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联合作业:走向社会的“敲门砖”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调整航向后,2020秋招已经结束时,我前前后后收割了六个Offer,包括互联网巨头制片人助理职位,出版行业头部的营销编辑职位等。在职位选择中,我认为“尝试”是最佳的方法。还记得我起初在拿到腾讯的转正机会后兴高采烈的样子,但是在实习后才发现这个岗位并不适合我,尽管这份工作与我的专业、学校、实习经验都很符合。
  毕业联合作业(简称:毕联作业)是北京电影学院下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在毕业生中开展的电影创作实践,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亮点。
  毕联作业自1956年实施以来,共拍摄完成300余部,参加创作的学生多达5000多人次,各系指导教师1500余人次,其中150余部获得国内外各类电影奖630余次。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等人就参与过毕联作业的拍摄。毕联作业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
  以创带教、以创促教。北京电影学院自建校以来,把师生的创作实践,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师独立创作、教师与教师联合创作、教师带学生创作、学生自主创作及各专业学生联合创作的多层次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创带教、以创促教的教学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实践艺术,需要编剧、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各个部门按照生产流程协同完成,需要各个部门既要专注于部门的艺术创作,又要与其他生产部门共商共创,并在导演的整体艺术构思下共同完成影片的生产与创作,实现艺术的表达和商业的回报。电影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象牙塔”,在实践教学的风浪中摔打成才。
  打通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毕联作业是实践教学的最高阶段,它让学生按照正规电影生产的制作流程,独立完成剧本写作、影片拍摄及后期制作。这种跨系跨专业的联合创作实践,既打通了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交叉互动,增強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检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影创制的全貌,为他们进入社会参与成熟的电影项目积累了经验。同时,学生在短片中呈现的艺术手段、艺术观念、艺术能力和最终的完成影片,又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指标,为学院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材料。
  实行“第一指导教师制”。第一指导教师是影片的制片人和艺术总监,全权负责毕联作业的艺术质量和艺术效果,既对学生短片剧本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面对面指导,还会深入到拍摄现场就学生影像、声音、后期剪辑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这种沉浸式、互动性的创作指导模式,让学生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获得了直接而丰富的创作经验,达到教学相长、教创互促的教学目标。

  毕联作业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从1956年第一部短片《小白旗的风波》算起,按实际运行时间大概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955年-1966年:教学实践机构的初创与实习成果的初见


  1955年,为统筹安排导演、演员、摄影、制片管理4个在职干部专修班的教学实习,学院在教务处下临设了实习办公室,并在第二年完成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9本影片作业和大型毕业话剧《第十二夜》《仇敌》的演出。1957年,学院参照电影制片厂的建制,在实习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了实习处,下设生产实习科、技术科、剧务组、化服道组、置景绘景组、照明组、字幕车间、录音组、放映组、剪接室、影片仓库、摄影棚及剧场管理等13个班组,后来又设立了设备管理维修车间。到1958年,实习处已有70余人,大中小型电影摄影机30余台、照明灯具2000余台,摄影用升降机两台,各种灯板、地板、布影板达400余块,使实践教学体系初具规模。
  1958年,实习处响应教学与生产劳动科研相结合的号召,拍摄了纪录短片《跳伞》《办学又办厂》《摩托车运动》以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纪录影片,并通过发行放映公司向全国发行。同年8月,文化部批准了学院提出的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的申请,从此,青影厂一支队伍、两块牌子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对内称实习处,组织教学实习、影片实习作业、舞台教学演出;对外称实验电影制片厂,摄制生产发行放映各类影片,成为学校师生创作实践的基地和平台。1960年至1966年,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先后为本科各界毕业生组织拍摄了1部故事长片、33部短片及10余部舞台剧。

