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末,俄国的豪门显贵们像患了热病似的沉缅于戏剧热中,当时莫斯科虽有20多家剧院,但仍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或许是当时的时尚,他们纷纷营建自己的私家剧院。当时的统治者,女皇叶卡杰琳娜二世于1762年登基到1796年去世,34年间变本加厉推行反动的农奴制,对外施行野心勃勃的扩张政策,同时也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允许贵族经营工商业,因而国势与生产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显贵们财大气粗,建剧院、博物馆、奢华的庄园,乐此不疲。
奥斯坦金宫
舍列梅杰夫家族是当朝最有权势的贵族,这个家族的老爷子包利斯·彼得罗维奇是彼得大帝的亲密战友,时任元帅。1700年至1720年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而进行的北方战争中他指挥俄军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1706年获伯爵封号。他的孙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伯爵在莫斯科市内和郊区的库斯科沃庄园分别建了一所剧院。庄园里还有一个坐落在椴树林中带有宏大的后池座的露天剧场。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的演出时,莫斯科全城几乎是万人空巷前来观赏,因为是免票入场。
剧院所在地的奢华的建筑群现名为奥斯坦基诺,俄罗斯最高的高达530余米的电视塔就屹立在这里。这个建筑群中的奥斯坦金宫是尼古拉·舍列梅杰夫伯爵一手创建的,宫中的剧场是伯爵专为自己的爱妻、女农奴出身的女高音歌唱家普拉斯科薇娅·热姆丘戈娃为首的农奴剧团建立的。
奥斯坦金宫华丽恢宏,全部用木料建成,所用建材除红木外,还有普通的松木、桦木。这些材料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整个宫殿看起来俨然是由石料、青铜、瓷砖、玻璃建成,这也证明了用普通建材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奥斯坦金宫还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博物馆,它的全部门窗、饰框、檐板、窗户的斜面窗洞都雕刻着花饰,可能因为后来维修而多次涂刷染色而丧失了原来的绚丽,但甚细腻而独具一格的花纹仍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总令人感到新颖悦目。
舍列梅杰夫官邸奥斯坦基诺建筑群中还有不少传世的艺术构筑物,如堪与御花园媲美的各式花园,圣三一教堂等,它们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唯独舍列梅杰夫剧院永驻世人的记忆,这不仅是由于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一个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故事。前面已提到此剧院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舍列梅杰夫伯爵为其爱妻所建,该剧院所在的奥斯坦金宫始建于1792年,1797年竣工时伯爵已46岁,女奴热姆丘戈娃时年29岁,两人已结识12年,4年后才喜结连理,但美好的婚姻只延续了两年,热姆丘戈娃即被肺结核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热姆丘戈娃
热姆丘戈娃1768年生于一个农奴铁匠家,父姓科瓦廖夫,因此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往往以科瓦廖娃一热姆丘戈娃相称。7岁时她被彼得·包利索维奇·舍列梅杰夫伯爵,尼古拉·舍列梅杰夫的父亲所收养,并编入有演剧天赋的农奴姑娘群中,由多尔戈鲁卡娅公爵夫人管教,小姑娘先后师从女高音歌唱家桑杜诺娃学习声乐,向西尼亚夫斯卡娅学习舞台艺术,向法国竖琴家、作曲家卡尔东学习竖琴演奏。1779年,11岁的小姑娘在伯爵家的库斯科夫剧院登台亮相。不过,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演的是一个小角色——比利时作曲家格利特里的歌剧《友谊的考验》中的女佣古贝尔特。一年后,在意大利作曲家萨基尼的喜歌剧《移民区或新村》中演唱了主要唱段,这次演出首次使用了艺名热姆丘戈娃,从此随着演出的不断成功,热姆丘戈娃也就取代了科瓦廖娃流传于世。
1780年后,热姆丘戈娃成了剧院的首席歌手,直到1797年告别舞台,17年间她成功饰演了将近50个角色,如法国作曲家、喜歌剧创始人之一的蒙西尼的歌剧《逃兵》中的露易丝,意大利作曲家帕伊西埃洛的《萨马拉的公主》中的西班牙公主,比利时作曲家格雷特里的《柳西尔》中的柳西尔,帕伊西埃洛的《尼娜或爱得发疯》中的尼娜,蒙西尼的《阿莉娜·戈尔康茨基女王》中的阿莉娜,法国喜歌剧作曲家杰泽德的《三个收购者》中的阿妞塔,俄国作曲家科兹洛夫斯基的《伊兹迈尔的陷落》中的泽尔米拉等。
热姆丘戈娃的嗓音洪亮、富有表现力,她那音域宽广的戏剧女高音令人瞩目,同时那发自肺腑的真诚和优美的花腔使人感到温暖和兴奋,她多方面的学艺才赋,热情洋溢的气质,演唱的认真专注,使其得以娴熟地驾驭各种不同的角色,热姆丘戈娃演唱最成功的作品是在比利时作曲家格雷特里的《萨姆尼特人的婚姻》中埃莉安娜的唱段,这个唱段里显露出女歌唱家对悲剧形象和英雄形象的钟爱。
