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双性化者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有助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对中学生进行双性化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努力,父母、教师应具备多元性别教育的意识,帮助孩子在性别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灵活性。
  关键词:中学生;双性化;人际交往;双性化教育
  一、问题提出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依据,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进取、成就、竞争等特征,而女性具有温柔、顺从、脆弱、细致、同情心、安静等特征。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维度上的两极,即是一种“单维两极统一模式”。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越少,如果一个人的女性特征越多,其男性特征就越少,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1]。
  (一)双性化人格的特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兼有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敏感、热情、沉稳等男女两性都有的特征,尤其是集中了男女两性在心理特征方面的优点和长处[1]。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2]。
  (二)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对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双性化者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双性化者对他人有较强的吸引力。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关系的第一步,人格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国《今日心理学》曾进行过大规模调查,发现如下人格特质是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值得信赖、待人忠厚、热心而富感情、乐于助人、行动充满魄力、态度沉着、做事尽职尽责、通常言行一致、独立积极。他们在专业成就、创造能力以及新环境中的成功能力上,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人[3]。双性化者有充分动机和健康心态进行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是人格的外化,是判断个体是否有良好人际适应的标志。进行人际互动首先要有人际交往的动机。该动机导源于人的社交需要,具有发动、维护、鼓舞、评价的功能,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动力源泉。双性化人格者既具备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的男性化风格,又具备寻求主动情感表达和交往带来的温暖的女性化风格,可以说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动机很强[4]。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美因心理学家曾对两千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都较为片面,具体表现如下,遇到问题时没有主见,相反那些兼有两性气质的孩子则智力、体力以及性格发展较为全面[4]。司本斯则认为,双性化的人自我评价更高、自尊心更强、更受同伴的欢迎[5]。贝姆等人通过大量资料发现,双性化人格类型的个体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及适应能力[6] 。王学则认为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在自信心、适应外界环境等方面较优秀[7]。王红瑞认为双性化人格特质与良好的情绪状态具有相关性,双性化人格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最低[8]。
  司本斯调查发现,双性化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5]。贝姆认为,双性化的人能适应更多的人际情境。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男性行为时就表现出男性行为,需要女性行为时就表现出女性行为。行为储备中缺乏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的人,很多时侯难以做出恰当的反应。例如,缺乏果断者,在争取成就时徘徊不前,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双性化的人才能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与朋友和睦相处,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对变动着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3]。
  韩爱晶等以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利用Bem性别角色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发现双性化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好,其次是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的个体,未分化人格类型的个体的人际关系是最差的[4]。
  三、对中学生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指出,青春期(12-18岁)阶段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认同是青少年时期主要的发展任务。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十几岁的青少年性别意识急剧增强,这一时期成为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绝大多数中学围绕青春期教育的主題多为亲子沟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绪调节方面的辅导,而性别角色教育比较少,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涉及性别差异和优势互补的方面比较多,而涉及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更少。个体自出生开始, 从家庭、学校以及他( 她) 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认知,并将社会文化对于男女两性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不同的角色期待内化为性别自我的一部分, 即获得性别角色认知、形成性别角色行为。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经历更大的性别角色压力,青少年更加在意性别角色形象,在意自己是否符合性别特征行为。因此,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9] 。
  双性化的本质是性别平等,它是指每个人兼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尤其在人格特质方面皆具备男性化、女性化两种特征,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适宜行为。男性可以温柔,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敢,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贝姆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双性特征的男性和女性能够比传统化的个体更为灵活有效地行事,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依据当前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双性化教育在承认生理差别的基础上,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使得两性能够拥有同样的选择机会去追求传统男性化(或传统女性化)的职业,有利于形成灵活而公平的、以个人兴趣与能力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机制。因此双性化教育拓展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9]。   四、对中学生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建议
  (一)家庭的双性化教育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性别教育基本依循分性别教育的模式,目的在于让男孩更像男孩,让女孩更像女孩;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痕迹深刻,教育男孩不能哭、不能玩娃娃,教育女孩要文静、要顺从;传统性别观没有认识到人的性别并不只是二元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10],无论男孩和女孩都可以具有双性化的人格特征。
  在科学的家庭性别教育中,父母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不宜将性格特征区分过清。父母应该认识到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一些客观差异,性激素影响人的生理结构的成长发育,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有人认为男女两性生来性情不同,男性较暴躁,女性较温和,但不少性格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等,应是男女两性都必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的。具体来说,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念,以性别多元化代替传统的性别二元化。第二,克服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鼓励孩子扬长补短。第三,创建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社会性别。第四,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模仿性别角色行为提供榜样。第五,淡化性别角色的差异,使孩子在性别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灵活性,拥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1]。
