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长加以观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本文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从长远看,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浸潤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1、让教学过程充满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怎样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一些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所表达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情感。教学“爱国”一词,不仅是让学生会读会写这个词,可以组织学生用“爱国”来说话造句;还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爱国”方面的英雄事迹。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感会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培植。通过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优美的名胜风景等,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如《将相和》、《詹天佑》等课文的教学皆可如此。
2、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召唤人文内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讲的是德国人爱花,并且他们都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使花朵都朝外开,而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教学中,孩子们也领悟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态度,并能激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模仿、去体验。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
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师和领路人。认真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学生在预习中,努力去质疑,去发现。课堂上,教师一个个人文设想的召唤和学生内在人文积淀的激发,相互碰撞,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表现。口语交际是语文实践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感受人文的重要环节。在交际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交际态度,如《祖国在我心中》,活动中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向舞台》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深入情境,通过表情、语言及动作体态,全面感受、体验情意等。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分角色表演读、课本剧表演、辩论会和绘画展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这些都是人文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而又高尚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对一个孩子来说,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小制作,尽管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在教师行为上,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创造的火花乃至奇思怪想给以呵护,保护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方法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发挥创造性。如《梦想的力量》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有一个梦就是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最终得以实现,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帮助他人的故事。文本所体现的“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动力,能创造出奇迹”的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知道别人身上的精神品质,使自己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学语文”到“学做人”的人文性教育目标。
总之,语文素质的培养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的语言文学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个性,负载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并往往在语文实践中被忽略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和永恒,使生命得到满足。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从长远看,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浸潤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1、让教学过程充满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怎样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一些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所表达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情感。教学“爱国”一词,不仅是让学生会读会写这个词,可以组织学生用“爱国”来说话造句;还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爱国”方面的英雄事迹。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感会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培植。通过优秀的人物事迹和优美的名胜风景等,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如《将相和》、《詹天佑》等课文的教学皆可如此。
2、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召唤人文内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讲的是德国人爱花,并且他们都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使花朵都朝外开,而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教学中,孩子们也领悟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态度,并能激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模仿、去体验。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
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师和领路人。认真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学生在预习中,努力去质疑,去发现。课堂上,教师一个个人文设想的召唤和学生内在人文积淀的激发,相互碰撞,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表现。口语交际是语文实践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感受人文的重要环节。在交际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交际态度,如《祖国在我心中》,活动中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向舞台》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深入情境,通过表情、语言及动作体态,全面感受、体验情意等。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分角色表演读、课本剧表演、辩论会和绘画展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这些都是人文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而又高尚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对一个孩子来说,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小制作,尽管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在教师行为上,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创造的火花乃至奇思怪想给以呵护,保护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方法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发挥创造性。如《梦想的力量》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有一个梦就是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最终得以实现,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帮助他人的故事。文本所体现的“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动力,能创造出奇迹”的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知道别人身上的精神品质,使自己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学语文”到“学做人”的人文性教育目标。
总之,语文素质的培养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的语言文学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个性,负载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并往往在语文实践中被忽略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和永恒,使生命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