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种种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即使勉强度过几年大学生活,将来面对社会的竞争,很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疾患。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二、造成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造成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学生学费的经济来源。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此类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在一些高校的有关调查中发现,产生此类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都很一般,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针对这类情况,心理专家指出,如果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3.应试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渡保护,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和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一手包办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使大学生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
  
  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有效地使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直接顺利开展。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心理问题早发现和主动干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因此在大学新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有困扰的学生,通过预约咨询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总之,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不仅是新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应效力的目标,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更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其他文献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而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有时也与道德并称或连用,如伦理道德。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  教学的伦理性是指“不管是教学的意向,还
1.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顾问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位学者这样说:“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意见交换的参与者。”教师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新教材《历史与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节“综合探究”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而学校管理的转变又是以教师管理的转变为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当下每位学校管理者都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呼唤教师管理制度的重建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需要一种新的教师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而传统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不少弊端。    1.过分强调“以物为本”
一、校园网开展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所谓校园网络环境(俗称校园网),是指基于互连网应用的,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  1.信息快捷,即时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心理教育信息传递快,具有迅速扩张性和强力渗透性的优势。教育的即时性好,教师有了心理问题,通过网络及时地进行咨询和解决,可以避免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生,可以尽早地使教师摆脱心理困境,以良好的心态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及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及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  据这个定义,健康标准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