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PM2.5中二次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分析济南市PM2.5中二次组分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对济南市春季(2019年5月16—25日)、秋季(2019年10月15—24日)和冬季(2019年12月17—2020年1月16日)4个典型点位的PM2.5样品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了PM2.5中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物流交通区的二次组分质量浓度最高(56.13μg·m?3),钢铁工业区的二次组分浓度比城市市区高,但是二次组分占比较城市市区低,清洁对照点的浓度和占比最低;济南市4个功能区SO42?和NO3?转化率均高于0.1,除清洁对照点外,城市市区、钢铁工业区和物流交通区的SO42?转化率明显高于NO3?转化率;济南市春季、秋季和冬季的ρ(NO3?)/ρ(SO42?)分别为0.67、2.57和1.98,春季PM2.5浓度以固定源贡献为主,秋季和冬季以移动源贡献为主;运用ISORROPIA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含水量和pH对二次组分生成的影响,含水量会随着污染增大而增大,酸度和含水量对二次无机组分的转化机理产生影响,酸度会抑制二次无机组分的生成,而含水量会促进二次组分的生成;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占比最高的轨迹(29.2%)来自东北方向的滨州和东营,基于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WCWT)分析PM2.5中二次组分质量浓度的潜在污染源区域,SO42?的主要贡献源区在济南市区北部的济阳区和东北方向的滨州、东营等,NO3?和NH4+的主要贡献源区在济南市区北方向的济阳区、东北方向的章丘区和南方向的莱芜区等.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城市细颗粒物进一步的治理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油气地面工程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建设模式多样,业界也在不断探索实践各种区别于传统工程总承包(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EPC)招标模式的创新招标模式.以阿联酋阿布扎比贝尔巴泽姆(Belbazem)陆海油田项目的初步设计(Front End Engineering Design,FEED)+EPC招标模式为例,阐述该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适用性进行探讨分析.经过分析认为,FEED+EPC招标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EPC招标模式存在的承包商大量索赔的问题
为探究木麻黄(Casuarina spp.)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进而为加强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选取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大埕镇、湛江市吴川市塘尾镇和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的3个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下分别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采集木麻黄青枯病感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区土壤各3份,共54个土壤样品,并测定部分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饶平样地感病指数为1.33,吴川样地为5.47,徐闻样地为10.53.为了便于分析,根据感病指数将这3个研究样地进行青枯病发病等级的人为划分,由
天然气净化厂运用生化+电渗析+蒸发结晶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回收等方法,首次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的目标.由于相关污水处理技术属于首次运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电渗析设备结垢严重、蒸发结晶出盐效果差、回水水质及水量影响循环水系统运行等问题.通过采取优化电渗析和蒸发结晶装置操作运行参数,采用预膜、加硫酸降低pH等措施减缓循环水系统腐蚀,改进工艺技术提升水质品质应用等手段解决以上问题,保证了天然气净化厂污水零排放技术的成功应用,同时为类似天然气净化厂污水处理提供借鉴.
近年来油气管道通过环境敏感区的问题日益突显,对于环境敏感区的油气管道过江隧道而言,隧道两端的连接管道及隧道本体与环境敏感点的安全间距、河床段隧道的合理埋深是关乎油气管道能否安全通过环境敏感区的关键.因此,环境敏感区油气管道过江隧道合理合规的设计,对于保障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大溪隧道为例,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工程惯例,全面分析了连接管道及隧道本体与各类环境敏感点的安全间距和以指标控制的安全评价方法;采用国内外常用的经验法和数值分析法,结合河床段的水文
生物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呈典型的倒J形,即其中存在许多稀有种、少量常见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研究有助于解决森林生态恢复中的物种配置等实际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一种过分散(over-dispersion,或称超分布,即方差大于均值)的离散型分布,即具有λ和α两个参数的广义泊松(generalized Poisson,GP)分布,能否描述群落中物种多度格局,其参数是否与物种多样性有关.以位于华南地区的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中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
目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难题.以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人工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踏查选定樟树-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下的植被特征、土壤物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探寻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人工林植被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酶活性季节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该地植被分布类型,为研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季节特征,分别选取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刺槐(Black Locust)和高粱(Sorghum)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个季节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测定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规律表现为碱蓬>柽柳>刺槐>高粱>芦苇,其他酶活性总体变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城市之一.2019年秋季三亚市出现的一次臭氧(Ozone,O3)污染过程,为科学认识三亚市此次O3污染特征及气象学成因,也为进一步开展O3污染预警预报和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9年11月1—6日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对外发布的大气污染物数据,以及地面常规观测数据,结合ECMWF发布的第5代资料(the fifth generation ECMWF reanalysis data,ERA5),采用相关分析和后
农业集约化导致景观破碎化、均质化程度加深.景观斑块的组成及合理布局带来的农业景观高异质性是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该文选择具有典型低山丘陵地貌的辽宁省建平县为研究区,在食物网水平上探究区域农业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0个样区,在明晰区域景观特征、分析害虫-捕食性天敌食物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和最优模型筛选确定景观指数与食物网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互作丰度(IR)与景观面积(TA)、蔓延度指数(CONTAG)呈正比,而与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反比.即景观优势斑块类型连接性越
通过对污灌区农田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及来源进行解析,深入了解污水灌溉引发的土壤污染问题,实现污水灌溉农田土壤的污染预警和科学合理利用.在太原污灌农田共采集110个土壤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y,GC-MS)分析美国环境保护署(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优控的16种PAHs组成与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