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不少家长,已经懂得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有了心事或跟伙伴发生矛盾时,他们会给孩子倾吐的机会。但很多家长片面理解了“倾听”二字,以为只要“奉献”自己的耳朵,或者弄清楚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就够了,其实不然。要想跟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只知道倾听还不够,因为在倾听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有些家长接下来做的事,其实在孩子看来根本不是他所需要的,这样就产生了“沟通障碍”,不仅不利于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反而让孩子产生新的问题。
对话时间过短
星期天的早晨,佳佳要到少年宫学舞蹈。临出发前,她有些磨蹭,不像以前那样情绪高昂。来到公共汽车站,佳佳才鼓起勇气对妈妈说:“他们总是笑话我,说我是一只跛脚的丑小鸭。”妈妈这才知道,佳佳还在为几天前的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天,在舞台上表演时,佳佳不小心绊倒了,但她忍着疼痛坚持跳到了最后。一起表演的同伴便笑话她是一只跛脚的丑小鸭。“没事,只要学好了,你就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车来了,快上……”妈妈话没说完,就把撅着嘴的佳佳往车上塞。
亲子间对话安排的时间过短,孩子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清楚,父母尽管想教育、鼓励孩子,也会因为时间关系而忽略孩子的许多细节。这样一来,父母既弄不清孩子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也容易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因表达不到位而出现失误。孩子得不到她内心想要的安慰和鼓励,自然会感到失落。假如对话时间充足,这位妈妈只需再补充一句话:“你受伤后还能忍着疼痛坚持跳完,你很勇敢,将来一定跳得很棒!”就能让孩子走出失落。交流时间过短,沟通不充分,是最常见的沟通障碍之一。
对孩子主观臆测
磊磊一进家门就满脸不高兴,连吃饭都有点心不在焉。“你这是怎么啦?”妈妈问他。“这次月考我还是没有进入前十名。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而且,我每天都……”磊磊试图跟妈妈解释。可妈妈却打断了他,说:“你肯定是平时上课不够专心,学习欠刻苦,快考试了才临时抱佛脚。”磊磊一听不敢再说什么了,只顾低头匆匆扒饭。
许多父母习惯在孩子话说完之前便打断孩子,然后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进行评判。这些家长往往比较独断,认为不用听孩子“唆”,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孩子要说的问题核心是什么,因此他们的说教常常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状况。打断孩子、主观臆测,都是常见的沟通障碍。建议家长弄明白孩子到底想说什么以后再评判,甚至根本不用评判,因为有时候孩子把事情说出来,只是想发泄自己的情绪,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同情,并不需要你的指导与建议。你只要倾听就够了。打断孩子并发表你的意见,孩子会认为你不是在听,而是为了批评、教训他,他可能更加郁闷。
沟通心不在焉
“爸爸,你知道我们今天郊游多有趣吗?”乐乐一回家,扔下小背包就高兴地对爸爸说,“我们采了蘑菇,做了野菜汤。”正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眼睛不离报纸,“嗯”了一声算是回答。“我们后来又演了节目,我还表演了武术呢!”乐乐继续说。爸爸的目光越过报纸落在乐乐脸上,可只有短暂的两秒钟,便又回到了报纸上。见爸爸看得那么专注,乐乐只好怏怏地住了嘴。
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家长注意力不集中,说明你对孩子所谈的话题漠不关心,特别是当你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倾听上,思绪却在其他问题上游荡时,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那种心不在焉的应付态度,会让兴奋、诉说欲极强的孩子十分失望,孩子的倾诉欲望会慢慢消失。长此以往,亲子之间就会出现沟通困难甚至产生隔阂。因此,即使手头的事再忙,也要先停下来听听孩子的话,至少也应该跟孩子说明自己暂时不能倾听的原因。
强行偏离主题
徐菲走出自己的房间,满腹委屈地向妈妈抱怨:“军军这些天总是跟我过不去,我跳舞他说我像小丑,我唱歌他说我像乌鸦叫!”说完,十分期待地看着妈妈。没想到妈妈却说:“你的作业完成了吗?昨天没背完的课文背得怎么样了?”一听妈妈揪住了自己的“小辫子”,徐菲又失望又害怕,赶忙退回了自己的房间。
有些家长,因为感觉孩子谈论的话题太简单、太无聊或太幼稚可笑,就会强行改变话题,把话题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引。这明显违背了孩子找你诉说的初衷,无疑会给孩子留下“这种问题别来烦我”的印象,以后他再有心事就不会再向你诉说了。同时,由于倾听不足,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内心深处隐藏的问题不了解,从而影响家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自以为是权威
星期天,芸芸吃过饭就急赶着出门。妈妈问她:“怎么不好好待在家里学习,要去哪儿玩?”“老师安排我“六一”汇演,我得去排节目。”“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少去参加什么活动,要先把学习成绩搞上来。”“可是,我答应老师了呀!”妈妈生气了,训斥道:“小孩子懂什么?怎么一点也不体谅我们的苦心呢?”见妈妈发怒,芸芸站在门口进退两难。
不少父母喜欢凭自己的意愿行事,总是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而且只要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急于摆架子,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理会孩子的辩解。有些父母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讽刺、挖苦孩子,不仅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还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或者争强好斗。
