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地区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a1583258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家地区沙三段为深水环境下的湖底扇沉积,通过岩心分析、薄片观察、电镜扫描等资料,结合录测井及试油生产资料,对该区沉积相进行划分,再此基础上针对该区沙三段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沙三段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条件控制,渗透性相对较好的低渗细喉及特低渗中喉砂岩都分布于分流水道砂体中,而特低渗微细喉大都分布于水道间及主水道砂体中,而且含油性好的储层分布于湖底扇中扇砂岩中。另外,由于本区机械压实作用强烈,溶蚀作用微弱,在相同沉积条件下,埋藏深度与储层性能密切相关。此次研究为今后在陈家地区沙三段滚动勘探、调整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沉积环境 储层特征 低渗透 油气分布 沙三段 兴隆台油田
  1 储层特征
  1.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根据岩芯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本区沙三段砾岩、砂质砾岩中成分复杂,砾石成分为花岗岩质岩块占绝对优势,少量中酸性喷出岩、沉积岩块、长石、石英。滑塌带砾径一般10~20mm,大者可达84~50mm,次棱~次园状,分选差~极差,多为基质支撑,夹有内碎屑泥砾。分流水道砾径一般3~4mm,大者可达6~10mm,以中~细砾为主,磨园度中等~较好,多为颗粒支撑,局部砾石定向排列。泥、灰质含量变化大,分布不均。砂岩的碎屑组分中,长石、岩屑含量高,石英颗粒含量变化区间在20~40%,长石含量较高,多为30~40%,多数样品长石含量超过石英,而且钾长石略高于斜长石,反映岩石成熟性低,长石风化普遍,但不均匀。砂石中杂基以泥质为主,泥微晶碳酸岩次之,泥质高达4~6%,最高可达7%,显然,泥质含量较高,降低了砂岩储渗能力。自生胶结物不仅类型少而且数量也很少,其中方解石含量相对较高,石英次生加大普遍,并有极少量白云石胶结物,对于本区深埋藏条件下,自生粘土矿物含量很少。1.2 岩石结构特征
  通过岩芯观察(岩芯图版),本区砂岩的粒级在纵向上变化迅速,横向上非均质程度强,分别见有不等粒砂岩、含粘土粉砂质细砂岩、含中砂含粉砂粗砂岩、含砂砾岩、砾岩等,磨园度次棱~次园,碎屑间以线接触为主,点及凹凸接触少见,表明本区砂岩的压实程度中等~偏强,岩石较致密。
  1.3 储层孔隙特征
  1.3.1 孔隙分布特征
  本区孔隙度一般在14%~21%,属中孔储层。从本区孔隙分布状况分析,可见储层的孔隙变化很大,最高21%,最低8.3%,最高与最低为同层砂体的不同部位,可见本区孔隙分布是十分复杂的。
  1.3.2 次生孔隙
  本区砂岩埋深一般为2400~2900m,因此为次生孔隙形成提供了条件,从巖石薄片鉴定报告来看,本区次生孔隙以粒间溶蚀孔为主,其次是粒内溶孔,其它少见,反映本区次生孔隙发育不好,主要与非均质及泥质含量较高,造成溶蚀作用不强。
  1.3.3 孔隙结构
  本区储层孔隙结构属于较差的类型,砂岩粒间孔平均孔径为40~60μm,少部分样品孔径大于100μm,反映小孔隙的特征。
  毛管压力资料表明,本区砂岩喉道十分细小,最大连通喉道半径为149.49μm,(冷169井2400.85m),最小仅0.65μm,(冷95井3012.55m),孔隙半径均值也相应呈低值,最大24.29μm(冷169井2400.85m),最小值0.09μm,(冷95井3012.55m),均质系数为中等偏低的特点,均匀型少见,多数为较均匀和不均匀型。
  2 油气分布规律
  研究区沙三段油层埋深在2520~2850m之间,埋藏较深。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三上亚段、和沙三中亚段。沙三上亚段油层分布主要分布在兴北构造带上,发育了三套含油砂体,其中以Ⅱ、Ⅲ套含油砂体最为发育,I油组最厚35.3m(冷168井);Ⅱ油组最厚61.1m,如冷168井Ⅱ油组厚61.1m;Ⅲ油组最厚39.5m,如兴古7-15-19井Ⅲ油组厚39.5 m。沙三中亚段油层分布主要分布在冷东构造带上,发育了两套含油砂体,其中以Ⅱ套含油砂体最为发育,I油组最厚91m(兴古2井),有5口井钻遇;Ⅱ油组最厚70.2m,如兴201井Ⅱ油组厚70.2m,有9口井钻遇。
  3 油层分布的控制因素
  3.1 储层发育程度好坏是油层富集程度的首要条件
  沙三段油源丰富,保存条件好,有砂体就有可能形成油藏,因此有无储层是成藏的根本条件。从沉积相研究、储层砂体分布研究及各砂岩组油层分布情况分析,中扇辫状沟道与沟间及侧缘微相区砂体发育,油层也发育。
  3.2 储集性能好坏是油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沙三段储层岩性混杂,杂基含量高,分选差,储集空间不发育,造成含油性差,因此在储层发育的基础上,物性条件好坏是能否形成油藏的关键。如兴58井位于沟道间微相,储层很致密,试油出0.253t/d,为差油层(2542-2561m),微相带部位对储层物性好坏影响较大。中扇辫状沟道微相区储层储集性能好于其它微相带。如兴北1位于沟道微相上试油出9t/d(2515-2551m)。沟道上最好的油层,可以出到160.2 t/d(2821-2794m冷162井)。
  3.3 储层与构造有利配置形成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良好场所
  兴隆台二级断裂背斜构造带是在北东向潜山带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呈披覆构造特点。研究区处于该构造带的北东向倾没部位,构造轴部位于兴93、冷170及兴58井一线,构造东翼与沙三段近源主体相带沉积的砂体形成良好的配置关系,加之向西上倾方向被近南北向断层遮挡形成良好的储油圈闭。
  4 结论
  (1)沙三段储层为深水环境下的湖底扇沉积模式,储层是以东部物源为主的湖底扇(斜坡湖底扇)、水下浊流水道等重力流沉积体系。
