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吉拉巴:拉孜雪下的堆谐传人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民间歌舞种类很多,主要有“果谐”与“锅庄”,鼓舞与“热巴”,“堆谐”与“勒谐”、“羌谐”等。堆谐是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伴圈舞。“堆”为上或高地之意,藏族人民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仲巴、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堆谐”歌曲往往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歌舞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舞步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
  传统的堆谐中,歌词和音乐有的带着宗教色彩,还有歌颂爱情的,描绘山川景物的,记述历史事件的,反映了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音乐节奏鲜明、开朗、活泼。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
  堆谐从音乐上可分降谐和觉谐两类,“降”是慢的意思,“觉”是快的意思。降谐以歌唱为主,舞蹈动作较简单;觉谐为快板歌舞,现在作为舞蹈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觉谐。堆谐的伴奏乐器有札木聂、竖笛、胡琴等,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乐器,如扬琴、根卡、横笛、串铃等。堆谐的音乐已经程式化,它的歌头、尾声舞曲基本是固定的可以通用,目前已形成了表演性的歌舞。
  2011年8月的一天,我们走进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拉孜镇拉孜雪村寻找堆谐艺人的后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拉孜雪村的地标——村南边雅鲁藏布江畔突兀而起的拉孜宗山——古时候拉孜地区的行政中心。
  迎接我们的皮吉拉巴老人却径直把我们带到村边雅鲁藏布江上的拉孜渡口。按照他的说法:不到拉孜渡口你不会明了拉孜堆谐的渊源和历史脉络。
  拉巴老人站在河边的草甸上,告诉我们说:拉孜雪村,古称羌拉孜、堆南木加拉孜,西藏古歌记载“堆南木加拉孜,不是故乡常念及”。当地古谚云“拉雄玉衣芎巴,鲁当协以绑翠”,意思是拉孜盆地像金盆玉碗,它是西藏歌舞艺术取之不竭的丰富宝藏。
  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堆谐歌舞艺术之源?老人说,拉孜雪村自古就是拉萨通往后藏极西和阿里地区的必经之道和雅鲁藏布江西段的主要渡口,人马驿旅不断。有了桥梁和渡口,两岸人民才能往来,也为堆谐艺术培育出最适宜的生长土壤。
  又由于拉孜雪这一带地方气温适中,人情浓厚,恰好处在拉萨到阿里一半的距离,过往的商人、游民、公职人员都喜欢在这里打尖、休整、安排渡船,闲暇时跟当地人饮酒对歌,起舞助兴。这是个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多种文化的会聚之地,久而久之,拉孜堆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皮吉拉巴以为,西藏人在这种“上了发条一样”持续不断、跋山涉水的漫长旅行生活中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堆谐歌曲,“因为沿途高原上连绵起伏,躲也躲不开的高山巨峰适合观察适宜比喻,比如:山顶上白雪皑皑,山腰上云雾缭绕,山底下绿草茵茵。”比如这首《聂拉木通拉》:
  小马它频频回首,
  要我说情有可原——,
  它最可心的饲草呀,
  落在那通拉山下。
  拉巴老人点评:“这就是一种很美的隐喻,用词非常恰当。当时是有很多年轻小伙子参加到艰辛的马帮运输中,跟沿途照料他们的村姑产生感情。依我的理解,这就是一首旅途中的爱情歌曲,但很文雅、含蓄,这就是堆谐艺术的魅力所在。”
  老人又饶有兴致地介绍了另一首也叫《聂拉木通拉》的歌曲——
  聂拉木通拉山口,
  被大雪锁上铁门;
  和熙的阳光照射,
  请打开通拉门锁。
  这种堆谐歌词,完全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和体验,《聂拉木通拉》、《常松拉》、《拉木工堂》都是西藏真实的地名,拉巴老人说:“它绝不是闭门造车,因此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们在渡口的谈话还在继续着,老人还是坚持认为没有拉孜古渡口就没有拉孜堆谐艺术。老人家边指点边告诉我们,过去这里不但有简易铁索桥,还有牛皮舟和大型的马头木船“诛仙大果”。马头木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萨迦派的一位祖师在内地苏杭水乡长达十余年的寓居生活,是他把马头木船带到西藏的,主要用于摆渡牲口和大型货物。
  聊得兴起,老人用沧桑悠远的嗓音吟唱起一段西藏古歌中关于马头木船的描述——
  藏历正月十五,
  文成公主入藏,
  赶不到头的坝子你不必担心,
  可派去骏马百匹迎接你;
  百余条拦路的大河你不必担心,
  可派去百艘马头木船迎接你。
  南来北往的旅客从古格王时期传下来的简易乐器“卓木垫”在堆南木加拉孜演化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扎年琴”,并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拉孜堆谐的历史在皮吉拉巴老人这一代又一次奏出华彩乐章。
