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8~16周妊娠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不同用药途径(口服或阴道给药)的米索前列醇终止8~16周妊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多中心研究,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11个研究中心纳入的625例观察对象进入数据分析,口服组417例,其中孕8~9周198例、孕10~16周219例;阴道组208例,其中孕8~9周99例、孕10~16周109例。第1、2天分别顿服米非司酮100 mg,距首次口服米非司酮36~48 h后,口服组予米索前列醇400 μg口服,间隔3 h重复给药400 μg,最多4次;阴道组予米索前列醇600 μg阴道放置,间隔6 h重复给药400 μg,最多4次。主要评价指标为流产有效率,其他评价指标包括胚胎或胎儿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情况、月经复潮时间及安全性等。

结果

(1)流产有效率阴道组[98.1%(202/206)]优于口服组[94.0%(390/4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按孕周分层,孕8~9周流产有效率口服组为95.9%(189/197),阴道组99.0%(96/97);孕10~16周流产有效率口服组为92.2%(201/218),阴道组97.2%(106/109);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6、0.073)。(2)胚胎或胎儿排出时间按孕周分层,孕8~9周口服组为(4.3±7.9)h,阴道组(3.8±2.5)h;孕10~16周口服组为(6.2±4.8)h,阴道组(5.5±3.8)h;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8、0.273);孕8~9周平均为(4.1±6.6)h,孕10~16周平均为(6.0±4.5)h。(3)孕8~9周观察对象胎盘娩出2 h内阴道流血量口服组平均为(63±46)ml,多于阴道组的(55±4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孕10~16周胎盘娩出2 h内阴道流血量口服组为(76±52)ml,与阴道组的(76±61)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4)月经复潮时间两组均在37 d左右。(5)研究期间发生5例严重不良事件,其中2例与药物相关;其他不良事件均为轻中度;口服组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57.2%(239/417)、36.3%(151/417),高于阴道组的45.4%(94/208)、26.1%(54/2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1)。

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8~16周妊娠,无论口服还是阴道给药均安全有效,这种非侵入性终止妊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比较心率控制和射频消融节律控制治疗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表的比较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1及Stata 12.0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事件为随访结束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6 mi
目的本研究假设正中神经刺激(MNS)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活性来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法阜外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组、MNS组及阿片受体阻滞剂组,n=8)。采用下丘脑刺激(HPS)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比较不同实验组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脏间质去甲肾上腺素变化。每组动物均接受6阵HPS,其中β受体阻滞剂组、MNS组和阿片受体阻滞剂组于第3次HPS
目的目前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消融术安全性,应详细分析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降低消融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采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103例房颤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结果103例患者中男73例(70.9%),平均年龄(57.3±9.7)岁,其中高血压59例(57.3%),糖尿病18例(17.5
目的总结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合并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特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9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成功消融的典型房扑合并局灶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263例典型房扑的患者中,5例(1.9%)记录到6种局灶房速,其中2例房速起源于界嵴上部、2例起源于右上肺静脉口部、1例分别有起源于左心房后壁及冠状静脉窦口的2种房速。结论极少数典型房扑患
期刊
期刊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E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134例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和ICD程控资料,比较发生ES和未发生ES的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药物治疗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7.4%的ICD患者发生过ES事件,其中70%患者事件数≥2,89.5%的ES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VT)引起的。与未发生ES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失血性休克孕兔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60只孕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雌激素对照组(静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37 mg/kg),以下4组孕兔先行休克及复苏处理后再分组处理:雌激素休克组(静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37 mg/kg)、果糖休克组(静脉注射5%果糖2 ml/kg)、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激酶)抑制剂休克组(静脉注射p38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