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皮蓟马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小麦皮蓟马形态特征
  1.1成虫
  体长15~21mm,黑褐色,触角8节,头部近长方形,中胸与后胸愈合,前胸能转动,翅两对,翅缘有缨毛,前足腿节粗壮,腹部10节,腹部末端延长成尾管。
  1.2若虫
  无翅,初孵淡黄色,后变橙红色,触角及尾管黑色。初孵淡黄色,后变成橙红至鲜红色。
  1.3蛹
  前蛹和伪蛹比若虫稍短,为淡红色。
  1.4卵
  初产白色,以后变为淡黄色,长椭圆形,一头较尖。
  2 为害症状
  小麦皮蓟马又叫小麦管蓟马。除可在小麦叶鞘及穗部危害外,还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一个小穗内只要有5头皮蓟马危害,即可造成严重减产。由于这种虫子体型小,又多隐蔽在叶鞘及麦穗内危害;造成产量和质量上的损失,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小麦皮蓟马为害小麦花器,灌浆乳熟时吸食麦粒浆液,使麦粒灌浆不饱满,严重时麦粒空秕。还可危害麦穗的护颖和外颖,颖片受害后皱缩,枯萎,发黄、发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极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烂、腐败。
  3 小麦皮蓟马的发病规律
  小麦皮蓟马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麦茬、麦根及晒场地下10cm左右处越冬,日平均温度8℃时开始活动,大概在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大批成虫飞至麦株,在上部叶片内侧、叶耳、叶舌处吸食液汁,逐渐从旗叶叶鞘顶部或叶鞘裂缝处侵入尚未抽出的麦穗,破坏花器,旗叶内有时可群集数十至数百头成虫,当穗头抽出后,成虫又飞至未抽出及半抽出的麦穗内,成虫为害及产卵时间仅2~3d。成虫羽化后7~15d开始产卵,多为不规则的卵块,被胶质粘固,卵块的部位较固定,多产在麦穗上的小穗基部和护颖的尖端内侧。每小穗一般有卵4~55粒。卵期6~8d,幼虫在6月上中旬小麦灌浆期,为害最盛。
  小麦皮蓟马的发生程度与前作及邻作有关,凡连作麦田或邻作的麦田,则发生重。另与小麦生育期有关,抽穗期越晚为害越重,反之则轻。一般早熟品种受害比晚熟品种轻,春麦比冬麦受害重。
  在阿勒泰市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麦根、麦茬、麦场等处土下10cm左右越冬,日平均8℃时(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拔节期)在土中及麦茬内化蛹,4月下旬(小麦孕穗期)羽化为成虫。羽化的成虫飞到小麦植株上,集中在上部叶片内侧、叶舌、叶耳、叶鞘内吸食汁液,并入侵尚未抽出的麦穗进行为害。5月上旬(小麦抽穗期)在刚抽出的麦穗上产卵,主要产在小穗基部及两护颖尖端内侧,麦穗上下两头的小穗上一般不产卵。卵经过5~7d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小麦扬花期—灌浆期)卵孵化出橙黄色至鲜红色若虫,钻入小麦颖壳内吸取汁液,此时,搓开麦穗可看到橙黄色和鲜红色若虫及黑色成虫。6月上旬(小麦腊熟期—收割期),由于生长条件恶化,一部分若虫从麦穗内爬出入土钻入地下裂缝,一部分钻入麦茬丛中或叶鞘中,一部分随收割的小麦进入麦场内越夏、越冬,来年继续为害。
  4 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适时早播,躲避危害盛期;秋季或麦收后及时进行深耕,清除麦场四周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可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合理轮作倒茬,新麦地尽可能远离老麦地。
  4.2药剂防治
  在百穗有虫200头以上时需防治。在小麦孕穗期,大批皮蓟马成虫飞到麦田产卵时,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00倍液,或10%除尽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在小麦扬花期注意防治初孵若虫,可喷洒2.5%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或44%丙溴磷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
其他文献
1 抚育间伐间隔期的确定  间隔期,又称重复期,是指相邻2次抚育间伐所间隔的年数.间隔期的长短,应考虑树冠恢复郁闭度的速度和直径连年长量重新下降的情况.在进行1次间伐后,林冠疏开,保留木的冠重新郁闭,一般就需要进行下一次间伐。可见,间隔期和间伐强度是密切相关的,间伐强度越大,林冠恢复郁闭所需年限越长,间隔期也越长。  间伐量、生长量和间隔期的关系表是英国针对典型林分的生長速度而编制的,表中所提出的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穆棱市紧紧抓住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的大好机遇,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T2WI-FS)的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