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更大的“玩转空间”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语境”识字活动课,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汉字与汉语文化学习活动,即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游戏、对话和探究等方式对汉字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学习汉字的良好状态。“全语境”课程是开放的、生活化的、富有童趣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们锁定“全语境”项目,借助它来实现低年级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师生的发展与成长。研究中,我们且行且思,不断寻找更大的“玩转空间”,促进团队建设、学生发展。

一、深度研究,寻求更大的思想空间


  1. 深度研究汉字的规律。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不仅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也见证着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想让团队教师成为合格的实验教师,对汉字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团队的老师阅读相关书籍,如《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创造心理学》 《有故事的汉字》。教师们了解了汉字发展史,了解了汉字构造规律,了解了汉字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让识字教学更科学、准确。例如,团队教师研究“美”这个会意字时发现,“羊大为美”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根据典籍记载,原来“美”的本義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头上、身上装饰羊角和羽毛,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在研究地名中“苑”这个字的时候,发现这个字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内涵:古代,皇家种植树木的地方叫作“苑”。后来,“苑”有了文艺、学术聚集的地方的意思。小小的“苑”字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希望这里绿树成荫,人文荟萃。还有很多小区名字中都有表示地方的汉字如“村、庄、园、庭、馆、寓”等。深度学习研究让团队教师感受到汉字的系统性、规律性、文化性,以及强大的构词和“再生”特点。
  2. 深度研究儿童成长的特点。
  (1) 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要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才能够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包括感知、思维(主要是理解)、记忆、运用四个因素,这些认知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儿童认知的基本规律。在科学认读课中,儿童识字方法的掌握和识字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一讲就能完成的,必须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指导,在识字的实践中,不断地感知、理解、记忆、运用才能形成。
  (2) 研究儿童的生活。科学认读课中学习的汉字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在一个丰富而自由的汉字环境中,汉字学习无处不在。面对一个汉字,儿童会联系自己曾在生活中见过的情境,或联想到相联系的字词句,甚至会联想到某些画面,形成立体、多维、不受约束的汉字信息。作为教师,要研究儿童生活环境,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识字主题,指导他们在生活中选择、体验、发现属于自己的汉字学习收获,制作属于自己的“汉字剪贴本”。
  (3) 研究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游戏者。他们喜欢游戏化、伙伴式、探究式、情境化的学习方法。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儿童的思维被打开,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想象,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在伙伴式的学习中,儿童互教互学,在信息交互中,智慧碰撞,能力增长。游戏化学习点燃他们的识字热情,当汉字或汉字群置于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进行辨别、比较、归类、联想,实现深度学习。游戏化学习,让儿童经验介入汉字学习,在规则之上,给予儿童更多的学习自由,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相信他们可以用自己聪慧的大脑去链接生活与识字,游戏与识字,图画与识字等等,儿童的识字空间会更广阔。
  3. 深度研究儿童汉字认读的规律。如何建构属于儿童的汉字学习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科学认读识字教学中,教师们研究儿童汉字认读规律,获得最适宜的汉字学习方式。
  (1) 形象到抽象。小学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因此主要运用直观的方式学习汉字,例如对象形、指示之类的汉字采用“溯源——对照”的方式进行学习。溯源就是展示汉字演变的大体过程,通过一些图片、动作、故事学习;对照就是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与现今的汉字进行对应比照。但是汉字学习不能一味停留在形象具体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儿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逐渐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如儿童理解和掌握了形声字规律,再学习一组新字时,就会主动地分析、理解这一组字的音、形、义及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概括汉字的规律。
  (2) 汉字的迁移。在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既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科学认读课中,儿童利用汉字与汉字之间的联系进行学习,从对一个字的掌握迁移到对另一个字的学习,从一个字学习迁移到一串字的学习,如学习一个表示“看”的意思的汉字,学生联想到一串意思相近的字:观、览、盯、瞪、瞥、瞧、瞄。学生还利用迁移能力,把习得的识字方法迁移到这组汉字的学习中,发现这组字中都有表示“看”的意思的“见”或“目”字,从对字形的解析迁移到对字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

