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初中美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尝试,旨在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气质和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便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美术;培养;创造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人才的培养、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丝毫离不开教育。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学习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怎样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精心编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编选教学内容之前,一定要先理解艺术教育的目的。“在艺术教育里,学生学习艺术形式而不一定需要学习如何去表现艺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们通晓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变成有知识的观(听)众。他们将学习某一艺术形式的历史,他们将学习艺术形式里的正统规则和技巧要素。他们将有机会练习如何辨别和批评作品。”(茄德纳)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却常常将美术技能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及手段,对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分析不足,导致学生情感、思维、创造性被压制,表现出审美趣味的僵化。又由于课业设置的呆板乏味,即使是写生练习也只是对自然的一味机械模仿,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处于一种麻木的思维状态,把“艺术教育”降格为“技术教育”,从而不同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天真活泼和喜爱绘画的天性,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绘画性目的的追求。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建设性的参与。由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在知识构成、社会角色、生活习惯、成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的求知欲,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例如在一次欣赏课中提问:谁知道凡高的不平凡之处吗?同学回答道:他自杀的,他把自己耳朵割了,他有好多情人。在学生的眼里,凡高的不平凡只是简单的不同。针对这种浅肤的了解,我采取了学生喜欢的上网形式,带着几个问题让同学去网上寻找答案,为什么凡高要自杀?耳朵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割?他有传说中的情人吗?这些对他的绘画生涯有何影响?他的画有什么与众不同?随着介绍了几个相关网站让同学自主去探索、体会。最后回到课堂得到的反映是各有看法,有反映凡高心地善良、画风怪异,有说凡高太可惜了,有的甚至说“我感觉想哭”。这些回答就足于体现这堂课的初衷,他们了解了真正的凡高,无论是生活的还是绘画的。
另外,还要做到因势利导,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以及研究的学习机制。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及认识活动非常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创新意识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引导、挖掘。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运用合理、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推动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运用正确的评价机制,保护学生自信心
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功能,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在我新学期重新接任新的初一课外美术兴趣班时,我发现有个同学躲着我又想靠近我,在评论同学的画时,他把他的作品放在其他同学后面,我在评讲的时候装作没有看见但是又十分认真的把他的画拿过来,粗一看确实没有可评论之处,但我感觉到有种期待的眼神在注视着我,我又看了看他的画,很想满足他一点,终于我在他的画面里发现了他的可贵之处并加以感叹及肯定(当然,我说的完全是自撰的)。自那以后,这同学每次都有意和我接近,画面自然有可喜的变化。熟悉这班同学后,我才间接了解到,原来以前他是全班嘲笑对象,老师眼中的落后分子,我为我自己能给他找回自信而感到自豪。
“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表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马斯洛)最优化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多种媒体的接触、交往和选择中实现更大程度的个性全面发展,这是个体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佳组合。因此,教育必须正视人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承认每一独特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尊重个体选择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应注重观察其实际能力、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以肯定为主,鼓励探索与创新,重视个性的培养。同时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的养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气质和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培养;创造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人才的培养、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丝毫离不开教育。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学习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怎样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精心编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编选教学内容之前,一定要先理解艺术教育的目的。“在艺术教育里,学生学习艺术形式而不一定需要学习如何去表现艺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们通晓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变成有知识的观(听)众。他们将学习某一艺术形式的历史,他们将学习艺术形式里的正统规则和技巧要素。他们将有机会练习如何辨别和批评作品。”(茄德纳)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却常常将美术技能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及手段,对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分析不足,导致学生情感、思维、创造性被压制,表现出审美趣味的僵化。又由于课业设置的呆板乏味,即使是写生练习也只是对自然的一味机械模仿,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处于一种麻木的思维状态,把“艺术教育”降格为“技术教育”,从而不同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天真活泼和喜爱绘画的天性,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绘画性目的的追求。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建设性的参与。由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在知识构成、社会角色、生活习惯、成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的求知欲,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例如在一次欣赏课中提问:谁知道凡高的不平凡之处吗?同学回答道:他自杀的,他把自己耳朵割了,他有好多情人。在学生的眼里,凡高的不平凡只是简单的不同。针对这种浅肤的了解,我采取了学生喜欢的上网形式,带着几个问题让同学去网上寻找答案,为什么凡高要自杀?耳朵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割?他有传说中的情人吗?这些对他的绘画生涯有何影响?他的画有什么与众不同?随着介绍了几个相关网站让同学自主去探索、体会。最后回到课堂得到的反映是各有看法,有反映凡高心地善良、画风怪异,有说凡高太可惜了,有的甚至说“我感觉想哭”。这些回答就足于体现这堂课的初衷,他们了解了真正的凡高,无论是生活的还是绘画的。
另外,还要做到因势利导,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以及研究的学习机制。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及认识活动非常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创新意识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引导、挖掘。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运用合理、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推动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运用正确的评价机制,保护学生自信心
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功能,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在我新学期重新接任新的初一课外美术兴趣班时,我发现有个同学躲着我又想靠近我,在评论同学的画时,他把他的作品放在其他同学后面,我在评讲的时候装作没有看见但是又十分认真的把他的画拿过来,粗一看确实没有可评论之处,但我感觉到有种期待的眼神在注视着我,我又看了看他的画,很想满足他一点,终于我在他的画面里发现了他的可贵之处并加以感叹及肯定(当然,我说的完全是自撰的)。自那以后,这同学每次都有意和我接近,画面自然有可喜的变化。熟悉这班同学后,我才间接了解到,原来以前他是全班嘲笑对象,老师眼中的落后分子,我为我自己能给他找回自信而感到自豪。
“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表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马斯洛)最优化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多种媒体的接触、交往和选择中实现更大程度的个性全面发展,这是个体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佳组合。因此,教育必须正视人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承认每一独特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尊重个体选择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应注重观察其实际能力、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以肯定为主,鼓励探索与创新,重视个性的培养。同时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的养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气质和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