  (2)沙三段浊积岩储层岩性混杂,杂基含量高,分选差,储集空间不发育,造成含油性差。中扇辫状沟道微相区储层储集性能好于其它微相带。
  (3)沙三上亚段储层在冷168~兴古7-15-19井区附近物性条件较好,孔隙度大于15%。沙三中亚段孔隙度在冷162~冷169井区附近物性条件较好,孔隙度大于10%。
  (4)沙三上亚段油层主要分布在兴北构造带上,沙三中亚段油层主要分布在冷东构造带上。
  (5)油气分布主要是受储层的发育程度、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和有利圈闭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书礼,唐许平,李伯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设计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1):23-24
  [2] 李道品.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方式[J]. 低渗透油气田,1997,2(1) :38-44
其他文献
【摘要】为解决中原油田高温低渗油层解堵存在的技术难题,研制了高温缓蚀、高温缓速、深部穿透的解堵剂配方,解堵剂比常规土酸缓速率提高94%,可应用于150℃的地层,现场应用增油增注效果显著。文中对解堵剂配方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价。  【关键词】高温 深井 解堵剂 缓速 缓蚀 应用  中原油田部份油层深度为3 1 0 0~3800m,温度为130~149℃,矿化度为275000~347000mg/L,渗透率
【摘要】特低渗油田,油层压力低,油井供液能力差,气油比率高,常规热洗清蜡工艺存在热洗液漏失污染油层,影响油井伴生气量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低渗油田 清防蜡 改善  近年来,据实践证明,热洗清蜡——这一长期被众多油田用于正常生产的技术,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尤其在开采低渗透油田时,原因如下:一方面,油层很容易被倒灌所污染,因为油井较深且油层的压力系数较低,于是油层压力便低于静水柱的压力;再者
【摘要】本文利用无因次采液指数在实施化学驱的全过程的变化特点,在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后,综合含水会恢复或超过到实施化学驱前的水平,在高含水期采液指数呈现大幅度上升,需要强化采液。另根据毛管数理论强化采液也可以改善开发效果。以进入后续水驱单元的提液井效果表明了实施化学驱后的后续水驱单元具备强化采液的可行性。  【关键词】后续水驱 强化采液 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是中国东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发方式,在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次加密调整井注水受效的过程及动用状况进行分析,充分认识了该区块的受效特点和油层的动用情况,为其它区块的开发调整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三次加密 注水受效 动用状况  1 三次加密区块注水受效特点  纯油区三次加密调整井设计井位616口(采油井377口、注水井239口),其中2007年下半年在纯油区东部投产115口井,其它井为2009-2011年的基建产能计划。  三次加密区块共
【摘要】阜东5井区是2012年开发的新区块,在钻井工程施工经验上来说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地方,针对难点制定了一整套钻井技术措施,并在施工中不断完善。通过优化钻井方案,加快钻井施工进度,选用合适的钻头选型和工艺技术。经过对阜东5井区2口评价井积累的经验和总结,已形成了一套钻井配套的成熟技术,对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减少钻井工程事故和复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阜东5井区 技术措施 钻井液
【摘要】A区块加密井完钻后,利用新老井资料,进行了地层对比重新组合断点;开展了全区116口井储层精细描述;重新绘制了各沉积单元水淹分布图。从构造、储层、剩余油三方面进行了区块地质再认识,为射孔、压裂及注采系统调整方案编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加密 地质 再认识  1 引言  A区块属于油田三类区块,1998年一次加密,2012年采取井间加井,排间加排的加密方式,区块部署加密井42口。加密后对区
【摘要】钻井周期是油气田进行工程投资测算、勘探开发钻机部署的一个关键参数。为此,系统分析了国内石油钻井周期定额统计方法(经验估算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等),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现用的“3、5、2”分段加权平均法钻井周期定额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先用“黄金分割”原则处理已完钻时效数据,再用“3、5、2”分段法进行工时测算的新的钻井周期预测方法。改进后的预测钻井周期方法与地质深度、工程难
【摘要】欧31-H7井是部署在欧31块沙三中低渗透厚层块状底水油藏的一口水平井,针对该块厚层块状底水油藏的特点,选取水平井开发方式可以控制底水上升速度,减缓底水锥进。同时,进行水平井开发可以使该断块低渗透油藏充分动用,提高断块的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在水平井部署过程中,采用地层对比,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等技术与手段对断块地质体进行了准确的刻画,掌握油气水分布和夹层分布特征。工程设计上,在实施水平段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