰:‘扶摇谓之飙。’郭璞曰:‘暴风从上下者。猋与飙同,古字通。’”
  《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郭璞注:暴风从下上。”
  案:李善将“猋”、“飚”、“飙”三字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即古字通也。胡克家《文选考异》在《文选·卷二十九·张景阳杂诗十首》的“迴飚扇绿竹”下有案语说:
  “飚”当做“猋”,茶陵本云五臣作“飚”,袁本云善作“猋”,尤误以五臣乱善也。“猋”“飚”同字。鲍明远《放歌行》注云:“《尔雅》或为此‘猋’,‘飚’与‘猋’同,古字通也。”《古诗十九首》注云:“《尔雅》或为此‘飚’。”《园葵诗》:“岁暮商猋飞。”与此善皆不更注,因前已详也。五臣一概尽改“猋”为“飚”,非,余做此求之。{11}
  5.匪择木以栖集,尠林焚而鸟存(147下)。
  李善注:“《尔雅》曰:‘尠,寡也。’”
  《尔雅·释诂》:“鲜,寡也。”
  案:“尠”是“鲜”的俗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九“尠智”下注:“尠,俗字也,正作鲜。”{12}
  6.惧筮氏之长短兮,钻东龟以观祯(215下)。
  李善注:“《尔雅》曰:‘龟,左睨不烦。’”
  《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前弇诸果,后弇诸猎,左倪不类,右倪不若。”
  案:徐朝华《尔雅今注》中解释:“‘龟’,指《周礼·春官·龟人》中所说的天龟、地龟、东龟、西龟、南龟、北龟等六龟,其中‘左倪不类’是说明西龟的。”{13}我们暂且不对李善所注的“龟”是否是“东龟”作解释,这里只对“睨”与“倪”及“烦”与“类”作分析。“倪”通“睨”,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倪,又为睨。”{14}王筠《说文句读》引《尔雅》解释道:“《释鱼》:‘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则借为睨字也。”{15}另,李善注“左睨不烦”的“烦”的繁体写作“煩”,与“类”的繁体“類”形体相近,可能是引用时出现形体上的讹误,误将“类”引作“烦”。
  7.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於东方(229上)。
  李善注:“《尔雅》曰:‘噣谓之毕。’”
  《尔雅·释天》:“濁谓之毕。”
  案:“濁”通“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16}《诗经·齐风·庐令序》中有:“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郑玄笺:“毕,噣也。”孔颖达正义曰:“《释天》云:‘噣谓之毕。’”{17}并在其后引李巡和孙炎的注解,李、孙二人都作“噣”。但无论是李注中的“噣”,还是郭璞注本中的“濁”,都没有因为字形上的差异而影响意义,因为“濁”通“噣”。郝懿行《尔雅义疏》在此句下注:“濁,或作噣,又作躅,皆象形兼取声也。”{18}
  8.岩岩双表,列列行楸(232下)。
  李善注:“《尔雅》曰:‘槚大而皵,楸。’”
  《尔雅·释木》:“槐,小叶曰榎。大而皵,楸;小而皵,榎。”
  案:“榎”同“槚”,是异体字关系。《宋本玉篇·木部》:“槚,山楸也。”{19}紧接着在“榎”下注为“榎同槚。”{20}《尔雅·释木》:“槄,山榎。”陆德明《经典释文》指出:“舍人本又作槚。”{21}二者都指树叶较小的楸树。
  9.嗟予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233上)。
  李善注:“《尔雅》曰:‘忱,信也。’”
  《尔雅·释诂》:“谌,信也。”
  案:“谌”同“忱”,是异体字关系。指诚实,讲信用。《方言》一:“忱,信也。燕代东齐曰忱。”
  10.雷叹颓息,掐膺擗摽(251上)。
  李善注:“《尔雅》曰:‘焚轮谓之颓。’郭璞曰:‘暴风从上下也。’”
  《尔雅·释天》:“焚轮谓之穨。郭璞注:暴风从上下。”
  案:“穨”同“颓”,是异体字的关系。《宋本玉篇·秃部》说:“穨,暴风也。亦作颓。”{22}《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孔颖达正义曰:“《释天》云:‘焚轮谓颓,扶摇谓之猋。’【笔者案:此处“猋”据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改,孔颖达原作“焱”】李巡曰:‘焚轮,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颓。颓,下也。’”{23}由此可见“穨”应该是“颓”的古字。
  11.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296下)。
  李善注:“《尔雅》曰:僚,官也。”
  《尔雅·释诂》:“寮,官也。”
  案:“僚”与“寮”同源。《宋本玉篇·宀部》:“寮,官寮也。与僚同。”{24}《集韵·萧韵》:“同官为寮,通作僚。”{25}《诗经·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郑玄笺:“僚,力彤反,字又作‘寮’。”{26}且它们在上古都是“宵部来纽,平声字”{27}。所以,二字同源。
  12.嘉卉亮有观,顾此难久躭(420上)。
  李善注:“《尔雅》曰:躭,乐也。”
  《尔雅·释诂》:妉,乐也。
  案:“妉”与“躭”是异体字的关系。《宋本玉篇·身部》:“躭,俗耽字。”{28}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躭,乐。”下注:“躭,或作媅,亦作妉。”{29}后又在卷五十三注:“孔注《尚书》云:‘过乐谓之躭。’《毛诗传》云:‘乐之太甚也。’《说文》作‘媅’,云:‘乐也。从女,甚声。’亦作妉,经本作耽,俗字形也。”{30}
  13.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432上)。
  李善注:“《尔雅》曰:小沚曰泜。”   《尔雅·释水》:“小沚曰坻。”