从上面所列的剧目可以看到,热姆丘戈娃所演的角色绝大部分都是西欧作曲家作品中的人物,这与当时俄罗斯上流社会特别是贵族阶层都崇尚西欧文明,将西方文化奉为圭臬。在舍列梅杰夫伯爵家成长的女歌唱家青睐西方歌剧是不足为奇的。但这不等于她不喜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她在俄罗斯作曲家、提琴家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坊主—巫师、骗子与媒人》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帕什凯维奇的《车祸》等俄罗斯歌剧中的演唱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冲破世俗的爱恋
热姆丘戈娃与舍列梅杰夫伯爵相识相爱长达26年,1798年获得“自由”,才改变自己的农奴身份。三年后,伯爵终于摒弃世俗偏见决定迎娶刚获“解放”的女农奴。1803年,35岁的热姆丘戈娃与52岁的伯爵喜得贵子后,仅三个星期,女歌唱家就撒手人寰。此时,悲伤欲绝的伯爵才将他们两年前秘密结婚以及生子之事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了报告,皇上谅解了伯爵,认可其门第不当的婚姻及其儿子的合法性。
一位门第显赫的伯爵对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农奴眷恋不舍长达16个春秋,最后是在一个简陋的小教堂里秘密完婚,这充分表明了伯爵对女农奴爱情的真挚,更说明了伯爵跨越世俗偏见的鸿沟是多么地困难,16年的眷恋该是一段多么甜蜜而痛苦的历程,关于这段历程,伯爵在给他的儿子德米特里的遗书中这样写道:“关于你的母亲,我对她深怀最美好,最炽热的情感。我扪心自问,她使我倾心的不仅仅是情欲的冲动,更主要的是除了她的美艳外,还能得到令人心神愉悦的快乐……我发现了她道德高尚,才智过人,真诚善良,忠贞不渝,还有坚定的信念和对上帝的虔诚。这些品质比她的美色更使我倾心,使我战胜了世俗的门第偏见,终于娶她为妻。”
俄国腐朽的农奴制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与列强的竞争中屡遭挨打受辱。到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继位)不得不于2月签署了废止农奴制的法令,俄国的农奴才在社会地位上获得解放。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舍列梅杰夫伯爵在农奴制废除前60多年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如此一往情深、坚定不渝地宠爱一个卑微的女农奴,该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对世俗偏见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冲击。
伯爵为女农奴在奥斯坦金宫中专辟的一座豪华的剧院已有二百年未接待观众了,但伯爵庄园建筑的艺术魅力和伯爵与女农奴感人至深的爱情总有一天会使剧场重新坐满观众。
奥斯坦金宫
舍列梅杰夫家族是当朝最有权势的贵族,这个家族的老爷子包利斯·彼得罗维奇是彼得大帝的亲密战友,时任元帅。1700年至1720年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而进行的北方战争中他指挥俄军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1706年获伯爵封号。他的孙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伯爵在莫斯科市内和郊区的库斯科沃庄园分别建了一所剧院。庄园里还有一个坐落在椴树林中带有宏大的后池座的露天剧场。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的演出时,莫斯科全城几乎是万人空巷前来观赏,因为是免票入场。
剧院所在地的奢华的建筑群现名为奥斯坦基诺,俄罗斯最高的高达530余米的电视塔就屹立在这里。这个建筑群中的奥斯坦金宫是尼古拉·舍列梅杰夫伯爵一手创建的,宫中的剧场是伯爵专为自己的爱妻、女农奴出身的女高音歌唱家普拉斯科薇娅·热姆丘戈娃为首的农奴剧团建立的。
奥斯坦金宫华丽恢宏,全部用木料建成,所用建材除红木外,还有普通的松木、桦木。这些材料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整个宫殿看起来俨然是由石料、青铜、瓷砖、玻璃建成,这也证明了用普通建材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奥斯坦金宫还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博物馆,它的全部门窗、饰框、檐板、窗户的斜面窗洞都雕刻着花饰,可能因为后来维修而多次涂刷染色而丧失了原来的绚丽,但甚细腻而独具一格的花纹仍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总令人感到新颖悦目。