二、合作分享,开发更广的实践空间


  1. 确立共同愿景,增强合作的向心力。项目团队,是指为了策划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或事情而成立的。这样的团队有清晰的目标,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全语境”项目团队共同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成就自我。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教师们共同开发活动主题,合作研讨活动设计,实践落实活动课堂,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2. 唤醒研究意识,激活自主生长力。我们以激活唤醒为核心,支持教师的个性需求,激发工作热情和个人创造力。首先唤醒教师的内在自觉。在项目推广初期,组织教师研讨,讨论当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分析识字教学中的问题,观摩“全语境”优秀课例,了解孩子眼中的“全语境”,体验项目的魅力与价值。同时,选拔、培养种子教师,让他们的研究热情感染其他老师,用他们的示范引领降低实验难度,老师们在互动实践中形成了趋同认知,实现个体认知与团队活动的协调。其次,塑造积极的研究心理,创造和谐、欢快的团队心理环境。当教师觉得研究任务压力大,实施困难重重时,管理者要切实解决教师的困难,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用鼓励、容错的态度消除教师的紧张与焦躁情绪,激发他们的自主生长力。   3. 分享实践智慧,提升教师研究力。每年开学前,项目组的老师便聚集在一起,共同選主题,定计划,逐步从单一主题向系列主题转变,从点式主题到系统主题转变。
  2018年初,学校承办市级识字课程汇报活动,承担了两节研究课。就识字主题如何更贴近儿童生活,情境设计如何更富童趣,汉字学习如何更好玩,大家热火朝天地议论,思路从迷蒙混沌到豁然开朗,最终,《娃娃美食节》 《梦想游乐场》的活动设计渐渐清晰。在分享中,教师研究力不断提升。

