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爱,所以珍惜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感谢《艺术中国》杂志社邀请我参加这次座谈。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文学艺术界研究王憨山写意花鸟画的专家和艺术家,比我有更多的见解,更有发言权,值得我好好学习。我很庆幸能和王老有这么一段忘年交,他的艺术人生和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今天我在这里想谈些与王老师交往的感受。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认识王老的。这段缘分还是缘于父辈。记得那是齐白石纪念馆办纪念活动时,我父亲负责接待娄师白先生,当时王老也来了,我因此结识了王老。
  我父亲经常在我面前提及王老并对王老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我通过与王老近十年的交往,亲身体会他的为人处世,耳濡目染地观看他绘画创作。我是打心底喜欢他的作品,同时也爱收藏他的作品。这既是珍藏艺术,更是珍藏一份真挚的友情。
  古历十一月初三是王老生日,自与王老相识以后,没特别的情况,我都会去双峰给他拜寿。那时交通很不方便,我要很早出门,到了他家附近的商店买些礼物,到他家后拉拉家常,聊聊王老近期的一些安排和打算,也为王老提供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然后吃个中饭,下午再赶一点多的客运长途车从双峰回湘潭。好几次都只有王老、师母和我三个人一起吃生日饭。
  1994年11月,王老想到湘潭潜心创作。当时我父亲已经从湘潭到上海去发展了。我接待了王老,我帮他在南盘岭老干所租了套老干房。他为了全心创作不受干扰,就连家人都没告诉其行踪。他还嘱咐我不要安排人给他做饭搞卫生,他让谢师母到农贸市场去买菜,自己在屋里做。那一次他住了42天。当时中央电视台在播放《三国演义》。每天晚上8点前,我要去接他,我们一起走二三公里,到我住的地方看《三国演义》,看完还要一起讨论剧中人物性格特征,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度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日子也成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贺安成老师回忆录中也提到了2000年我跟王老交往、大年三十的拜年电话等等,我父親和我跟王老交往二十多年,记忆犹新,值得怀念的往事还有很多,因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再啰嗦了。回到今天研讨会主题之一,关于王憨山文化现象,我想结合我个人粗浅的认识,从收藏角度谈几点体会和感受。不周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谈点体会。
  体会一:作品是最好的语言,真实是一切的底线。关于王憨山作品的真伪,有个别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出现了失误,当了“袁大头”。
  我们可以通过熟悉的题材,比如《越过洞庭路八百》构图简洁,六七只麻雀在横无际涯的水上向着一个方向划出一股朝气,画出了动人心魄的境界,令人神往。《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到几多时》构图夸张,头重脚轻,留白大胆,几根杨柳连贯整幅画面,劲健而富张力。王老极富创意的构图作品还有很多,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通过这么些年品读王老的作品,我认为王憨山先生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他的知识背景,知识构架。他早年求学于华中艺专,后又到南京美专和杭州国立艺专跟高希舜、潘天寿命学习。我们不能被他憨厚朴素的外表和气质给误导了,以为他就是普通农村画家加运气好点。其实他是一个既有扎根乡土现实的生活体验又从小坚持美术专业学习、具有扎扎实实的理论和技能的科班出身的艺术家。
  体会二:传承与发展是创新的前提和方法。王老的创作取法于大家。他师法很多人,但数齐白石对他的影响最大。我看过他的底稿,有的就是借鉴白石的构图。他的诗,也是学白石的作品。不过他师从白石,不是照搬,而是出了新意,形成了他独到的风格。这也是他对白石艺术的最好传承和发扬。
  体会三:甘于清贫,淡泊名利,对艺术的狂爱与执着。这是艺术家们应该具备的共同特点,正符合现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其次,我要谈的是如何看待作品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是独特性。也就是说,作品中要有个人符号。鲜明独特的个人符号,决定了它的艺术地位。这是画家和画工的差别,也是艺术佳作和行画的差别。王老的作品,形成了公认的属于他独有的艺术语言系统和绘画风格,具有很大的识别度,往往一看就晓得。
  二是技术的传统性。中国画可以创新,但我们收藏时一定会观察,一幅作品是不是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规范,王憨山先生的作品,就做到了诗书画印多种艺术的有机结合并有创新的魅力。这是中国画的价值所在。
  三是艺术品的投资价值的潜力。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一定不是人为炒作起来的泡沫,它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投资价值会缓慢稳定地增长,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二十多年来,王老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而且与他相关的其他藏品,比如文献也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份宝藏,值得我们去宣传和推广,值得被更多的人去发现和了解。
  (陈斌,《世界的齐白石》《这里是湘潭》主编,书画鉴藏家。 )
其他文献
现在文艺圈里的许多文章互相吹捧,对画家和作品一味赞扬,文艺批评沦落成抬轿子、吹喇叭的行当。贺安成在《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发表文章《“田园宰相”王憨山》,力求全面客观地评析具有影响的画家王憨山,有赞有弹,如空谷足音,难能可贵。  人无完人,即使成就极高的画家,也不可说无懈可击、完美无缺,倘若一味赞颂,就如郑板桥说的“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了,西方也有同样的说法“若无批评,赞美则无意义”。这
