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而广泛吸纳人类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关键词: 奥林匹克 传统体育文化 融合
  
  1.前言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伦理文化及其伦理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慢慢地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和行为方式,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发挥着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2.奥林匹克蕴含的精神
  2.1和平精神。
  奥林匹克的精神首先就是和平。因为奥林匹克精神源自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腊对人的体格力量与健康的崇尚是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比赛的基础。古代奥运中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竞争与开拓意识。古代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既是对和平的渴望,也体现出希腊人对神和自然的敬畏。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
  2.2公平竞争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
  2.3人类理性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时200多年,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常进行,冷战期间倍受政治因素的纠葛,但终究挺过来了,并且开展得比以前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无疑是人类理性精神起了核心的作用。
  通过举办奥运会,人类不仅获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探索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所规定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合乎人类的根本愿望和未来走向;另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还借助批判的理性精神,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自己,它敢于摒弃自身内部的不合理因素和一些非理性行为。例如缩减奥运会的规模、加强反兴奋剂的力度、打击暴力活动等等,国际奥委会和承办奥运会的国家以开放的心灵,不断寻求一种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能满足人类走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愿望,又能达到“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人类理性精神的内核。
  3.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蕴涵的精神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内外兼修、形神统一”等,这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个体和谐的体现。
  3.1人与天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两个方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性,靠天吃饭,不把天人看成是敌对的关系,这种观点有其现实性的基础,是农业社会的反映。以这种生产方式和文化模式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严格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佛教的“克己复礼”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强调通过意识活动和肢体动作的演练来“悟道”并逐步达到“澄悟天机”的意境,进而“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内涵、一种境界,一种以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作为最高的境界。
  3.2注重和谐,身心协调。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即常赋予天地以伦理道法的性质。“天地者,生之本”成为了中国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识,在其观念的背后,还涌动着“养生之者,人也”的生命意识。因此,传统体育既讲究顺“天”,又提倡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改造身心,求得身心更好的统一与发展。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学,充分认识和把握“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这一基本观念,强调“严于自守”和“苦行清修”,注重内省,培养自身清高,崇尚人格的品质。这种“修身”在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上更注重精神的成效,有时甚至把健身当作培养心性的工具与手段,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更是一贯强调“练武先修德”,注重道德在练身中的价值。
  3.3人自身内在的关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尽管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人的身体本身,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意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这种价值观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4.现代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
  4.1“更快,更高,更强”与“自强不息”的融合。
  “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向前、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高峰,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精神。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在奥运赛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绝非一日之功,没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可能到达希望的彼岸的。只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有可能取得运动成绩的提高和突破,这无疑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和发展。
  “自强不息”是东方儒家体育伦理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以及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儒家文化从汉朝至清朝,历时两千余年,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刚健、自强的观点为全民族所接受,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中华民族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时,具有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体育健儿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华奇迹。
  4.2“和平、友谊、团结、进步”与“世界大同”的融合。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始终把奥林匹克运动当作一种神圣的教育活动来对待,并谋求在这种广泛的活动中教育大众,使之升华道德、净化精神、提高素质,最终实现人类大同的理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高扬着这种“和平、友谊、团结、进步”的精神,才使得五环旗下聚集着来自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亿万和平使者,成为“纷扰不安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这对于建立现代国际社会和平的新环境,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的体育伦理,历来主张修身养性,并以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为重心,以修齐治平为修行方法,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并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儒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大同世界是儒家社会政治理想的模式化,它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诚实无欺,换取他人同样的回报,以达到人人相爱,各有所安的目的。
  追求世界的美好与和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涵,而儒家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构思,不仅与奥林匹克的精神息息相通,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及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使人达到道德修养“至善”的境界,最终实现“修其身而天下平”的目的。这种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至善”追求,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的行为,对于有效地制止服用禁药、赛场斗殴、贿赂裁判等一些有悖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丑恶行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4.3超越自我的融合。
  奥林匹克文化是以古希腊理性主义为主导的,它的价值体系无论是人本理性,还是科学理性,其主要思想都是超越自然,而“更快、更高、更强”则充分体现和放射出这一思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各个项目的角逐,归根结底是要通过运动的形式展现人类超越对手、超越极限、超越自然的能力。赛事期间停止一切战争,神圣的比赛超越了一切个人和城邦的利益,和平鸽衔起的橄榄枝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象征着人们对未来和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获胜的运动员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享有崇高的礼遇,这所表达的意义远远地超越了竞技运动本身“身体练习”和“游戏娱乐”内容的局限。
  中华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是通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来阐明的,其主线是超越自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是中国武术的传统。这里的“礼”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心灵内在约束的伦理观念,只有懂“礼”,从思想行为上超越市侩的粗俗,才有学艺的资格;“德”是维护社会习武群体利益的个人道德涵养,习武之人要终身以道德磨练为伴,使心灵从技击动作的演练中超越出来,追求内在的真善美,达到与“天地神相交通”的境界,以光大武德——对弱者施以仁爱,对非武者播撒关心,以武功维持社会稳定为至高无上的荣耀,在道德高度上的追求,大大超越了“强身健体”、“杀敌自卫”的范畴。
  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追求公正、平等的联系、交流、回应的互动过程,这才是奥林匹克重塑的方向。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奥林匹克。我们深信,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对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可谓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12.
  [3]贾效学,何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的内涵及发展的契机.搏击(武术科学),2007.01.
其他文献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复习课上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单元知识脉络梳理、重难点复习、小组展示强化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倾向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冲突问题引起了不少体育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价值、实践中的误区及其在新课程中的发展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竞技运动教材的方法、途径,以期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竞技运动 本质属性 实践误区 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教
罗红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和部分厌氧菌等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组织和器官感染的治疗,是目前
摘要: 本文从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评判内容细化,突出难度动作的重要性、可操纵性提高,降低评判的难度三方面来对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特点进行分析,并从侧重身体素质训练、突出动作的实用性、强化动作的艺术性三方面来分析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对武术专业教学影响。  关键词: 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 武术专业教学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民族瑰宝——武术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作为武术推广中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教师对英语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失误,突出表现在:一哄而起,缺乏研究,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上的小学化和教法上的成人化。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量力而行,审慎行事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看似容易实则易的新兴学科。没有合适的教材,没有称职的教师,没有灵活
摘要: 本文对影响篮球攻击性防守质量的多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阐述了攻击性防守的概念、特点及技战术,认为攻击性防守是当今高水平篮球的防守主旋律。  关键词: 篮球 攻击性防守 综合多变 因素    1.前言  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正朝着高速度、高强度、高空优势、激烈对抗、以守促攻的方向发展。对抗的焦点充分体现在防守中,守中无攻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制约对手的凶猛攻击,同时也不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
摘要: 文章阐述了短跑力量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并阐述了短跑速度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最后指出,只有从系统训练的整体高度出发,才能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关键词: 短跑 力量训练 速度训练    田径是运动之母,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而短跑(100米和200米)又是田径运动的基础。尤其是100米被大家称作是田径这项运动当中的皇冠项目。九秒七四的百米跑世界纪录是由牙买加运动员鲍威尔创造的,这一成绩取得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