  案:“坻”通“泜”。《宋本玉篇·水部》:“泜,水中丘。又小渚,俗作沍。”{31}指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与“坻”义同。《说文·土部》:“坻,小渚也。”{32}《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坻。”马瑞辰《诗经传笺通释》:“坻,通作墀与泜。”{33}
  14.又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惇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异(26下)。
  李善注:“《尔雅》曰:惇,勉也。”
  《尔雅·释诂》:“敦,勉也。”
  案:“敦”通“惇”,古音皆端母文韵。《说文·支部》:“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34}《说文·心部》:“惇,厚也。”{35}《礼记正义·乐记》:“乐者敦和,率神二从天。”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敦’,各本同石经同《释文》出‘惇和’,云‘本又作敦’。按:‘惇’正字,今多作‘敦’,假借,非本字也。”{36}
  注释:
  ①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第一册).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2:17.
  ②李学勤主编.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6.
  ③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草(第三册).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2:14.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154上.
  ⑤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木(第三册).北京:中国书店,1982:22.
  ⑥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51上.
  ⑦⑧李学勤主编.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17.
  ⑨邵晋涵.尔雅正义.见:顾廷龙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0.
  ⑩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79.
  {1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925.
  {12}唐·释慧琳,辽·释希麟.续正一切经音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70.
  {13}徐朝华.尔雅今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311.
  {14}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529上.
  {15}清·王筠.说文句读·卷十五.北京:中国书店,1983:16.
  {16}李学勤主编.汉·毛亨传、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43.
  {17}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353.
  {18}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天(第二册).北京:中国书店,1982:21.
  {19}{20}{24}梁·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230.
  {2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679.
  {22}梁·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521.
  {23}汉·毛亨传.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74.
  {25}宋·丁度等.集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5.
  {26}李学勤主编.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85.
  {27}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79.
  {28}梁·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62.
  {29}唐·释慧琳.辽·释希麟.续正一切经音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
  {30}唐·释慧琳.辽·释希麟.续正一切经音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27.
  {31}梁·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349.
  {32}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288上.
  {33}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385.
  {34}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68下.
  {35}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217下.
