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融合教识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低年级教学要把识字作为目标,丰富学生的识字资源,扩大识字量。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单元对此采用了组合和编排的方法,串联识字,通过系列词串让学生既能和现实生活联系,又能够获得教育熏陶,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年级上册“识字五”是苏教版词串识字的第一站,教材以冬天为素材,将冬天的景色、冬天的人、动物的活动以及冬天的植物联系起来,连缀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学生从中学习识字,理解字义,识字写字。课文中的词串,字字有韵,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画面,然后落实到写字上,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以下是我的教学心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来说,良好的开端来自于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为此,我在课程伊始,便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将词串呈现的风景制作成课件。
  学生初读12个词语后,我进行引导:12个词语构成了12幅很美的画,现在我将这些画组合在一起,看看会怎么样。大家都闭上眼睛哦。(生闭眼)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图画展示)
  生:(惊叹)太美了!多美的冬景图啊!
  此时,我播放轻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图画,然后看着12个词语,连接词语和图画的记忆,让学生为这些词语找到相应的图画。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喜欢的词语贴到相应的图画上?(生踊跃举手)
  教室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识字兴趣被点燃,在音乐和画面的交相辉映下,12个词已经在学生的心田撒下了记忆的种子。
  二、分类建构,形成意象
  识字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在学生的记忆中建立表象,而后通过体验和运用获得字词的含义,从而熟练运用。低年段识字教学重在积累,表象的素材积累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载体。
  在12个词语中,根据现实语境可以分为4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完全有能力将这4组划分出来。为此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自己的感受入手。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12个词当中,每3个是一组好朋友,都住在一块。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谁和谁是好朋友。(分工合作,将分类的词语和图贴在一组。)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大家一起动手,在音乐声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4组词语分类后进行讨论交流。
  师:你们为什么将“大雪、北风、寒流”贴在一起?
  生1:它们都和冬天有关,很冷。
  师:那第二组“蟒蛇、蚂蚁、刺猬”呢?为什么贴在一起?
  生2:它们都是动物。
  生3:“滑雪、溜冰、跳绳”,都是小朋友的游戏,所以要贴在一起。
  生4:“腊梅、翠竹、苍松”都是植物,也要贴在一起。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明白了词语分类的意义,也有了识字学习的方法,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识字就可以深入具体了。
  三、识字解义,诵悟有韵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比较艰巨,要在短暂的课堂中让学生理解词义,并能识字背字,这需要教师高效灵活的课堂组织能力。我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自己的问题谈起。
  师:现在我把12个词分成了4组,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1:我不懂什么叫“寒流”。
  师:有谁能帮帮他?
  学生之间互通有无,懂的学生就帮助不懂的学生理解:寒流就是很冷很冷的寒风。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对吗?(出示课件)
  想象:寒流来了,你有什么感觉?(很冷)寒流让你想到了什么?(下雪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
  师:读读“寒流”这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2:想到大雪、大风。
  师:冬天来了,天这么冷,请大家从词组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看看植物、动物、小朋友是怎么过冬的。
  学生对词的爱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植物感兴趣,我就让学生谈谈对翠竹、苍松和腊梅的感受。有的学生喜欢动物,我就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
  通过感受和理解,学生的脑海有了和冬天有关的画面。在感受领悟之后,学生也有了相关的字词的表象,完成了识字教学的音、形、义的积累。
  为了巩固识字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诵读这些词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音乐声中感知字词带给自己的审美体验。
  低年级识字教学容量大、时间紧,这无疑是语文老师的一个挑战。我根据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五”实现了三维融合教识字的课堂转型,应当说,这是我的一次有效尝试。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
批注式阅读教学汲取了“发现法”“探究法”等优点,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只求“读会”不求“会读”,难以根据学情展开教学的现状,可将批注式阅读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和谐氛围——批注式阅读的动力  1.在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
《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特别是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了荷兰的田园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可从文本的“镜头”式描写入手,通过三个层次的研读,引导学生在静心地观赏与诗意地品读中,盈润情感,滋养心灵。下面谈谈笔者对
量体裁衣,就是选择好了可以使用的材料以后,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裁,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材料的方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绘景、叙述、议论和抒情等串联编排起来,使中心和材料各得其所。  一、安排结构  1.时序法。时序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方法。例如,《观潮》一文,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突显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特点,从探究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入手,抓住心理、语言描写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爱,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打蔫儿、拖沓、忐忑不安”等词语。  2.认识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揣摩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母爱。  3.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功能:概括事物的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达等。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一起面对现实:说起习作指导,大部分教师会忍不住说上一句:“难!难!难!”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逃避作文,一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教师常常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学生“对答如流”:“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也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语言文字,准确理解思想内容  语文教学,这里指阅读教
《山雨》这篇课文是作家赵丽宏的作品,作者从“雨声”、“林色”、“山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情韵世界。文章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读书上。“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通过多读,这些清新的语句自然会流淌在学生口唇之间,烂熟于孩子的心里。再者,文章文字浅显,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介入,只是就几
差异化教学是新课改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出了尊重内在感受、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体验的要求。但事实上,进入实践环节后,往往有很多教师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造成两种局面:要么变成学习木偶,要么变成“叛逆学生”。要想平衡课堂教学中的两类学生主体,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实施差异化策略,将课堂自由权还给学生。在此我针对自己的一节公开课《最佳路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清学生思路,明确自
韩愈认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不仅要“口不绝吟”,还要反复品味。朱熹认为,读书须把书读得滚瓜烂熟,要读到书中之言都像出于自己之口;然后细细品鉴书中的内涵,要品鉴到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好像都是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才有收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也是一样。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吟咏之声将学生带进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丰富的意蕴之中,感受古典诗词和谐的节奏与韵味呢?  一、切忌揠苗助长,应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