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连环画(1921-1949):类型、传播、物质性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hu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连环画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风靡于30-40年代,在中国电影史中一直少受关注.事实上,民国期间,电影连环画发展出了丰富且各具优长的类型.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电影连环画将电影故事、人物和观念以多种形式传播于报刊、街巷以及没有影院的市镇,为没有能力在影院观影的普通大众提供了在影院外“看电影”的方式,作为具有流动性和能动的“行动者”,电影连环画既能在纸媒端替代、保存和复原电影,同时也作用于电影本身,甚至影响了电影发展的走向.
其他文献
自年初以来,赵婷、朱利亚·迪库诺(Julia Ducournau)、奥黛丽·迪万等女性导演先后获得重要电影节奖的大奖,女性导演作品井喷式的爆发和她们获得的现象级成功,为2021年的世界电影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主流电影行业正在遭遇危机,还是女性导演的成长正在改变主流电影行业?奥黛丽·迪万作为行业变革的亲历者以记者、作家、导演等多重身份讲述电影《正发生》的创作历程,以及文学与电影、美学与政治、艺术家与社会介入的关系.
《长津湖》在工业制作、艺术表达以及市场成绩层面可谓中国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通过访谈可见,《长津湖》主创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力求完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制作;影片以坚韧不屈、保家卫国的价值信念,调动民族集体潜意识,反思战争之残酷与和平之可贵;在沉浸式、近身感的视觉张力中铺开英雄与战争大气磅礴的故事;在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三位导演博采众长的合作模式下,一部中国战争电影的创新之作得以诞生.
文章关注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认为这些技术不仅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可能,“交互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要系统地阐释交互艺术的相关问题,必须从其本体论研究入手.通过引入“类型-记号”的概念,对比包括音乐、电影、游戏、文学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进而对艺术的“交互性”做出界定与描述,既为解释艺术本质和欣赏艺术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同时也是对于艺术本身的一种规范.
关注他者遭遇、描述远方社会运动与抗争的纪录片可称为团结电影,先行研究将其源头追溯至苏联早期纪录片,并梳理出20世纪后期将团结电影引入拉美的人际网络.伊文思、马克和阿尔瓦雷斯等人是搭建拉美团结电影网络的核心角色,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古巴与智利的文化政治经验则提供了改造团结电影的接触地带,并催生出拼贴电影这一新形态.团结电影在世纪之交呈现出怀旧与本土化的动向,这一谱系中的新作仍能给当代共同体间的相互体认与尊重带来启示.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戏曲电影的创作不仅数量上蔚为可观,在故事内容、艺术手法上也做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质量和传播上仍无太大突破,弱势地位依旧没有改变.因此,如何协调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传统与现代两种思维方式在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传播结构和学术领域开拓新思路,实现艺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有机平衡,于戏曲电影内外都能达成“共同体美学”,成为戏曲电影发展的重要路径.
《云霄之上》是主创团队在视听语言实践层面的一场“冒险之旅”,对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历史进行了创新性的艺术表达.电影通过影像的表意创作手段完成了对“意境”的多维创造,实现了对残酷战争的诗意化建构,也因此闪烁着耐人寻味的艺术“灵韵”.《云霄之上》以诗意化的叙述手法细致地勾勒出了战争的孤独感、荒诞感与真实性、残酷性,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与艺术风格完成了一次中国电影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和处理客观物理世界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空间认知模式,人类通过空间认知实践日常生活和推动文明发展.大脑对物理空间的认知同样适用于电影空间认知,电影媒介发出连续视听刺激被视觉和听觉感知神经网络接收,认知系统对视听信息进行编码、组织、选择并补充、组合、重建生成观众自我对电影空间的独特意象.从认知科学视域分析电影空间建构方式有助于理解电影艺术的空间本质,进而更深刻理解空间在电影叙事中的意义.
伴随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举行,全球61个国家馆、46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作品汇聚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演绎了一场旨在检阅全球艺术面貌并引领未来发展的视觉盛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形势萎缩低迷,局部地区纷争不止的特殊时刻,给各国民众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灵慰藉.其中,由中国《雕塑》杂志社与圣马力诺共和国国家馆共同主办的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雕塑与建筑艺术展”,作为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圣马力诺共和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之一,展示了来自东方文明国度 艺术家解读事物的智慧才情
期刊
万氏兄弟是近代中国民族动漫事业的拓荒者.在其艺术创作的早期阶段,万氏兄弟通过运用漫画和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功地推出了笑面猴系列艺术作品,对笑面猴的形象、叙事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塑造.作为万氏兄弟早期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笑面猴形象及相关作品不仅具有十足的喜剧和教育功效,而且彰显出他们在中国民族动漫创作上的初步成绩,更在战时发挥了宣传和动员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华语动漫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5篇新发现的发表于《大公报》(香港版)上的“七人影评”作品,集中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末香港左派电影批评的特性.一方面,这些政治立场鲜明、言辞不乏尖锐的批评文章,丰富了我们对“七人影评”整体面貌的认知;另一方面,贯穿于这些文章中的美学思想和修辞策略,也相当直观地展示出当时香港左派国语电影批评的政治性.它既指向一种政治地理解电影艺术的美学观念,也呼应着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文化和统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