  (二)学校的双性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双性化教育,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教师要获得科学的性别角色知识,以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常见的有“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男生不该内向文静”等僵化观念。第二,避免教师的语言、行为上的负面暗示带来的影响。比如在表达“大胆、勇敢”时,不能说“男孩子要大胆”,而应该说“中学生应该更有胆量”。第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不以性别成见评价同伴,接纳不同性格表达的同学,从而营造性别平等的班级氛围与校园环境。第四,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开发应融合多学科教育资源,除了青春期心理辅导,还需有生物、思想品德、艺术、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因此应整合各学科专业优势, 开发全面、系统的性别教育课程[11]。最后,在发现学生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教师不要“如临大敌”,应鼓励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集体交往,鼓励学生向异性同学学习。因为同伴交往不应仅限于一种性别,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向异性学习对方的优点,克服自己在性格上的弱项,促进人格的完善。
  五、结语
  笔者是一所完全中学的心理教师,工作近十年,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接触过不少双性化人格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班级内均为班干部,多数学生在校学生会中担任重要职务,毕业后升入高中、大学也属于参与班级活动或学生会、团委活动的积极分子。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与笔者也保持联系,他们求职的过程相对顺利,且入职后与领导、同事关系良好,职场发展的前景都是比较光明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注重对学生进行双性化教育,是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自我概念并提升其自我同一性水平的,自我同一性水平高,青春期“角色同一——角色混乱”的危机能够得以顺利度过。此外,发展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不仅能增进其性别角色的发展,还能帮助青少年丰富和完善个性,学会尊重他人与悦纳自我,树立性别平等的价值取向,这些观念与价值的取向对于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职场发展都是积极、有利的。在笔者工作的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上、心理个体咨询、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过程中都在渗透对学生的双性化教育。当然,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笔者也会在面对家长和教师的讲座、培训中,不断渗透多元性别教育的观念,促进家长和全校教师意识的转变,帮助学生发展更加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4):87-89.
  [2]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3]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148-152.
  [4]韩爱晶.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
  [5]Spence,J.T.(1993).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Evidence for a multifactorial the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4,624-635.
  [6]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4):86-88.
  [7]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155-162.
  [8]王红瑞.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1):124-128.
  [9]倪薇佳.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3):29-31.
  [10]刘秀丽. 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教育研究,2013(10):127-133.
  [11]倪薇佳.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3):29-31.
其他文献
摘要: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到奠基作用。父母角色是成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一个最难处理的角色。为了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父母进行父母效能系统训练,探讨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父母效能;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性;家园合作  一、文献综述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
期刊
摘要:3—6岁,是孩子一生当中人格塑造、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的主要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幼儿生活范围逐步扩大,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逐步增加,这一阶段又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时期,正应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个成长如此关键的阶段,成人的引领、帮助、陪伴和共同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水泥一旦凝固,孩子的基本性格也就慢慢固定下来了,再想有大的、彻底的改变
期刊
摘要:幼儿的语言表达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中,教师将语言教育融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语言环境。在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心理感受,培养了幼儿语言的兴趣与能力,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一日生活;幼儿;发展;语言能力;指导策略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既是幼儿学习的内容,又是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幼儿社
期刊
摘要: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語言的关键期,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语言时喜爱具体、形象的教育,喜爱重复与模仿,喜爱在游戏中、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习,根据小班幼儿直观感知的年龄特点,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理解、学习、运用交往语言。  关键词:语言学习;方法策略;运用;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
期刊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异龄交往  指在一段时间内,一个或多个幼儿与其他异龄幼儿之间运用语言和动作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龄”指的是年龄段,“异龄”即不同年龄段。  (二)混龄活动  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的活动。混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混龄教育活动、混龄区域活动、混龄游戏活动以及混龄生活活动。混龄区域活动是指:在混龄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每个家庭对孩子数量的稀罕,隔代看护的普遍,以及社会上各种负面媒体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孩子被家长宠溺、娇惯,致使很多孩子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使得在校学习生活中出现不好的行为习惯,影响自己,影响他人。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改变被家长“宠坏”的孩子。  关键词:“宠坏”;表现;对策  一、被“宠坏”孩子的日常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被“宠坏”的孩子常常显得很霸
期刊
摘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重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使家长和幼儿教师成为共同育儿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家长沟通;技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
期刊
摘要:《纲要》指出:“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基于这一理念,我精心为每位幼儿制作了一本成长档案集,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不仅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还使幼儿的自信心、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提高幼儿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的能力,也为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提供了素材。  关键词:成长档案;个性发展;自信
期刊
摘要: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要掌握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不好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其次,要学会倾听,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不要充当讲述者,还要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倾听来自孩子父母的心声,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关键词:倾听;沟通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長和老师的教育。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家长应全力支持老师的工作,而老师更应该对家长给予必要
期刊
摘要:人们常说“生活中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面对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一颗颗纯真的童心,我始终怀着一颗爱事业爱孩子的诚挚之心,努力走进幼儿的心灵,善待并用心呵护每位儿童,让他们在幼儿园健健健康、快快乐乐的成长。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幼儿的成长更需要幼教老师精心的呵护。我相信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雨露,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使师生间的心灵心心相通;爱是动力,能将幼儿推向成功的彼岸。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