1978年-2002年:毕联作业的薪火延续及间断性重启


  1978年至1999年,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将资源倾斜到教师层面,实行教师创作、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一时期学院师生陆续创作了《沙鸥》《邻居》《我们的田野》《青春祭》《我们还年轻》《湘女潇潇》等27部具有艺术创新的优秀影片,形成了以第四代电影人张暖忻、郑洞天、谢飞等导演为主力的中国电影“学院派”。当然,毕联作业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并未停止。1978年至1991年,学院资助毕业生共完成《田野》《小院》等18部毕业短片,其中1980年2部、1981年10部、1987年1部、1989年2部、1991年2部。这段时间拍摄的毕联短片数量有限,但这一具有电影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却依旧薪火延续。

  1992年至1998年这段时间,基于电影市场化倾向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毕联作业按下了暂停键。青年电影制片厂着力于制作商业化的电影长片。1999年,在导演、摄影、录音和美术四个院系的倡议和努力下,学院重启毕联作业并委托青年厂承担管理和制片工作。在院系和青影厂的共同努力下,1999届毕业生顺利完成了《感情生活》、《霜天晓角》、《犯罪分子》、《花生仔与太阳舞小子》4部35mm彩色故事短片,并在应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汇报展映,获得师生的好评。

2003年-2020年:规范发展及MFA长片的实践


  2003年,随着学院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影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毕联作业开启了规范、持续的发展期,学院除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毕联作业创作外,还专门整合全院的摄影、灯光及其他资源,支持学生创作毕联作业。青影厂还按照学院要求狠抓质量工程建设,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毕业联合作业逐级审查规定》、《毕业联合作业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联合作业质量监控标准》等各项规章制度,有力保障了毕联作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质量。2004年至2018年15年间拍摄的300余部毕联作业,涵盖学院编导摄录美等各个院系,而且题材类型多样,覆盖爱情、亲情、友情、青春、励志等方面,其中当代社会题材占60%,当代青少儿童题材占20%,当代其他题材占9%,当代都市题材、近代革命题材、现代其他题材各占3.33%。
  从2015年开始,学院还启动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长片实践创作计划,用于支持研究生的长片创作,到目前为止共生产《盛先生的花儿》、《告别》、《再见,爸爸》等10余部长片,以上提及的三部影片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长片导演朱元成拍摄的《盛先生的花儿》,获得业内认可,成为青年导演创作的主力之一。
  毕联作业是北京电影学院特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作的最终和最高阶段,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激发了学生参与创作的积极性。尤其是通过跨院系联合,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而毕联作业展映和报奖,又使学生创作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毕联作业已成为学生参与更高级别的影片创作的“敲门砖”。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校企党总支书记、青年电影制片厂支部书记、编剧、制片人)
  责任编辑:王新伟
其他文献
老家越来越小   在地图上,浓缩成一根小针眼   母亲,像一根线   佝偻着身子   在针孔里进进出出   抽出一根根思念   穿引儿时的乡音   殷红的亲情   缠绕一层又一层   每一次,都刺痛我的心   故乡,这根咳嗽的脉管   总也吐不完的乡愁   常常把一根长线,在鞋底上   一收一放   丈量,我与她的距离   春雨   昨夜,春风快马加鞭   捎来了春雨的喜讯   一些动词,形容词便