亲子间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的,即便你比孩子懂得多,即便你是对的,你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摆出权威的架势,那样只会让孩子对你敬而远之。
【编辑:冯士军】
对话时间过短
星期天的早晨,佳佳要到少年宫学舞蹈。临出发前,她有些磨蹭,不像以前那样情绪高昂。来到公共汽车站,佳佳才鼓起勇气对妈妈说:“他们总是笑话我,说我是一只跛脚的丑小鸭。”妈妈这才知道,佳佳还在为几天前的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天,在舞台上表演时,佳佳不小心绊倒了,但她忍着疼痛坚持跳到了最后。一起表演的同伴便笑话她是一只跛脚的丑小鸭。“没事,只要学好了,你就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车来了,快上……”妈妈话没说完,就把撅着嘴的佳佳往车上塞。
亲子间对话安排的时间过短,孩子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清楚,父母尽管想教育、鼓励孩子,也会因为时间关系而忽略孩子的许多细节。这样一来,父母既弄不清孩子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也容易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因表达不到位而出现失误。孩子得不到她内心想要的安慰和鼓励,自然会感到失落。假如对话时间充足,这位妈妈只需再补充一句话:“你受伤后还能忍着疼痛坚持跳完,你很勇敢,将来一定跳得很棒!”就能让孩子走出失落。交流时间过短,沟通不充分,是最常见的沟通障碍之一。
对孩子主观臆测
磊磊一进家门就满脸不高兴,连吃饭都有点心不在焉。“你这是怎么啦?”妈妈问他。“这次月考我还是没有进入前十名。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而且,我每天都……”磊磊试图跟妈妈解释。可妈妈却打断了他,说:“你肯定是平时上课不够专心,学习欠刻苦,快考试了才临时抱佛脚。”磊磊一听不敢再说什么了,只顾低头匆匆扒饭。
许多父母习惯在孩子话说完之前便打断孩子,然后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进行评判。这些家长往往比较独断,认为不用听孩子“唆”,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孩子要说的问题核心是什么,因此他们的说教常常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状况。打断孩子、主观臆测,都是常见的沟通障碍。建议家长弄明白孩子到底想说什么以后再评判,甚至根本不用评判,因为有时候孩子把事情说出来,只是想发泄自己的情绪,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同情,并不需要你的指导与建议。你只要倾听就够了。打断孩子并发表你的意见,孩子会认为你不是在听,而是为了批评、教训他,他可能更加郁闷。
沟通心不在焉
“爸爸,你知道我们今天郊游多有趣吗?”乐乐一回家,扔下小背包就高兴地对爸爸说,“我们采了蘑菇,做了野菜汤。”正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眼睛不离报纸,“嗯”了一声算是回答。“我们后来又演了节目,我还表演了武术呢!”乐乐继续说。爸爸的目光越过报纸落在乐乐脸上,可只有短暂的两秒钟,便又回到了报纸上。见爸爸看得那么专注,乐乐只好怏怏地住了嘴。
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家长注意力不集中,说明你对孩子所谈的话题漠不关心,特别是当你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倾听上,思绪却在其他问题上游荡时,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那种心不在焉的应付态度,会让兴奋、诉说欲极强的孩子十分失望,孩子的倾诉欲望会慢慢消失。长此以往,亲子之间就会出现沟通困难甚至产生隔阂。因此,即使手头的事再忙,也要先停下来听听孩子的话,至少也应该跟孩子说明自己暂时不能倾听的原因。
强行偏离主题
徐菲走出自己的房间,满腹委屈地向妈妈抱怨:“军军这些天总是跟我过不去,我跳舞他说我像小丑,我唱歌他说我像乌鸦叫!”说完,十分期待地看着妈妈。没想到妈妈却说:“你的作业完成了吗?昨天没背完的课文背得怎么样了?”一听妈妈揪住了自己的“小辫子”,徐菲又失望又害怕,赶忙退回了自己的房间。
有些家长,因为感觉孩子谈论的话题太简单、太无聊或太幼稚可笑,就会强行改变话题,把话题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引。这明显违背了孩子找你诉说的初衷,无疑会给孩子留下“这种问题别来烦我”的印象,以后他再有心事就不会再向你诉说了。同时,由于倾听不足,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内心深处隐藏的问题不了解,从而影响家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自以为是权威
星期天,芸芸吃过饭就急赶着出门。妈妈问她:“怎么不好好待在家里学习,要去哪儿玩?”“老师安排我“六一”汇演,我得去排节目。”“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少去参加什么活动,要先把学习成绩搞上来。”“可是,我答应老师了呀!”妈妈生气了,训斥道:“小孩子懂什么?怎么一点也不体谅我们的苦心呢?”见妈妈发怒,芸芸站在门口进退两难。
不少父母喜欢凭自己的意愿行事,总是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而且只要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急于摆架子,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理会孩子的辩解。有些父母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讽刺、挖苦孩子,不仅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还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或者争强好斗。
亲子间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的,即便你比孩子懂得多,即便你是对的,你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摆出权威的架势,那样只会让孩子对你敬而远之。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