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职业枯竭在我国正处于高发期,是从业人员的“流行病”。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题。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胡锦涛同志的精辟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为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一、职业枯竭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问题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突然发现工作带给他的不再是一开始的热情和满足,而变成了日复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压力。在经历了痛苦和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生活。这本小说引起了当时西方职业人的广泛共鸣,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由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心理现象。
心理枯竭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职业枯竭是心理枯竭现象中的一种,是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上述书中主人公的出逃正是遭遇了职业枯竭之后所作出的反应。
(一)职业枯竭的特征
职业枯竭有六大特征:
一是生理耗竭。具体表现为: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等;可能出现精神疾患。
二是才智枯竭。具体表现为:空虚感明显,感到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三是情绪衰竭。具体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冷漠麻木、无情;情感资源干涸。
四是价值衰竭。具体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五是去人性化。具体表现为: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对他人不信任,充满批判性;缺乏同情心;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疏离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对他人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六是攻击行为。具体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三)职业枯竭的危害
员工的职业枯竭对个体、企业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员工个体而言,会产生如下不良后果:一是影响身体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的早衰。职业枯竭不会立刻致死,但可能使人早衰早亡。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过劳死”现象证明了这一点。心理过劳会导致身体过劳,心理上过劳会比身体过劳更具有杀伤性。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亚健康人群已经占到三分之二强。北京人亚健康率达到75.31%,上海人到达73.49%,广州人73.41%;二是导致人际冲突加剧。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攻击行为都会危及人际关系;三是降低工作效率。职业枯竭会使人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中断职业生涯。认知枯竭、情绪枯竭、价值枯竭等都会影响工作状态,使员工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不能胜任工作,职业道德下降等。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枯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影响企业和谐的构建。企业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员工的职业枯竭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企业的和谐;二是破坏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瓦解团队,影响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员工的职业枯竭会影响到员工的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职业枯竭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等等。总之,员工的职业枯竭对企业的生产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对整个社会而言,从业人员的职业枯竭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体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个体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只有个体的身心和谐、心理健康了,才能有效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二、职业枯竭要求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职业枯竭是现代社会的职业疾病,从7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我国社会进入了职业枯竭的高发期。
据《北京晚报》2008年4月1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职业枯竭成为工作场所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中国公司中20%的员工都处于职业枯竭,而且年龄呈现低龄化特征。调查显示,中国每100人中就有12人严重情绪耗竭,9个人严重愤世嫉俗。而且职业枯竭者年龄比例呈现低年龄化。25岁以下职业枯竭者比例非常高。入职2~5年的员工则最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职业枯竭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既是思想政治问题又是员工心理问题,两者交织在一起。要解决好员工的职业枯竭问题,单纯从思想灌输这一方面出发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要有一个新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我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一)转变观念,把心理疏导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心病还需心药医”。医治员工的职业枯竭,要尽可能地对症下药,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来进行。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高调”的,工作路径也大多从宣讲、灌输开始,关注宣讲内容往往甚于关注宣讲对象。从内容上看侧重用政治理论武装人、塑造人和改造人。心理疏导是从“低处”入手,把人的认知困境、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等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把政治要求融入心理疏导,会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有损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严。心理学工作者也从捍卫自已的学科属性出发,认为心理问题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有很大区别。因此,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把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事实上,人的心理和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在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人的思想问题很多转化成了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时常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心理出发来找问题和找方法。
心理疏导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然也是我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引进心理疏导的方法,更是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方针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蕴涵着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和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意识和思想。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二)采取措施,把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
心理疏导的理念是要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多种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要的生理需要;二是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安全需要;三是包括爱、归属和友谊等的社会需要;四是得到社会认可、关注的受尊重的需要;五是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员工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每个员工都有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每个员工的个性、才智和潜能得到充分实现。
心理疏导的前提是要切实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医治员工职业枯竭的物质前提。重视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说过:“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忽视物质利益的说理者,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只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作用,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员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障员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
心理疏导的关键是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仅仅依靠说教、宣传、灌输的传统方式。员工大量的职业枯竭和其他心理问题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会做和善于做心理疏导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要多运用心理疏导的办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入心、入脑,能触动员工的心灵。企业也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和进修,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有条件的企业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医生,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心理疏导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企业要依托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社区、学校、医院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员工心理干预机制、观测机制、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开设心理门诊或心理热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咨询,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促进员工的心理和谐。
