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岗剑沟是汶川地震区内一条典型的泥石流沟,位于绵远河的左测,流域面积1.36 km2,沟床平均纵比降412‰.该沟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多次暴发泥石流,掩埋从沟口通过的汉(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岗剑沟是汶川地震区内一条典型的泥石流沟,位于绵远河的左测,流域面积1.36 km2,沟床平均纵比降412‰.该沟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多次暴发泥石流,掩埋从沟口通过的汉(旺)清(平)公路,给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地震灾后重建造成重大危害.通过初步分析,小岗剑沟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为:暴雨作用下沟因上游良好的汇流条件而产生山洪→山洪冲刷堆积在沟道内的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小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沿大比降沟道向下运动,因具有强大动能而具有强大冲刷下切侵蚀能力,下切侵蚀下游沟床质以及沟口的老台地→在沟口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地震后4 a内共暴发泥石流10次,将沟口老堆积体下切侵蚀深度达35 m,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50×104 m3.目前,沟内仍有固体物质量334.3×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56.8×104m3.如此大量的松散固体物源,使小岗剑沟可能还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泥石流形成因素分析,该沟泥石流活动总体呈强度下降趋势,泥石流活动类型:震后一段时间内为输移控制型、然后为输移控制型向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过渡,最后发展成为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通过这些分析,为泥石流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其他文献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上,使用~6He次级束首次测量了质心系能量为9.1 MeV的~2H(~6He,~7Li)n反应角分布,并用扭曲波波恩近似(DWBA)进行理论分析,导
长寿命放射性核素~(236)U的半衰期为2.34×10~7a,主要来源是~(235)U的中子俘获反应.加速器质谱法是目前测量~(236)U灵敏度最高的方法.本工作利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同位
针对同一工艺流程下相同杨氏模量和残余应力的双端固支梁阵列,建立了简化的杨氏模量和残余拉应力的弯曲测试模型,并将应力刚化理论应用到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用于上述模型
用熔融法结合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采用Zn掺杂制备了具有半导体传导特性的n型Ba_8Ga_(16-x)Zn_xGe_(30) I-型笼合物,研究了Zn部分置换Ga对化合物电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片上旋涂生长了ZnO、Fe,Ni单掺杂及(Fe,Ni)共掺杂ZnO薄膜。产物的显微照片及XRD图谱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ZnO薄膜表面均匀致密,都存在(002)择优取
以FeSO4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Fe(SO4)(DPPZ)2].H2O}n,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
利用甲醇做氧源,采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工艺在硅(111)衬底上生长了一系列的氧化锌薄膜,生长温度为400~600 ℃.薄膜的表面形貌及晶体质量分别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及
设计溶液实时连续过滤装置用于降温法快速生长KDP晶体。采用高亮度激光照射分析对比晶体内部的散射点密度,以同步辐射为光源的X射线形貌成像技术探测晶体内部的生长缺陷,并测
为精确描述燃烧室进气过程中的流场动态特性,本文应用大涡模拟模型对燃烧室稳态进气过程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着重考察了三种不同亚网格模型(SGS)的性能,这三种SGS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