  {3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1533.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社团在职业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与每所职业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富有个性的德育教育理念紧密相关,本文试以本校的社团建设情况与“正能量”的社会公益道德理念相结合,浅谈它们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所起的促动作用。  关键词: 社团建设 以正守心 以正发声 以正扬善  学生社团在职业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与每所职业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富有个性的德育教育理念紧密相关,以传统的道德观点作为理论的依据进行社团建设,是
摘要 电视剧《特殊使命》的艺术震撼力,某种角度上说缘于欧阳荷与巩向光的爱情内容。但二者爱情的形成及表达方式不同。前者的爱情运用潜滋暗长的模糊表达方式,后者则用瞬间萌生的方式去表达。  关键词 巩向光 欧阳荷 爱情 表达    电视剧《特殊使命》,洋洋四十集,精彩引人。临终结局一段凄美而撼人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如梦初醒。随着谜底的揭开。随着女主人公欧阳荷回眸一望的哀怨眼神,让人心碎动容为之眼眶湿润。作
摘 要: 本文以家庭教育为切入口,就“小大人”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小大人”现象对幼儿带来的伤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避免造成幼儿心理早熟的措施,以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莫揠苗助长,应当尊重孩子,让孩子享受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小大人 心理早熟    一、引言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
摘 要: “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即汉语的“尤其是”、英语的“especially”、法语的“surtout”和日语的“ことに”在句法位置和不同语义关系下的语用效果和用法形式不同。研究发现: (1)日语的“ことに”与其连接小句的谓语和中心语成分相距最远,强调效果弱;(2)日语的“ことに”与前面连接成分中间隔有格助词,强调密集度下降;(3) 法语的“surtout”在不同语义条件关系下,具有不同于
本文试以剧中男女主角为中心,从男性场域的无心进入与女性意识的被救,男性遭遇性别伪装被蒙蔽的情感表达,在性别力量博弈下女性形象变迁和两性生活空间重构,男性推动下对女性身份的修补和鉴别,男性中心标准的荫庇与女性解放的迷途等方面来实现女性主义多维路径的探讨。  一、 性别附属的隐忧与女性的非自主觉醒  剧集开篇出场的金允熙女扮男装在借书房替人抄书为生,以照顾母亲和生病的弟弟,女扮男装是她不得已的伪饰,当
林玲(浙江电视台):2019年9月,张华胜在展览作品集自序中写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艺术院校,大多以苏联的俄罗斯体系教学,俄罗斯绘画是我们吃的‘第一口奶水’。俄罗斯绘画的扎实厚重、色彩凝练,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审美取向。在那个特殊年代,各自凭借自身的天赋,掌握了较强的素描、色彩功底和造型能力。这使得我在转型中国画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西互融的美学理念和审美取向。不由自主地追求传统的‘中国画笔墨’
[摘要]《生活秀》是—部蕴涵深刻同时又极具商业价值的小说。主人公来双扬艰辛的生活经历,感动过无数的读者。物质危机,精神困惑和生存体验似一条人生曲线记录了主人公成长的轨速,从中可以透视出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物质危机 精神困惑 生存体验 民族精神    《生活秀》是当代女作家池莉的又一成功之作。广为流传,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并纷纷获得大奖,而传媒的反馈也纷至沓来,赞誉之词不绝于耳,这是池莉继《来
摘要 《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的成功在于准确的栏目定位、恰当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表现手法。《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有其更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是电视文化和电视“神话”的一种象征。  关键词 《百家讲坛》 电视传媒 电视文化    前言    当《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综艺选秀类节目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文化类栏目却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摘要 《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是07年伊始由好莱坞制作的又一部都市师生题材的影片,与好莱坞一贯的大片相比,这也许算不上一部巨作,然而好莱坞却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佳绩。依然是“问题学生”对“菜鸟老师”这种老掉牙的情节,但却在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HilarySwank的演绎下,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有一群叫“自由作家”的年轻人,他们记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日记,日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西作品中“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分析比较,展现出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点的侧重点,并对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的融合点进行阐述。同时,从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说明中西方感性与理性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进而指导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意志战胜先天的“恶”,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 《西游记》 《神曲》 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一、引言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人物的历程属于“乐感文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