三、深刻反思,追求更好的成长空间


  一个项目的发展需要团队的深度研究,合作分享,当然也少不了深刻反思。反思让我们及时诊断、修正教学行为,让师生拥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全语境”识字是以儿童为本的识字活动,对教师来说,最大困难是如何帮助儿童发现生活中有趣的识字资源,如何将个体识字收获变成课堂教学资源,如何创设儿童喜欢而又富有温度的识字生活……我们深刻反思,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学观,助力师生成长。
  1. 我们眼中的儿童生活与儿童真正的生活。科学认读识字活动课,汉字学习的素材源于儿童课前的发现,课堂上核心字词的研究源于儿童的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计要顺应儿童的选择。然而,实验教师们在研究伊始往往更多地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解读儿童的生活。例如在一节有关“美食”主题的活动课中,老师们觉得动画场景是儿童喜欢的,于是设计了向“熊二”推荐美食的情境,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却对这一情境并不接纳。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和学生交流,最终,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感兴趣,于是将情境改成为班级美食节推荐美食,学生的兴趣明显提升。看来,我们眼中的儿童生活未必就是儿童真正感兴趣的,只有倾听儿童的心声,才能更加贴近儿童。
  2. 我们要研究的汉字与儿童要研究的汉字。随着项目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实验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相信“小孩不小”,小孩也有“大”研究。在每一节的活动课中,我们需要围绕核心字词开展研究学习。例如,在一次有关“水果”主题的活动设计中,老师关注到带“木”字旁汉字的有趣之处:第一,木字旁的位置变化多,有木字头,木字旁,木字底。第二,水果名中带有木字旁的绝大多数都是长在树上的。老师觉得带“木”字旁的字值得研究。然而,这并未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他们的研究没了交流的平台,他们的发现没有了展示的机会。我们反思,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研究时,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主动识字的氛围浓郁起来。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落实项目的理念,让儿童得到生长。
  3. 关注“教”的课堂与关注“学”的课堂。识字活动课中,实验教师逐渐改变了以教为出发点的设计思路,将核心转为设计学生活动,内容的选择紧紧依据儿童提供的素材。活动的设计凸显游戏化、情境化,让儿童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课堂,唤起了儿童主动识字的欲望,儿童主动建构汉字学习的方法,识字课变得有滋有味。
  一年多来,教师在深度研究、合作分享、深刻反思中不断成长,儿童在有趣的识字活动中亲近汉字,研究汉字,提升了语文素养。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寻求更大的“玩转”空间。
其他文献
在彼此对视的一刹那,有唏嘘感慨的声音在心底悄然掠过。发福了、老成了……岁月可真是一把无形的“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痕迹。谈笑间、恍惚间、时光倒转到二十年前那个属于我们的悸动年代。  班主任费国俊老师当年对我们既亲切又严厉。我们私下喊他“阿俊”。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到现在都能记得他眯缝着那双似乎永远都没睡醒的小眼睛,双手或交叉在胸前或背于身后,静听同学们齐读课文或回答问题的样子。
期刊
特别欣赏司汤达的一句话:“童年,无休无止的童年。”教育的一切就是为了寻找童年,为了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应该以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坚守儿童立场,建设“百草园”  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的天性使然。“让学校成为童年的美好记忆”,一直
期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成果文集》一书,由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家珑先生主编,已出版发行。全书围绕“语文素养—养成”这一课程模型,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沐浴着春光春色,阅读本书让我既温习又学到了有关语文课程和教学变革的诸多知识,奔赴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的读书之旅,重启了一场关于“语文素养—养成”
期刊
与童书结缘,因为孩子。我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童话故事的陪伴。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群学生的老师,我没有理由拒绝和他们一起阅读童话。  一、给予你更好的,我先做个好读者  亲子阅读、班级共读的起点,应该从父母、老师的个人阅读开始。选书是第一步。我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出适合自己孩子和班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再根据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提供的各年龄段童书畅销榜,阅读内容简介、相关评论后,才确定购买
期刊
《zh ch sh r 》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针对新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该课时力求语文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这节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校园不久,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总是好奇地问这问那,热切地关注着周围
期刊
一、两套教材标点、修辞及其他词句段训练比对分析  (一) 共同价值取向分析  标点、修辞及其他词句段训练均属于知识系统范畴。在其编排体例与内容设计上,两套教材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1. 依标扣本,随文设练。两套教材在标点符号知识编入时,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要求,将目标分解到不同学段中,并提出明确的数量标准。  在标点符号的学习内容编排上,两套教材均在第一学段落实对逗号、句
期刊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既直接击中说明文的成文要领,也道出了阅读说明文的简明“入口”。由此,说明文文本解读我们则主要看这篇说明文“说明白了”什么事物,怎么“说明白了”的,作者为了达成“说明白了”的效果,用上了怎样的言语风格来实现的。五上第五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题目分别是《太阳》 《松鼠》 《鲸》。说明对象一看便知,我们不妨用上述最为简明的评判标准,从多个角度来感知作者“
期刊
一、談话导入  同学们,一天里,你们最喜欢哪个时刻?(早晨、晚上)我来采访几个喜欢晚上的同学。请你告诉我,你喜欢晚上的理由是什么?(生说理由)我和你们一样,也爱这夜色苍茫,爱这静谧时光,但是,又和你们不一样,我更偏爱有月亮的晚上。(板书:月)微风徐徐,月下漫步,无论是哪种形状的月亮,都能带给我独特的体会和不同的心境。  当然,古往今来,爱月者远非我一人,他们以月为载体,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抒发着深
期刊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个分支,与文艺童话相比,科学童话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侧重于知识性。它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让儿童在童言、童真、童趣中认识自然和人生,获得人文的熏陶,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小壁虎借尾巴》 《小蝌蚪找妈妈》 《我是什么》 《小毛毛虫》等都属于科学童话。  然而,在日常童话教学中,却存在着科学童话与文艺童话不分、“千课一面”的现象,难以实现科学童话的教学价值。如何紧扣科
期刊
一、什么是阅读?  什么是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搞明白。哈维和古德维斯通过大量研究表明:阅读分为认读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如下图:  列在左侧方框中的是阅读应具备的认读技能,通常在低年级学习,这也是开始阅读的基础。人们通常认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就具备了,然而这只适用于极少数的学生。大卫·波尔森研究表明: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识字和口头语言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