心理疏导的基础工程是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使广大员工能在一个充满关怀、积极向上、互助合作、气氛融洽、和谐共处的环境中更好地更健康地更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湖南省中共湘潭市委讲师团)
一、职业枯竭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问题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突然发现工作带给他的不再是一开始的热情和满足,而变成了日复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压力。在经历了痛苦和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生活。这本小说引起了当时西方职业人的广泛共鸣,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由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心理现象。
心理枯竭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职业枯竭是心理枯竭现象中的一种,是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上述书中主人公的出逃正是遭遇了职业枯竭之后所作出的反应。
(一)职业枯竭的特征
职业枯竭有六大特征:
一是生理耗竭。具体表现为: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等;可能出现精神疾患。
二是才智枯竭。具体表现为:空虚感明显,感到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三是情绪衰竭。具体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冷漠麻木、无情;情感资源干涸。
四是价值衰竭。具体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五是去人性化。具体表现为: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对他人不信任,充满批判性;缺乏同情心;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疏离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对他人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六是攻击行为。具体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三)职业枯竭的危害
员工的职业枯竭对个体、企业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员工个体而言,会产生如下不良后果:一是影响身体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的早衰。职业枯竭不会立刻致死,但可能使人早衰早亡。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过劳死”现象证明了这一点。心理过劳会导致身体过劳,心理上过劳会比身体过劳更具有杀伤性。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亚健康人群已经占到三分之二强。北京人亚健康率达到75.31%,上海人到达73.49%,广州人73.41%;二是导致人际冲突加剧。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攻击行为都会危及人际关系;三是降低工作效率。职业枯竭会使人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中断职业生涯。认知枯竭、情绪枯竭、价值枯竭等都会影响工作状态,使员工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不能胜任工作,职业道德下降等。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枯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影响企业和谐的构建。企业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员工的职业枯竭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企业的和谐;二是破坏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瓦解团队,影响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员工的职业枯竭会影响到员工的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职业枯竭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等等。总之,员工的职业枯竭对企业的生产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对整个社会而言,从业人员的职业枯竭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体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个体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只有个体的身心和谐、心理健康了,才能有效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二、职业枯竭要求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职业枯竭是现代社会的职业疾病,从7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我国社会进入了职业枯竭的高发期。
据《北京晚报》2008年4月1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职业枯竭成为工作场所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中国公司中20%的员工都处于职业枯竭,而且年龄呈现低龄化特征。调查显示,中国每100人中就有12人严重情绪耗竭,9个人严重愤世嫉俗。而且职业枯竭者年龄比例呈现低年龄化。25岁以下职业枯竭者比例非常高。入职2~5年的员工则最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职业枯竭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既是思想政治问题又是员工心理问题,两者交织在一起。要解决好员工的职业枯竭问题,单纯从思想灌输这一方面出发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要有一个新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我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一)转变观念,把心理疏导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心病还需心药医”。医治员工的职业枯竭,要尽可能地对症下药,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来进行。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高调”的,工作路径也大多从宣讲、灌输开始,关注宣讲内容往往甚于关注宣讲对象。从内容上看侧重用政治理论武装人、塑造人和改造人。心理疏导是从“低处”入手,把人的认知困境、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等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把政治要求融入心理疏导,会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有损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严。心理学工作者也从捍卫自已的学科属性出发,认为心理问题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有很大区别。因此,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把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事实上,人的心理和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在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人的思想问题很多转化成了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时常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心理出发来找问题和找方法。
心理疏导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然也是我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引进心理疏导的方法,更是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方针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蕴涵着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和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意识和思想。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二)采取措施,把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
心理疏导的理念是要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多种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要的生理需要;二是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安全需要;三是包括爱、归属和友谊等的社会需要;四是得到社会认可、关注的受尊重的需要;五是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员工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每个员工都有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每个员工的个性、才智和潜能得到充分实现。
心理疏导的前提是要切实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医治员工职业枯竭的物质前提。重视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说过:“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忽视物质利益的说理者,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只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作用,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员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障员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
心理疏导的关键是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仅仅依靠说教、宣传、灌输的传统方式。员工大量的职业枯竭和其他心理问题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会做和善于做心理疏导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要多运用心理疏导的办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入心、入脑,能触动员工的心灵。企业也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和进修,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有条件的企业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医生,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心理疏导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企业要依托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社区、学校、医院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员工心理干预机制、观测机制、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开设心理门诊或心理热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咨询,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促进员工的心理和谐。
心理疏导的基础工程是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使广大员工能在一个充满关怀、积极向上、互助合作、气氛融洽、和谐共处的环境中更好地更健康地更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湖南省中共湘潭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