舍列梅杰夫官邸奥斯坦基诺建筑群中还有不少传世的艺术构筑物,如堪与御花园媲美的各式花园,圣三一教堂等,它们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唯独舍列梅杰夫剧院永驻世人的记忆,这不仅是由于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一个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故事。前面已提到此剧院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舍列梅杰夫伯爵为其爱妻所建,该剧院所在的奥斯坦金宫始建于1792年,1797年竣工时伯爵已46岁,女奴热姆丘戈娃时年29岁,两人已结识12年,4年后才喜结连理,但美好的婚姻只延续了两年,热姆丘戈娃即被肺结核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热姆丘戈娃
热姆丘戈娃1768年生于一个农奴铁匠家,父姓科瓦廖夫,因此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往往以科瓦廖娃一热姆丘戈娃相称。7岁时她被彼得·包利索维奇·舍列梅杰夫伯爵,尼古拉·舍列梅杰夫的父亲所收养,并编入有演剧天赋的农奴姑娘群中,由多尔戈鲁卡娅公爵夫人管教,小姑娘先后师从女高音歌唱家桑杜诺娃学习声乐,向西尼亚夫斯卡娅学习舞台艺术,向法国竖琴家、作曲家卡尔东学习竖琴演奏。1779年,11岁的小姑娘在伯爵家的库斯科夫剧院登台亮相。不过,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演的是一个小角色——比利时作曲家格利特里的歌剧《友谊的考验》中的女佣古贝尔特。一年后,在意大利作曲家萨基尼的喜歌剧《移民区或新村》中演唱了主要唱段,这次演出首次使用了艺名热姆丘戈娃,从此随着演出的不断成功,热姆丘戈娃也就取代了科瓦廖娃流传于世。
1780年后,热姆丘戈娃成了剧院的首席歌手,直到1797年告别舞台,17年间她成功饰演了将近50个角色,如法国作曲家、喜歌剧创始人之一的蒙西尼的歌剧《逃兵》中的露易丝,意大利作曲家帕伊西埃洛的《萨马拉的公主》中的西班牙公主,比利时作曲家格雷特里的《柳西尔》中的柳西尔,帕伊西埃洛的《尼娜或爱得发疯》中的尼娜,蒙西尼的《阿莉娜·戈尔康茨基女王》中的阿莉娜,法国喜歌剧作曲家杰泽德的《三个收购者》中的阿妞塔,俄国作曲家科兹洛夫斯基的《伊兹迈尔的陷落》中的泽尔米拉等。
热姆丘戈娃的嗓音洪亮、富有表现力,她那音域宽广的戏剧女高音令人瞩目,同时那发自肺腑的真诚和优美的花腔使人感到温暖和兴奋,她多方面的学艺才赋,热情洋溢的气质,演唱的认真专注,使其得以娴熟地驾驭各种不同的角色,热姆丘戈娃演唱最成功的作品是在比利时作曲家格雷特里的《萨姆尼特人的婚姻》中埃莉安娜的唱段,这个唱段里显露出女歌唱家对悲剧形象和英雄形象的钟爱。
从上面所列的剧目可以看到,热姆丘戈娃所演的角色绝大部分都是西欧作曲家作品中的人物,这与当时俄罗斯上流社会特别是贵族阶层都崇尚西欧文明,将西方文化奉为圭臬。在舍列梅杰夫伯爵家成长的女歌唱家青睐西方歌剧是不足为奇的。但这不等于她不喜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她在俄罗斯作曲家、提琴家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坊主—巫师、骗子与媒人》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帕什凯维奇的《车祸》等俄罗斯歌剧中的演唱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冲破世俗的爱恋
热姆丘戈娃与舍列梅杰夫伯爵相识相爱长达26年,1798年获得“自由”,才改变自己的农奴身份。三年后,伯爵终于摒弃世俗偏见决定迎娶刚获“解放”的女农奴。1803年,35岁的热姆丘戈娃与52岁的伯爵喜得贵子后,仅三个星期,女歌唱家就撒手人寰。此时,悲伤欲绝的伯爵才将他们两年前秘密结婚以及生子之事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了报告,皇上谅解了伯爵,认可其门第不当的婚姻及其儿子的合法性。
一位门第显赫的伯爵对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农奴眷恋不舍长达16个春秋,最后是在一个简陋的小教堂里秘密完婚,这充分表明了伯爵对女农奴爱情的真挚,更说明了伯爵跨越世俗偏见的鸿沟是多么地困难,16年的眷恋该是一段多么甜蜜而痛苦的历程,关于这段历程,伯爵在给他的儿子德米特里的遗书中这样写道:“关于你的母亲,我对她深怀最美好,最炽热的情感。我扪心自问,她使我倾心的不仅仅是情欲的冲动,更主要的是除了她的美艳外,还能得到令人心神愉悦的快乐……我发现了她道德高尚,才智过人,真诚善良,忠贞不渝,还有坚定的信念和对上帝的虔诚。这些品质比她的美色更使我倾心,使我战胜了世俗的门第偏见,终于娶她为妻。”
俄国腐朽的农奴制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与列强的竞争中屡遭挨打受辱。到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继位)不得不于2月签署了废止农奴制的法令,俄国的农奴才在社会地位上获得解放。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舍列梅杰夫伯爵在农奴制废除前60多年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如此一往情深、坚定不渝地宠爱一个卑微的女农奴,该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对世俗偏见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冲击。
伯爵为女农奴在奥斯坦金宫中专辟的一座豪华的剧院已有二百年未接待观众了,但伯爵庄园建筑的艺术魅力和伯爵与女农奴感人至深的爱情总有一天会使剧场重新坐满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