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比较秸秆还田与添加生物炭对黑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建立的定位田间试验,设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R)、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C) 3 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黑土区玉米生长季 N2O 排放通量。在试验进行的第 3 年,采集生长季土壤排放的气体,测定N2O 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较单施化肥相比,NPK+SR 处理 N2O
【基金项目】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东北平原风沙土区旱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指标及集成示范”(201503116-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进人才项目(2015r0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比较秸秆还田与添加生物炭对黑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建立的定位田间试验,设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R)、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C) 3 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黑土区玉米生长季 N2O 排放通量。在试验进行的第 3 年,采集生长季土壤排放的气体,测定N2O 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较单施化肥相比,NPK+SR 处理 N2O 累积排放量增加了 83.1%,而 NPK+BC 处理降低了 32.4%。尽管土壤 N2O 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因不同处理而存在差异,但各处理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土壤含水量与 N2O 排放通量未呈现相关关系(P>0.05)。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和添加生物炭后玉米总产量增加了 12.0%和34.3%。由此可见,玉米秸秆制成生物炭还田既增加玉米产量,又达到 N2O 减排的目的,在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是玉米秸秆还田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可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为旱地小麦减肥增产和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托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田,设置秸秆炭(SF)、菌肥(BF)、有机肥(OF)、腐殖酸(HF)、测控施肥(MF)、农户施肥(FF)和不施肥(CK)7种处理,基于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功能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炭还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主要形式之一。本研究采用温室土柱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0N)、秸秆还田(ST)、生物炭(秸秆炭化)还田(BI)、常规施肥(CF)、秸秆还田配施氮肥(NST)、生物炭还田配施氮肥(NBI)6个处理,研究等量氮素投入条件下秸秆还田及其炭化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系统氨挥发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NST处理在分蘖期显著(P<0.05)降低了田面水的pH值,提高了田面水的N
<正>Toll样受体(TLRs)是一种可以特异性识别病原微生物中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受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目前在人体中共发现11种,可以识别外源性微生物和内源性有害物质,并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清除微生物或有害物质[1]。正常情况下,当TLRs被激活后,通过相关信号通路,调控下游蛋白的表达,介导相
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之一,膜性肾病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既往病因病机认为脾肾亏虚是其根本,随着雾霾作为诱发因素的出现,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成为IMN的核心病机。风药味薄,具有升、散、行、动、窜、通的特点,治疗时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风药能助肺宣降、助脾升清、助肾气化、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从而增强疗效。从IMN的病因病机新进展出发探讨风药的功效,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建强乡村人才队伍、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强红色旅游商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将红色资源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求实现老区振兴的美好愿景。
锌铝层状双氢氧化物/多壁碳纳米管(Zn Al-LDH/MWCNT)包覆金属碳化物MXene作为复合导电材料制备上下电极,以微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介电层,构建了一种柔性双功能传感器。通过器件输出电容信号监测压力,利用单电极的温阻变化监测温度。该柔性电容式传感器的导电层材料为Zn Al-LDH/MWCNT@MXene,搭配微结构为80目的介电层,其性能达到最优。在0~50kPa时传感器的灵
<正>木材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化石燃料的潜在替代品。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它是大气碳元素长期的沉淀池,是实现生物圈各种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目的:了解高校医学应届毕业生临终关怀认知态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终关怀教育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方法: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浙江某高校医学院2020届毕业生290名。结果:调查对象临终关怀认知均分为61.61分,临终关怀态度均分为68.8分,仅过及格线。有宗教信仰、自愿学医、家中能公开讨论死亡话题、曾阅读死亡相关书籍、有临终照护经历、经常参加志愿服务者临终关怀认知和态度较好。结论:建议高校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