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篇衔接是语篇的重要语言特征之一。而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作文,从语篇上讲,构思不严密,谋篇布局不合理,前后照应欠缺,语义不连贯,加上语言表达模糊不清,使文章读起来特别不通畅,从而显得混乱无章。鉴于此,基于Halliday & 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统计分析了高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衔接手段及错误,并提出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衔接;衔接手段;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64-02
多数中国大学生,包括英语程度高的学生,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英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但仍有困难写出具有连贯性的文章。造成这种不尽人意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的影响,只重视语法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而忽视语篇学习和探讨,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等,但仍不会使用这些语言知识去进行基本和有效的语言交际。尤其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正确性上,而忽视其得体性。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语篇知识,他们的作文中存在着一些通病:如不能正确把握各类语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采用合适的语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从培养学生语篇连贯的角度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热点。
1 研究背景
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1976年,韩礼德夫妇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对衔接连贯理论研究的广泛重视。20世纪80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衔接连贯理论。其中韩礼德的语域衔接理论被认为是最权威的。他把衔接表述为一个语意概念,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而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一部分衔接由语法表达,而另一部分则由词汇表达。韩礼德和哈桑(1976)将衔接手段分为五种。分别为: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一般前四种被称为语法衔接。
(1)指称。
指称是用代词等语法手段表达的语义关系,它指一个项目的意义要靠另一个项目来解释的现象。指称有三种类型:人称指称(personal reference),指示指称(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指称(comparative reference)。
(2)替代。
替代是在语篇内部中,一个项目代替另一个项目的现象。替代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 (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 (verbal substitution),和小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3)省略。
省略是指语篇中当一个项目在下面一个句子重新出现时,被省略掉的现象。省略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一个句子的被省略部分都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这样一个项目的理解依赖于另一个项目。这样就使它们之间形成了衔接关系。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省略。我们关注的是作为句与句之间关系表达形式的省略。这里,省略是组篇机制的一个必要方面,在语篇中省略的相关性在于它在语法衔接中的作用。
(4)连接词。
连接是指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多个句子,或者段落连接起来的现象。连接成分分为四种: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
(5)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由词汇的重复,及其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包括重现、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部分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搭配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韩礼德和哈桑将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和同现。词汇的复现分为四种: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同现指的是词汇在语篇中同时出现的倾向性或可能性。词汇的同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和互补关系等。
自Halliday和Hason(1976)的衔接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学者利用该理论从语篇角度对英文写作中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文质量。为了更好地认识衔接手段的使用和作文质量的关系,本文对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英语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4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的英语作文。要求123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同等条件下(30分钟后)完成命题作文:why do students learn English(议论文),字数要求120字。然后给这123份作文编号,根据系统抽样法选取40份作文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过程。
统一安排参加本次研究的学生完成命题作文,时间为30分钟。在阅卷之后,给学生编号,根据系统抽样法抽取40篇作文。调查对象事先不知道该作文会成为本次研究的语料。分析统计每份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的步骤由筆者和三位同事共同完成。评阅过程中,如有不同意见,几位评阅者会集中讨论,并得到最终统一的意见。评阅过程如下:①给作文中的每个句子编号,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译码统计法,得出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②统计出现的衔接错误。衔接错误指的是对衔接手段的误用,不当的省略或增补。
(3)数据收集及分析。
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译码统计法和Excel对随机抽取的40篇作文的衔接手段使用情况及衔接错误进行统计,以期发现学生作文出现的衔接错误的特点。统计主要包括以下两项:
①对选取的40篇作文中出现的衔接手段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数量、类别、频率。
②统计出现的衔接手段使用错误,包括数量、类别。以此分析衔接手段使用错误的特点。
统计了五类衔接方式各自的使用情况。表1可以看出,指称的使用率最高(48.24%),其次是连接词(28.91%),接下来是词汇衔接(19.32%)。替代和省略的使用只占了很少一部分(2.56%,6.7%)。
表2说明了指称类衔接错误率最高(41.13%),其次是连接词衔接错误(30.49%),词汇衔接错误位居第三(23.4%)。替代和省略只占了很小的部分(2.83%,2.12%)。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使用指称,连接词和词汇手段来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替代和省略衔接手段的低错误率并不说明学生对这两种衔接手段的用法掌握得更好,而是说明了学生很少使用这两种衔接手段。
省略衔接种类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小句省略总数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指称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词汇衔接,第三是连接词。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发现。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词汇衔接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其次才是指称和连接词。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衔接错误,本文总结了出现的衔接错误的特点:(1)误用人称指称;(2)前后人称代词不统一;(3)滥用和误用定冠词the;(4)误用连接词;(5)滥用词汇重复;(6)误用词汇搭配。
