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学校的隐忧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纷纷“跑马圈地”,家长更是“推波助澜”,在此背景下膨胀起来的“巨型学校”虽然畸形却也合理。然而,“饮鸩止渴”式的短期行为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值得深思的是:实现教育均衡,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巨型学校”是指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班级总数多于60个的超大规模学校。按照要求,我国中小学的学生数应该维持如下规模:完全中学为900-1500人,初级中学为900-1200人,小学为810-1080人。
  然而,分布不均的教育资源使得一部分“名校”、“重点学校”畸形膨胀,大大超过了这一标准。
  
  家长择校,名校逐利催生巨型学校
  
  “在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记者看到,由于空间小,老师的讲桌没有地方搁。 第一排学生的课桌紧挨着讲台,最后一排的学生背靠着墙。前后排的课桌间距仅有20多厘米,瘦一点的孩子刚能坐下,胖一些的孩子则几乎动弹不得。”(《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10日)
  “岳阳临湘城关镇的一所小学,有一个班竟然达到了108人”,“教室里密密麻麻排列的课桌影响孩子们出入。因为进出麻烦,有些学生课间都不愿出去活动,在长沙市雨花区一所小学里,由于人数太多,一、二年级学生被迫取消做广播体操。”(《潇湘晨报》2007年1月9日)
  上述情景便是“巨型学校”的缩影。近几年,教育部一直倡导小班教学。按照相关规定,小学每班的人数不应超过45人,中学不应超过50人。而这种一个班少则六、七十人,多则八、九十人的现象显然大大超出了政策范围。
  “现在不少农村家庭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县城里的家庭努力把孩子送进市里的学校;市里的部分家长又在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市里的重点学校。这层层递进的择校,让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的重点学校,成为众多家长瞄准的焦点。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这些‘名校’、‘重点学校’便只有不断扩大规模。”一位深受“择校”问题困扰的重点中学校长如此说道。在他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优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家长不惜加大投入,送孩子上好学校,以减小校际差异过大给孩子学习造成的影响是正常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这些“重点学校”开始膨胀起来。而不少地方名校也对“规模办学”、“集团化办学”颇有好感。“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吸引更多生源,另一方面,是借此可以收取大笔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一语道出了个中玄机。
  他的话在黑龙江省城调队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等7个城市的35所高中的学生家长进行的专项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在被调查的7个城市中,这些高中无一例外地收取了“择校费”。行情基本是:高中3年的“择校费”集中在9000元至24000元之间。省级重点中学3年的“择校费”一般为18000元至24000元,市重点中学为12000元至18000元,而普通高中则在9000元左右。
  “学校的好坏与择校费的多少成正比,这种潜规则大大刺激了名校的逐利行为。”据这位校长介绍,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些“名校”通常会选择大肆向银行举债,在硬件建设上不惜斥巨资、花血本,并美其名曰“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些名校表面上看起来形势喜人,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可怕的财务窟窿,而高昂的择校费便成了填补财务空缺的最好来源。为‘赚’得更多,许多学校便疯狂扩大班额,对此,那些挤不进名校的家长当然欢喜。如此一来,‘巨型学校’的诞生虽不合法但却拥有了合理的土壤。”
  
  学生:学习成绩无起色,心理问题又添乱
  
  上好学校,享用优质教育资源,为的是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事实上,公认的好学校并不多,家长们蜂拥而至,校方又照单全收,如此畸形膨胀起来的学校,虽然能满足家长们的一时需求,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质量的稳中求进。
  东部某省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向记者诉苦时说:“我们不是不清楚新教学模式的好处,但我们没有办法呀!面对这么大的班额,一边是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一边是要取得好成绩,我们对此必须有一些舍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只好采取传统的‘小步子’、‘快节奏’的模式,每一步都要紧紧地抓住学生,不敢让他们随意发挥。我们也明白这样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是,面对这70多名学生,你能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吗?不要说讨论,就是一人一句,整个教室也得‘炸了锅’”。
  在这些“超编大班”,一间正常只能容纳四五十名学生的教室, 却挤坐着近百名学生,。学生一个挨一个,教室中几乎没有通道,连门也打不开。桌距太小,胖一点的、个子高的学生都坐不进去,只好长期斜坐在凳子上上课。专家分析,处在大班和超大班的学生整天坐在细菌纷飞、空气污浊、缺氧严重的教室里,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受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更容易出现头晕、胸闷、嗜睡等现象,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数众多的班级,学生易于产生被忽略感,自控能力也会下降。已经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诸如自闭、早恋等现象与班级人数过多,老师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师:心理枯竭成职业病,学生身心健康如何保障
  
  学生的问题暂且不说,被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如今也是有苦难言,在课业负担的沉重压力之下,教师们的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
  2005年,武汉市对7城区130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0.4%,明显高于国内正常成年人。
   据了解,为节省办学开支和成本,部分追求规模办学的“名校”要求每个教师至少带两个班。而在大班额条件下,单个班人数从三、四十激增到七、八十,面对两个甚至是三四个班的上百名学生,老师需要投入更大的情感和精力,常常是早晨五、六点钟起床,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回家。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但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接待学生家长,还要应付各类评比和检查。有老师开玩笑说,他们就像是上满发条的钟表,从早到晚运动不停,工作不休。
  超负荷的运行使教师成为了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工作中的焦虑和生活中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将一些负面情绪带到了课堂上,有的甚至将其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见到老师就如同老鼠遇见了猫。时间一长,师生关系容易紧张,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将会受到影响。
  而相比其它职业,社会对教师寄予的期望似乎更高,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理解甚至是误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教育均衡: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超编大班”和“巨型学校”的弊端,家长、学校不是不了解。无奈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毕竟有限,社会上的旺盛需求使得许多“名校”只好铤而走险,疯狂扩大班额,而那些使尽浑身解数,将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们也自欺欺人地认为,孩子进了名校,成绩肯定会有起色,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忽略的。
  殊不知,占有资源并不等于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随着学校规模的急遽扩大,校舍、师资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图书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却不一定能跟得上需求。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下,学生个人占有量和利用率必然大大下降,如此一来,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就不再优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