  皮吉拉巴,是拉孜皮吉家族第十二代传人,皮吉瓦是这个家族的房名。老人说所谓“房名”几等于姓氏,名字可以换,房名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至于其中的原为,有说是为了表明家族“骨系”和血缘传承关系,也有说是为避讳计,比如说当村里有人去世,邻人只须提到是某某家的,而不用直呼其名。
  走近屋内,但见老人家的客厅里没太多的陈设,偌大的屋子显得有些空旷冷寂。拉巴老人说:“这是专门为了教学方便,冬天在院子里太冷了,就在这客厅里跳‘拉孜堆谐’”。
  出生在拉孜雪村的皮吉拉巴打小就跟着在村里的公会组织中当民间歌手的妈妈学跳堆谐。小拉巴学得很快,13岁时,村里的同龄人就都赶不上他了。从此,堆谐艺术成为他的终生之爱,“因为这是一门使人快乐的艺术;因为这是一个让人久看不厌的艺术,哪怕参加欢庆时有一百个小伙子会弹‘扎年琴’,我们也会盛情邀请我们中公认弹的最好的人领衔表演,他总是最受尊重的”。
  1960年代,拉巴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参加日喀则机场民工团,成为民工团宣传队里的骨干成员,并在那里和现在的老伴相识相爱成亲。318国道修到拉巴的家门口时,每到夜幕降临,工区帐篷里总能看到拉巴舞动的身影。后来,拉巴一直在拉孜乡小学当民办教师,他利用课余时间教乡里的娃娃们跳堆谐,弹六弦琴。   “有闲了!”——这是老人对上世纪70年代民办教师生活的总结。从70年代开始,他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搜集拉孜堆谐,慢慢开始参加婚庆、望果节、“堆谐节”,他把收集来的堆谐音乐录到卡式带上复制并传唱,引起日喀则地区文艺界的关注。
  1997年,他们组织成立农民业余堆谐队,组成160人的团队参加了第一届日喀则地区“珠峰文化节”,崭露头角。
  经过拉孜堆谐艺人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和共同付出,拉孜县拉孜镇获得“堆谐之乡”和西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特别是2010年初,在日喀则地区烟草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为演员支付误工补贴和演出津贴,“有了资金和人才,我们才能组织起一个像模像样的队伍。”
  不知道是谁沾了谁的光,老人曾跟着堆谐队漫游杭州、成都、南京等内陆城市,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并获得“群星奖”。“虽然成绩很大,但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经营状况还不是特别理想,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呀。”
  2000年,退休后的拉巴开始研究堆谐,不仅收集整理已有内容,还凭记忆口述,请人记录传统堆谐的唱词、曲谱、舞蹈步法、舞蹈身段等内容。2009年6月,皮吉拉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谐(拉孜堆谐)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除了教授堆谐,拉巴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统堆谐唱词的收集整理上。眼下,他已收集到《隆桑啦》、《聂拉桑伯》、《嘎博啦》、《格桑啦》、《欧玛良吉》等三四十个老曲目。
  拉巴老人患有严重的气管炎,身体不是很好,但谈到拉孜堆谐的传承,老人很乐观。“以前我担心过,但现在不担心了。我反倒觉得现在对堆谐的传承和保护要比以前做的好!我已经收集整理了三十多首曲目,自己还编排了一些。以前学的人不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堆谐,关心堆谐,这让我对堆谐的明天很有信心。我觉得一切的艰辛付出都值了。”
  为何对拉孜堆谐的未来并不担心,老人说到,现在有些小学校用拉孜舞乐代替课间操和广播体操,这对小一辈人传承这门古老的乡土艺术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是由衷地佩服学校领导人和这些老师的胆识和远见,他说:“从某些方面讲他们做的比我还好。因为这是一种公共行为,跟我个人单枪匹马没法比!今年,我当上了拉孜县政协委员,县里年初成立了由16位农牧民组成的堆谐演出队,但经我了解,队员住宿条件还比较差,师资紧缺,我今年上交的第一个委员议案就是希望上级机构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和帮扶力度,使拉孜堆谐真正成为拉孜县的一张名片。”
  现在学拉孜堆谐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学习拉孜堆谐应有的条件,老人提到了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拉木措姑娘,她从云南千里迢迢到拉孜,吃住在老人家里学习堆谐,坚持了两个多月。老人希望学习堆谐艺术的人一是最好有简谱基础;二要有耐性和恒心,“一天学会一节歌词和音律,已经很不错了。60天才学会60节段落,没有那么容易呀。”
  老人唯一担心的是拉孜堆谐能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老人举例说,村里有人参加了广播电台的堆谐歌曲接龙比赛,明明答对了人家说不对,答错的反而说对。“传统文化保持纯正很难,但很必要,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传承和创新一定要分得很清楚,传承要干净,创新要彻底,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否则,国家投那么多钱,化那么大的力气保护我们这些传承人干什么呢!”
