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词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是每个中职生都应该掌握的文学常识之一。在宋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能识记相应的篇目,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词作者的创作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在他眼中,李清照不是那个常人眼中的“人比黄花瘦”的小女子,而是一个有着阳刚之气的女性文人,这种阳刚之气与她作为女性所原有的阴柔之美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人物个性和创作心理。
李清照在词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女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她的情感经历这三个方面来探索她的创作心理。
一、社会背景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所生活的宋代是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司马光在他的《训子孙》中这样讲道:“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在这样的年代,女性不可能有男性那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即使是家庭生活环境宽松的李清照,她的生活大部分也是在庭院、帘内度过的,她也是处于理学压制下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员。因此,她作为一个婉约词人所表现出来的多愁善感、空虚和脆弱等情感,都是无可避免的,都是那个对女子不公的时代在她心里留下的烙印。
李清照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她所处的时代跨越了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在北宋初期,统治者从自身君权的稳固性考虑,对人民减免了一些赋税,徭役,用较为宽松的政策换取了太平与安宁,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城市也繁荣起来。我们从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中州盛日”可见当时市井繁华的盛景。那时的大家闺秀和豪门少妇多半“闺门多暇”,她们“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然而,这种短暂的 “太平盛世”犹如昙花一现。公元1126年,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了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俘虏了徽宗、钦宗,结束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朝廷一路南迁,北方的百姓也向南逃难。李清照在动乱中颠沛流离,她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铭文在逃难途中被劫得所剩无几。南渡不久,丈夫病故,后来又再嫁张汝舟,遭遇再婚的不幸,一连串的打击,把一个本是书香才气的女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坎坷的人生经历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发展趋向奠定了生活与环境基础。
二、家庭背景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
从李清照的家庭生活背景来分析其创作,其父李格非对她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李清照来说,不幸的是李清照无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压制、歧视女性的时代,幸运的是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父母的品性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她的父亲李格非对她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李格非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而最为时人所推崇的是他的文学。除了“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之外,他与黄庭坚、陈师道等人都有文字往来。《宋史·李格非传》也记载道:“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他文思敏捷,他所作的《有竹堂记》说他自己作文章“日数十篇不休。”他又是一个关注国运民生的文人,他曾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中写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有父如此,难怪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力如此之深了。
应该说,正是李清照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她所生活的相对独特的家庭背景,才使得她在心理上对自己的诗词创作有一个潜在的认知图式,才使得她处于封建社会却能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去用自己的文字解读情感,解读人生。
三、情感经历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作艺术是伟大的、影响深远的,因为她的词能创造一种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封建女子生活的内在性得以呈现,女性的爱情经历得以被层层揭露。
读李清照早期的词,能读出一个秋千下抛洒欢笑声的少女。《点绛唇》中那“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女子,足以把娇美可爱的少女内心深藏的秘密娇羞地暴露无遗。而《减字木兰花》中那个“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少妇,不正是李清照新婚后的幸福写照吗?