我曾于月夜在森林中行走  斑驳的影子黑的纯净  那些被涂亮的花草树石  从来没有雀跃的举动  无畏啊,那无数  隐藏在黑暗中  偷窥的眼睛  遥远啊,那连光  都走的疲惫的距离  孤独的猎人  放低你的伤口  请给我一张兽皮  十月  那个午后  常青藤又爬了一厘米  蟈蝈在提醒秋收  苦涩的柿子  还没晒好  云和云不睦  它们不报团儿,不牵手  白白净净相对独立  看太阳轰赶着候鸟  大地一团
车行路上  从校尉胡同向南,左转向东  建国门,四惠。通向我家  通向通州,天津卫,渤海湾  通向普天下任何地方,尤其是  标志性建筑。一体化,地球村  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真理  作为真理的一部分———我的  年检过的车,在4S店清洗过的车  档次虽低了些———马六。路权  却与宝马、奔驰、兰博基尼一样  不是因为警察的心情好才绿灯的  好心情有时就像比时光还快的  一块金表,帽徽,闪闪发亮  前
高月明  高月明,1962年生,诗人。1988年获《诗歌报》探索诗大赛一等奖。出版有自选诗集《饮者为谁》。  山行  一个人在深山砍柴,  一个人在酝酿白云的山家点火  秋风乍起,木叶纷飞。  一个人停车眺望,  他眼中的枫叶,与二月的繁花,  偶尔,叠映在一起。  一颗星独耀于季节之外,  山风渐紧  鸟语一声声淡下去。  直至  树影交织,虫行如蟹  那微妙的变化  多像我抱残守志的左手  在
如何  黄昏。金色的沙滩照进车窗  平静的浅滩上的一条条细浪  太阳潜在水底,飞快地  朝反方向走,到达海岸  另一头,另一个世界。  全新的生活,你将  开始全新的生活,伴随着  遗忘,懊悔和追忆  以及无用的等待,  一如以往。  我欺瞒你太久  我撒谎无数,指着落日  道不出再见。  那天下午,在我往回走的路上  看见广场上空满是风筝  知道是春天来了。  小区里每间厨房  食物都上桌,锅炉
山门打开,叙事停下。一切初冬秘密  藏在脚印里,抑或  让很快的风带走  遗失的那块暖和潮湿  睡在草尖之上,一颗露珠之中  谁在向黑暗挪步,我仿佛走出铁锈的臂膀  草木和石头之间,目光隔着  被称为河的巨蟒  顿失滔滔的轰鸣面前,我没有顿悟  你我只是失敗的旁观者  看时间绕过它,并假设它风雨兼程的  赶往我手中安睡  你那句水漉漉的目语  说了些什么,我真的听不见
忙碌  暮春的夜晚,忙碌是我的游戏  台灯放弃打吨  歪着脑袋,看一张写满字的废纸  我知道,窗外有树。  在夜里。笔与纸之问发生  一些細小的摩擦  台灯继续沉默。我猛然回头,  只有影子,没有树。  奔流  当我看到海  看到浪的欢快。我听见  无数琴弦咆哮的乐章。  至于水。各有家园  一滴未曾流失,一滴未曾蒸发。  太阳绽放笑脸,在雨云的  上方,望着山。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歌吟新时代,弘扬正能量,以诗歌的形式关注时代变化,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本刊经特别策划,推出“歌吟新时代,喜庆十九大”诗歌专辑,以推动广大诗人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内容精良的优秀诗歌作品。  ——编者  新时代(外一首)  阿成  “北斗”在天,领航明灯  在世纪的浩瀚中,定位  960万平方公里,和13亿  中华儿女
王珊珊  王珊珊,1996年生于云南昭通,现为澳门大学计算机科学在读研究生。有诗见于《诗刊》《十月》等刊物。获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中国校园“双十佳”诗歌奖、“白天鹅诗歌奖·星锐奖”、“青春与梦想”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征文二等奖等。  仙人球花开的过程  养在花盆里的仙人球花开了  在父亲等待四个月后  此前我甚至不知它会开花  更没有想象过或见过  假如你亲历花开的瞬间  你会明白世间所有等待
主持人语  张建新的诗中不乏波澜起伏和峰回路转,他用自己敏感而独特的方式处理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生命与永恒的关系。他的诗有智性,有悟觉,却贴近生活,有着细腻的纹理,真实可触的质感。他的诗中最打动人心的不仅是那些后现代的表达,还有诗中透露出的一种迷蒙,对未知的审慎的试探。他的敬畏与僭越,让他试图从一种充盈的实体中创造真空,这使得他的诗歌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为空洞人生注入迷人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