其他文献
“浴兰汤兮沐芳华”——内地百姓习惯以兰草汤药沐浴,祛除暑热毒瘴、预防疾病。而在青藏高原,人们也笃信天上的药师佛用清冽的甘霖,辅以各种药材和花叶沐浴,可预防疫病,有益健康身心。  沿袭“五味甘露浴”传统配方的甘露曲秘,致力于遵照传统,同时依靠现代的科技手段,守护人们的健康生活。采自海拔3500m以上地区的天然藏药材,在防病治病方面表现突出。  “中医讲阴阳平衡,藏医讲究‘隆、赤巴、培根’相互影响和平
一特别是近代以来的100年间,西藏人仿佛突然间很有了些绘制民俗、建筑图谱和城市地图的“雅兴”。如今,其中的不少作品被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历史档案部门收藏。  这是2011年11月号《西藏档案》杂志刊登的一张“拉萨古城手绘图”。  我们把放大的地图印件展示给拉萨市政协常委、西藏大学客座教授甲日巴·洛桑朗杰先生看。  甲日巴·洛桑朗杰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拉萨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翻检地图,他很快便做出了自己
秋日, 鲁朗林海层林尽染。 图/ 曾涛藏于层林中的花海别墅 图/ 曾涛秋林  当318国道穿城而过的那一刻开始,鲁朗就不再是那个偏居一隅的“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的人来了,有的人离开,但留下来的每一个人,都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为鲁朗的变迁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花海别墅  翻过色季拉山的垭口,水汽一下子充足了起来。车的周围下起了连续不断的小雨,雨滴在车窗边汇成无数条小溪流,车里的我们只有在“溪流”之间
曼唐是藏语译音,“曼”即医药,“唐”即唐卡,意为医药学唐卡。曼唐的材料为亚麻布或同类画布,绘制颜料为纯天然矿物、植物,例如金、银、珊瑚、松石等矿物和植物色料,所以能历经千年保持不变色。每一幅曼唐在绘画完成后,裱以织锦及绸缎布料,色彩鲜艳。  藏医药学这门利众济世的实用学科竟以神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得如此传神,这是藏族先贤们的智慧之光,是藏族人民为人类文明奉献的又一奇迹。曼唐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服
天珠,藏语中又称为“瑟。”为藏密七宝之一。藏族同胞认为天珠是“天降石”,视为“活的宝石”,受到虔诚膜拜和恭敬收藏供养,世代相传。  藏族同胞过去认为,九眼石天珠的内部结构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造成天珠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天珠也成了藏族同胞最贵重的护身符,人们相信,诚心供养佩戴天珠可以消除业障、获得福报、防止中风及免除被外道邪魔伤害,又可增强体力,增加财富等等。  天珠还是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出
象雄部落,地处藏地西部,早期只是青藏高原农牧兼有的一个地方性部落邦国,是雪域高地早期“四十二小邦”和后期“十二小邦”之一。关于古象雄的边界范围,我们根据史料对象雄王国早中晚不同时期历史认知推测如下:    据苯教文献的传统说法,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据著名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中象雄
“为啥一定要去西藏呢?” “地球上只有两个地方能让我产生幻觉,一个是纽约,极度现代、繁华,人类高度发展的顶峰,一个是西藏,它保持着人性原有的生态和状态,是人类的起初。这两个地方把人类的开始到尽头给概括了。我从纽约回来,要回到人类的开始,我的第一部电影一定是与西藏有关。”  越野车到达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时,纳木措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张洹:“索琼老师,‘雅啦索’是什么意思?”  索琼:“其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有戏剧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戏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藏戏概览  藏戏是一个庞大的剧种系统。藏戏对西藏文化的浸淫是多方面的,当代西藏最杰出的音乐艺术家才旦卓玛高亢透亮的唱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其发声方式和行腔韵味,明显受到藏戏艺术的巨大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
七月流火,这是一个火红的岁月。  七月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  而在2021 年我们也迎来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盛大的节庆。  青春当燃,韶华莫负。  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青年永远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人群。  西藏,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他们从家乡的土地走来,走到世界的門前。  他们肩负着祖辈的宿命,把未来的命运书写。  他们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时代
(导语)  “格次师傅,我们这趟大北线一共要走多少公里啊?”  “四千多吧。”  “哇,那岂不是八千多里路?”  “八千多蛮多里咧。”  ……  我想起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地图上一个地名一个地名圈我们的行程,脑袋里浮现《见龙卸甲》的场景:小赵对着地图说,他的人生是一个圈圈的场景。  好吧,我们八千里路也是一个圈,还挺圆满。  记得来之前有人说西藏的天特别低,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我还说这位兄台您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