在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中所记,李清照曾因父亲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而受到株连,被迫与丈夫暂时分离,李清照相思难解,写下《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如影随形。
靖康之乱后,李清照夫妇俩人从北方避难南京,两年后赵明诚病故,四十六岁的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十余年的寄居生涯。国破、家亡,再加上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欺骗,李清照遭遇不幸后惶然失措的痛苦,也只有她那首《声声慢》,才能将女词人的情感略表达一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卓绝千古的词,带着女词人的隐痛,让人们传诵至今。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意识永远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关切,并且意识在它的思想的全部时间里,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其他部分。换言之,意识总是在选择。”李清照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期,其心理结构当然不同。因此,她的创作受其心理图式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创作内容也具有相对应时期的特色。
四、小结
作为词坛“婉约派”大家和“易安体”的创始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对她不同时期的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少女时期是活泼可爱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妇时期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娴雅静美,而到了晚年落寞时,便只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无处可归的痛楚了。通过对创作心理的分析,我们要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李清照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是她完整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不同时期的创作,都是她在那一时期的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宋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導学生一步步地去探索词人的创作心理,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词作者的创作心理能够产生共鸣。推而广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作者的认知,积极地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特约编辑谭家尧责任编辑朱守锂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在他眼中,李清照不是那个常人眼中的“人比黄花瘦”的小女子,而是一个有着阳刚之气的女性文人,这种阳刚之气与她作为女性所原有的阴柔之美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人物个性和创作心理。
李清照在词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女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和她的情感经历这三个方面来探索她的创作心理。
一、社会背景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所生活的宋代是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司马光在他的《训子孙》中这样讲道:“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在这样的年代,女性不可能有男性那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即使是家庭生活环境宽松的李清照,她的生活大部分也是在庭院、帘内度过的,她也是处于理学压制下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员。因此,她作为一个婉约词人所表现出来的多愁善感、空虚和脆弱等情感,都是无可避免的,都是那个对女子不公的时代在她心里留下的烙印。
李清照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她所处的时代跨越了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在北宋初期,统治者从自身君权的稳固性考虑,对人民减免了一些赋税,徭役,用较为宽松的政策换取了太平与安宁,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城市也繁荣起来。我们从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中州盛日”可见当时市井繁华的盛景。那时的大家闺秀和豪门少妇多半“闺门多暇”,她们“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然而,这种短暂的 “太平盛世”犹如昙花一现。公元1126年,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了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俘虏了徽宗、钦宗,结束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朝廷一路南迁,北方的百姓也向南逃难。李清照在动乱中颠沛流离,她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铭文在逃难途中被劫得所剩无几。南渡不久,丈夫病故,后来又再嫁张汝舟,遭遇再婚的不幸,一连串的打击,把一个本是书香才气的女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坎坷的人生经历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发展趋向奠定了生活与环境基础。
二、家庭背景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
从李清照的家庭生活背景来分析其创作,其父李格非对她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李清照来说,不幸的是李清照无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压制、歧视女性的时代,幸运的是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父母的品性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她的父亲李格非对她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李格非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而最为时人所推崇的是他的文学。除了“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之外,他与黄庭坚、陈师道等人都有文字往来。《宋史·李格非传》也记载道:“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他文思敏捷,他所作的《有竹堂记》说他自己作文章“日数十篇不休。”他又是一个关注国运民生的文人,他曾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中写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有父如此,难怪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力如此之深了。
应该说,正是李清照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她所生活的相对独特的家庭背景,才使得她在心理上对自己的诗词创作有一个潜在的认知图式,才使得她处于封建社会却能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去用自己的文字解读情感,解读人生。
三、情感经历对李清照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作艺术是伟大的、影响深远的,因为她的词能创造一种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封建女子生活的内在性得以呈现,女性的爱情经历得以被层层揭露。
读李清照早期的词,能读出一个秋千下抛洒欢笑声的少女。《点绛唇》中那“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女子,足以把娇美可爱的少女内心深藏的秘密娇羞地暴露无遗。而《减字木兰花》中那个“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少妇,不正是李清照新婚后的幸福写照吗?
在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中所记,李清照曾因父亲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而受到株连,被迫与丈夫暂时分离,李清照相思难解,写下《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如影随形。
靖康之乱后,李清照夫妇俩人从北方避难南京,两年后赵明诚病故,四十六岁的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十余年的寄居生涯。国破、家亡,再加上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欺骗,李清照遭遇不幸后惶然失措的痛苦,也只有她那首《声声慢》,才能将女词人的情感略表达一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卓绝千古的词,带着女词人的隐痛,让人们传诵至今。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意识永远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关切,并且意识在它的思想的全部时间里,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其他部分。换言之,意识总是在选择。”李清照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期,其心理结构当然不同。因此,她的创作受其心理图式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创作内容也具有相对应时期的特色。
四、小结
作为词坛“婉约派”大家和“易安体”的创始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对她不同时期的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少女时期是活泼可爱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妇时期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娴雅静美,而到了晚年落寞时,便只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无处可归的痛楚了。通过对创作心理的分析,我们要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李清照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是她完整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不同时期的创作,都是她在那一时期的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宋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導学生一步步地去探索词人的创作心理,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词作者的创作心理能够产生共鸣。推而广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作者的认知,积极地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特约编辑谭家尧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