期刊
萧振中,1958年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供职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作品入展广州美术学院建院40周年美术作品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第五届中
期刊
“你是要鸡崽子,还是麻拐子……”在每次书画笔会上,写意花鸟画家王憨山在完成主办方要求的作业后,总会意犹未尽,对每位向他求墨宝的人嘿嘿笑着问上一句。他从不留意递上宣纸来的是西装革履的老板,武装到眉毛的女士,还是系着围裙额头直冒热气的大师傅。不多一会,他画的小鸡、小青蛙就会铺满一地,让求画的人无一空手而回。这时,早已完成作业、坐在沙发上品茶聊天的个别同行就会说:“他是有点宝里宝气……”  王憨山平日里
期刊
王思宁,号竹溪逸士、幽篁廬主人,湖南长沙人,湘中美术馆馆长、湖南艺术收藏家协会理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书画家。其少喜书画,始工笔,后写意,风格多样,精于花鸟动物,亦擅山水、人物、书法、诗文、油画、篆刻等。画风奇崛古逸,立意深邃,耐人寻味,独具个人风格特点,作品广为艺术机构及愛好者收藏。  王思宁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画家,他是一个智慧的实践者,善于学习和思考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的特点。他钟情于山
期刊
李再湘,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1984年数学本科毕业,教育管理硕士,现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学书法教育硕士导师、湖南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导师、全国著名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教练、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得主、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金石篆刻家、作家和诗人。现任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华文众合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湘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
期刊
杜大伟,1959年生于河南开封,祖籍安徽萧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书法导报社副总编辑。以书法、国画、篆刻创作为业,从事书法、国画艺术理论研究、编辑工作40多年。多年以来在国内部分省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览10多次;出版个人书法、国画、篆刻作品集20多部;编辑书画专著几十册。  2016年所观摩的书画展中,杜大伟先生在开封举办的画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他举办了两三次画展,更主要的是我在
期刊
王绪生,字子衡,1965年生于甘肃甘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入展第六屆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二屆全国草书艺术大展、第六屆全国楹联书法展、中书协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大展、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获第二屆中国
期刊
杨强立,196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当代画家、收藏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员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湖南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2019年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如何画好中国画?是技艺的问题,也是情感的问题,亦是智慧的问题。技艺在于笔墨、布局和章法,情感在于思想和感悟,
期刊
收藏的乐趣,全在于寻宝和考证的过程。试想,如果收藏没有寻寻觅觅寻宝、艰难辛苦考证而至苦至乐的过程,而只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付钱走人,还有何乐趣可言?  本人十年前得到一件顶级画稿刻铜作品,经过三年的艰苦考证才搞明白其中的奥秘,兴奋持续至今。今天就对各位藏友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刻铜认识的逐步提高以及这件作品的考证过程吧!  对于刻铜艺术的认识和认知,也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丰富、逐步清晰的过程。2003年以
期刊
湖南老公安阳红光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三部曲终于完成了。从第一部追寻因为各种原因而从人们视野里消隐的老红军战士并为他们造像,到第二部以情景再现的手法再现湖南公安民警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出生入死、惊心动魄的动人情景,再到此次展出的为因公牺牲或致残的公安民警们以及拍摄其家人的思念与伤残民警的现在状况的第三部,作为整体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以丰富的艺术手法讴歌公安干警为人民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并且以对于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