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认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新 方法
长期以来,为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我国的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结论和证明的方法、技巧。这是陷入误区的数学教学,是忽视学生内驱力、数学能力、数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
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效途径,这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1、我们发现许多数学课对知识的结论比较重视,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失去了许多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误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的是思考对知识的巩固训练的设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内容的要求上,不能兼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
2、以片面追求分数为特征的“应试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盛行,初中生作业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加上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只能做录音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
二、新课标对数学创新教学提出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
因而,我们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思维场反映“数学生动活泼的意念”,让教学充满探索精神,教探索,教猜想,让学生带“问题”下课,带“课题”回家,逐步形成“抛锚——猜想——证明——反思”的思维流程,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凸现数学思维文化,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因此,确定《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大胆幻想和想象,推崇创新,追究创新,敢于创新。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敢感等,当然它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构成了中学数学创新教学的纵向目标体系。
2、以创新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据创新教育教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体现在: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恰当的问题情景,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民主和宽松的教学环境;⑵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实现“再创造”提供必要的创造线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精心设计数学练习;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3、创新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够独立展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与众不同的机会,多一点创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创新能力是学生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把他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培养和发展。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来发展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是在“学生碰到了引发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念,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本质上具有创新性、变通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征,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它是建立在脑科学、思维心理学、创造学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成分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跨越性、多元性和预见性思维等,是一种动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研究和运用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展示学生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功能。
3、我们主张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既善于打破常规,具有创新性,又克服知识的离散性,力求将最基本的原理、概念、定理、方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揭示给学生,以便转化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
4、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形成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他们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强化和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引诱”和“迫使”无创造需要者“卷入”创造活动,形成尝试创新的心理意向,另一方面使具有主体自我表现、创造求新需要的学生形成明确的创新动机。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依据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努力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学习方式的活动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全。根据数学习中学生个体存在的明显差异,因此把学生评价的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另外,我们建立了创新教学的评定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内涵理解为: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显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充分有效地组织学生训练,知道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及创新学习方法,进行随堂评价和反馈。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启发,使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在多向信息交流中学习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应抓住“然”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就教给了学生一种质疑、释疑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创新 方法
长期以来,为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我国的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结论和证明的方法、技巧。这是陷入误区的数学教学,是忽视学生内驱力、数学能力、数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
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效途径,这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1、我们发现许多数学课对知识的结论比较重视,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失去了许多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误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的是思考对知识的巩固训练的设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内容的要求上,不能兼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
2、以片面追求分数为特征的“应试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盛行,初中生作业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加上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只能做录音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
二、新课标对数学创新教学提出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
因而,我们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思维场反映“数学生动活泼的意念”,让教学充满探索精神,教探索,教猜想,让学生带“问题”下课,带“课题”回家,逐步形成“抛锚——猜想——证明——反思”的思维流程,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凸现数学思维文化,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因此,确定《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大胆幻想和想象,推崇创新,追究创新,敢于创新。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敢感等,当然它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构成了中学数学创新教学的纵向目标体系。
2、以创新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据创新教育教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体现在: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恰当的问题情景,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民主和宽松的教学环境;⑵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实现“再创造”提供必要的创造线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精心设计数学练习;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3、创新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够独立展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与众不同的机会,多一点创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创新能力是学生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把他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培养和发展。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来发展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是在“学生碰到了引发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念,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本质上具有创新性、变通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征,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它是建立在脑科学、思维心理学、创造学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成分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跨越性、多元性和预见性思维等,是一种动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研究和运用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展示学生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功能。
3、我们主张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既善于打破常规,具有创新性,又克服知识的离散性,力求将最基本的原理、概念、定理、方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揭示给学生,以便转化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
4、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形成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他们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强化和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引诱”和“迫使”无创造需要者“卷入”创造活动,形成尝试创新的心理意向,另一方面使具有主体自我表现、创造求新需要的学生形成明确的创新动机。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依据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努力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学习方式的活动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全。根据数学习中学生个体存在的明显差异,因此把学生评价的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另外,我们建立了创新教学的评定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内涵理解为: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显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充分有效地组织学生训练,知道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及创新学习方法,进行随堂评价和反馈。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启发,使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在多向信息交流中学习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应抓住“然”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就教给了学生一种质疑、释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