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理膳食情境的单元教学设计——“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我国居民膳食问题”为大情境聚焦“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核心问题,根据各节内容设置子情境,并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构建次位概念,在次位概念的基础上生成重要概念,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他文献
分析与比较了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中“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这一探究活动的差异,为使用新教材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双减”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改变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情况的决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愿望.在此背景下对中学生物学作业进行系统设计,精选、精编作业,实行弹性作业,丰富作业形式与作业评价,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为例,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说明整体设计单元活动的方法.单元活动需基于核心概念结构体系、单元学习及评价目标和真实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设计一系列具有连续性、进阶性的活动.
青少年轻生和犯罪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培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形成善良、具有同情心的生命价值观是青少年教育的热点课题,也是课程思政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文献分析,从生命价值观的3个层面出发,探讨如何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渗透.研究表明:通过挖掘生物学科内容和社会时事中的生命价值元素,多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合,家校合作等策略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教师合理地利用迷思概念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概念.对四阶测试编制过程和诊断流程进行阐述,归纳学生在学习“免疫调节”一节中存在的迷思概念.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存在观念陈旧、模式单一的“灌输式”“一言堂”教育,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思维创新.体验式教学始终置学生于情境之中,以感知为“触角”,在学习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搭建体验“通道”,从感知到知识的内化、生成和发展,优化个体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从体验式教学法的优势特征谈起,剖析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生物学教学的具体策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布鲁姆对知识的分类,将高中生物学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狭义概念性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五类,并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加以概述,在提出相应教学策略的同时辅以案例分析,总结其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
结合实例解释了“表观遗传”的概念:在基因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变化的现象.阐述了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引起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分析了表观遗传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讨论了表观遗传信息能否在多细胞生物亲子代间传递等问题.
明确微课的教学意义,设计合理且具有创新性的微课,以提高微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潜能.
论证式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和必修2中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分类,基于Toulmin论证模型分别设计4种论证式教学框架,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实施论证式教学,充分发挥论证式教学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