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情况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嘉兴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嘉兴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存在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反之,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投入会成为人力资源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共设招生专业37个,其中农林招生专业9个,占全院招生数24%,布点总数比例偏低,这不利于农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专业数量过少直接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城市”,针对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嘉兴两所高职院校为嘉兴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仍显不足,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而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尤其是会计商务、文化教育服务类等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近些年来一些专业甚至远远超出了用人部门的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结构失衡等情况。
(二)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不高。
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投入需达到普教的1.5倍。当前嘉兴市高职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目前全市仅两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别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数分别为2594人和1409人,占全市高校毕业生数的10.5%和5.7%。由此看出高职在嘉兴的整个高等教育大盘里并没有占很大比重,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直接相关。高职教育运行的成本大,尤其是高职教育的一些实践、实验设施成本高,这需要政府改善学校的实验实训的条件,需要资金投入。政府投入偏低造成了现有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不仅受法律制度的影响,还受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次等教育,部分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之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使大众对高职低眼相看。“重普轻职”现象存在明显,导致很多艰苦的工作岗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深度和力度不足。
目前,嘉兴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学研合作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开发等方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多的是企业通过提供相关设备和资源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愿望,没有深入到技术的开发合作,更没有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和智力资源为企业自身技术升级和改造服务。同时,高职院校仅通过提供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满足企业员工的岗位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没有深入到为企业直接培养人才,推荐更多的高职学生直接为企业服务。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专业结构,紧跟产业发展。
紧密联系嘉兴市的区域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注重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注重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拓展,社会对知识创新、人才创业的需求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政府应拓宽创业渠道,以人为本,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宣传到位,让重点方向、重要行业、重要领域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适时对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提供教育支撑,区域经济的活力必会得到长期激发,高职教育体系会随着市场的调节日趋完善。
(二)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政府要将高职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保持高职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加速高职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发达的职业教育领域,学习借鉴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服务支持高职教育的创新举措。比如,学习广东、山西和湖北等省份的做法,政府设立行业教育基金,对其区域内重点行业和紧缺专业的高职教育进行铺贴和奖励。又如,仅有1800万人口澳大利亚创造出了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奇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给予本国农业职业教育以极大支持,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首先,澳洲政府在严格认真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基础上,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其次,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分层次对各级职业教育进行资助。同时各级政府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补助经费,培训工作还得到工商界的大力支持赞助。另外,全国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都建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对员工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最后,政府对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三)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确立,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和智力型人才都是人才,都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制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改革教育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
高职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就是努力将企业的需求变成学校的教学行动。为此,政府应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政府应深化校企合作,防止“一头冷,一头热”,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应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的力度,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开发等方面应加大力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好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协调教育资源的配置。企业方面应积极配合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安排好高技能员工对学生的指导,做到真正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应联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嘉兴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嘉兴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存在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反之,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投入会成为人力资源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共设招生专业37个,其中农林招生专业9个,占全院招生数24%,布点总数比例偏低,这不利于农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专业数量过少直接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城市”,针对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嘉兴两所高职院校为嘉兴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仍显不足,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而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尤其是会计商务、文化教育服务类等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近些年来一些专业甚至远远超出了用人部门的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结构失衡等情况。
(二)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不高。
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投入需达到普教的1.5倍。当前嘉兴市高职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目前全市仅两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别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数分别为2594人和1409人,占全市高校毕业生数的10.5%和5.7%。由此看出高职在嘉兴的整个高等教育大盘里并没有占很大比重,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直接相关。高职教育运行的成本大,尤其是高职教育的一些实践、实验设施成本高,这需要政府改善学校的实验实训的条件,需要资金投入。政府投入偏低造成了现有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不仅受法律制度的影响,还受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次等教育,部分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之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使大众对高职低眼相看。“重普轻职”现象存在明显,导致很多艰苦的工作岗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深度和力度不足。
目前,嘉兴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学研合作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开发等方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多的是企业通过提供相关设备和资源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愿望,没有深入到技术的开发合作,更没有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和智力资源为企业自身技术升级和改造服务。同时,高职院校仅通过提供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满足企业员工的岗位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没有深入到为企业直接培养人才,推荐更多的高职学生直接为企业服务。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专业结构,紧跟产业发展。
紧密联系嘉兴市的区域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注重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注重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拓展,社会对知识创新、人才创业的需求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政府应拓宽创业渠道,以人为本,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宣传到位,让重点方向、重要行业、重要领域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适时对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提供教育支撑,区域经济的活力必会得到长期激发,高职教育体系会随着市场的调节日趋完善。
(二)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政府要将高职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保持高职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加速高职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发达的职业教育领域,学习借鉴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服务支持高职教育的创新举措。比如,学习广东、山西和湖北等省份的做法,政府设立行业教育基金,对其区域内重点行业和紧缺专业的高职教育进行铺贴和奖励。又如,仅有1800万人口澳大利亚创造出了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奇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给予本国农业职业教育以极大支持,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首先,澳洲政府在严格认真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基础上,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其次,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分层次对各级职业教育进行资助。同时各级政府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补助经费,培训工作还得到工商界的大力支持赞助。另外,全国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都建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对员工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最后,政府对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三)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确立,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和智力型人才都是人才,都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制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改革教育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
高职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就是努力将企业的需求变成学校的教学行动。为此,政府应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政府应深化校企合作,防止“一头冷,一头热”,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应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的力度,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开发等方面应加大力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好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协调教育资源的配置。企业方面应积极配合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安排好高技能员工对学生的指导,做到真正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应联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