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美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0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怎样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二是创设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动”起来。三是驾驭课堂流程,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呈现一种动态效应。让学生“动”起来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灵动的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维是广泛的。丰富的课堂形式,可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1.阅读课——精彩纷呈。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放飞心灵感受语文的魅力。上课时,可据不同文本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课、阅读感悟赏析课、创意论辩评析课等。
  2.作文课——活泼跳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作文课要与学生的生活亲密接触。作文课形式多样,场地不限于课堂,走出校门,写活动作文。春天,到郊外寻访春的足迹,聆听春之音,笔绘生机勃发的春;秋天,去登高,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周末,逛街市,品味生活的丰富。另外开辩论会,读书会,在作文课开设“阅读新空间”、“信息广场”等栏目。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构思说选材,让学生在说中交流思想,在产生了共鸣的基础上再动笔写。点评作文应该让学生参与,让被评者和评论者进行交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把评论所得写成作文后记,学生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3.活动课——开放自由。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必须完全开放。上课前,教师精心策划好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将任务细分给学生,之后再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活动课上,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4个学生组成),教师以评审者、听者的身份介入。让学生感受做活动主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宽松中“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应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创设开放型课堂,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灵感就会被撩起,生命的活力就会得以释放,学生才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动”起来。
  1.把自由还给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动时间的保证,最好要达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处在听的状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九义教材”初中第一册中《秋天》一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品读,并让学生读后自由发言,自我展示,学生可以主动上讲台配着音乐诵读,学生可以说说对此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还可以就某一句甚至某一词发表自己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自由的时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精神活力,使课堂动起来。
  2.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能为完成本课时即定内容,而把时间和空间控制的太死,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把赏识与激励送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使用教学评价。错了,要允许学生从新回答;不完整的,要允许学生补充;没想好的,要允许学生再想;不明白的,要允许学生发问……通过这些方式,将课堂上紧张的气氛改为宽松,让学生体味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驾驭课堂流程,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静态的教学设计永远不等于动态的教学流程。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都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流程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为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广泛涉猎,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有“跳出文本看教材,走进文本去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地接触、涉猎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同文本进行全面的对话。在此基础之上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让这个灵魂始终牵动学生目光。
  2.回归本真,保持语文课堂的自然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力求让课堂拥有个性,让课堂回归本真。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把生活的真实带入学生的视野。
  3.倾心打造,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以及它在基礎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倾心打造,创造好每个细节,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创设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动”来的语文课堂,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美,才会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谢海燕,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是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要把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研究,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物理难学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结果,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视教
数学是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一、良好的心理素养、痴迷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前提  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兴趣是高效率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繁重的数学学习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年度数据的加减,而是对全年账务的分析甄别,依据税收法规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以下事项加以注意。一、
类比构词(Word-Formation by Analogy )是英语中一种有趣而又实用的构词方式。其构词特点是,以某个同类词为模式,在语义上进行联想类比,替换其中某个词素,构造出与之对应或类似的新词来。例如,work aholic(工作迷)系仿alcoholic(嗜酒者)而造,而seajack(海上劫持)和skyjack(空中劫持)则是类比hijack (拦路抢劫)而成,故都属类比词。  从原形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长寿问题正逐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所关心。事实上,长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迷信某一种长寿经验,诸如瘦人长寿、矮人长寿等。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片面的,其实,过胖或过瘦其实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清晨,我坐电车上班,邻座的两个男青年为“瘦者长寿还是胖者长寿”问题发生了争执。瘦瘦的那个说:“要长寿,先要瘦。人们不是常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吗?”胖胖的那
新课改为基础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重视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几年中,教师常提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但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双基”教学却提得很少。在自我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双基”能力下降,在农村学校产生很多学困生,想达到预想的课改要求目标,事与愿违.要达到课改目标,为学生打好
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英语阅读教学需求.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陶先生的话道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那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学习的目的。这和古人所说的“授人以渔”是相通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显得特别重要。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形式、方法又是什么?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形式  启发性教学原则也叫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原则,它是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