3 对教学的启示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作文中的语篇错误极其普遍,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薄弱,对其作文有很大帮助的几种语篇衔接手段没有清楚的概念,只无意识的使用了其中少数衔接技巧。语篇衔接知识几乎空白。所以,本文认为语篇衔接知识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很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写作训练,加强学生的文章连贯意识使句子更顺畅,文章更具条理性、逻辑性。在向学生介绍衔接和连贯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系统的介绍各种衔接手段;(2)结合语境介绍衔接知识;(3)提高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语写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在介绍衔接知识的时候,应配合语境系统的介绍知识,而不是仅仅罗列出衔接词汇。这样做只能给学生带来记忆专业词汇的分担。教师介绍衔接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了解衔接手段在英文写作中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英文写作技能的目的。介绍衔接知识时,还要注意先易后难:从学生使用得最频繁的到很少使用的;从已知的到未知的。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作文中的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依次是:指称,词汇,连接词,省略和替代。所以介绍衔接知识也应遵循这个顺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徐玉臣. 英语作文衔接模式与衔接错误的对比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4]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关键词:衔接;衔接手段;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64-02
多数中国大学生,包括英语程度高的学生,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英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但仍有困难写出具有连贯性的文章。造成这种不尽人意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的影响,只重视语法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而忽视语篇学习和探讨,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等,但仍不会使用这些语言知识去进行基本和有效的语言交际。尤其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正确性上,而忽视其得体性。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语篇知识,他们的作文中存在着一些通病:如不能正确把握各类语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采用合适的语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从培养学生语篇连贯的角度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热点。
1 研究背景
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1976年,韩礼德夫妇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对衔接连贯理论研究的广泛重视。20世纪80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衔接连贯理论。其中韩礼德的语域衔接理论被认为是最权威的。他把衔接表述为一个语意概念,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而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一部分衔接由语法表达,而另一部分则由词汇表达。韩礼德和哈桑(1976)将衔接手段分为五种。分别为: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一般前四种被称为语法衔接。
(1)指称。
指称是用代词等语法手段表达的语义关系,它指一个项目的意义要靠另一个项目来解释的现象。指称有三种类型:人称指称(personal reference),指示指称(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指称(comparative reference)。
(2)替代。
替代是在语篇内部中,一个项目代替另一个项目的现象。替代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 (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 (verbal substitution),和小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3)省略。
省略是指语篇中当一个项目在下面一个句子重新出现时,被省略掉的现象。省略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一个句子的被省略部分都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这样一个项目的理解依赖于另一个项目。这样就使它们之间形成了衔接关系。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省略。我们关注的是作为句与句之间关系表达形式的省略。这里,省略是组篇机制的一个必要方面,在语篇中省略的相关性在于它在语法衔接中的作用。
(4)连接词。
连接是指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多个句子,或者段落连接起来的现象。连接成分分为四种: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
(5)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由词汇的重复,及其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包括重现、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部分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搭配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韩礼德和哈桑将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和同现。词汇的复现分为四种: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同现指的是词汇在语篇中同时出现的倾向性或可能性。词汇的同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和互补关系等。
自Halliday和Hason(1976)的衔接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学者利用该理论从语篇角度对英文写作中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文质量。为了更好地认识衔接手段的使用和作文质量的关系,本文对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英语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4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的英语作文。要求123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同等条件下(30分钟后)完成命题作文:why do students learn English(议论文),字数要求120字。然后给这123份作文编号,根据系统抽样法选取40份作文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过程。
统一安排参加本次研究的学生完成命题作文,时间为30分钟。在阅卷之后,给学生编号,根据系统抽样法抽取40篇作文。调查对象事先不知道该作文会成为本次研究的语料。分析统计每份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的步骤由筆者和三位同事共同完成。评阅过程中,如有不同意见,几位评阅者会集中讨论,并得到最终统一的意见。评阅过程如下:①给作文中的每个句子编号,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译码统计法,得出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②统计出现的衔接错误。衔接错误指的是对衔接手段的误用,不当的省略或增补。
(3)数据收集及分析。
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译码统计法和Excel对随机抽取的40篇作文的衔接手段使用情况及衔接错误进行统计,以期发现学生作文出现的衔接错误的特点。统计主要包括以下两项:
①对选取的40篇作文中出现的衔接手段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数量、类别、频率。
②统计出现的衔接手段使用错误,包括数量、类别。以此分析衔接手段使用错误的特点。
统计了五类衔接方式各自的使用情况。表1可以看出,指称的使用率最高(48.24%),其次是连接词(28.91%),接下来是词汇衔接(19.32%)。替代和省略的使用只占了很少一部分(2.56%,6.7%)。
表2说明了指称类衔接错误率最高(41.13%),其次是连接词衔接错误(30.49%),词汇衔接错误位居第三(23.4%)。替代和省略只占了很小的部分(2.83%,2.12%)。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使用指称,连接词和词汇手段来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替代和省略衔接手段的低错误率并不说明学生对这两种衔接手段的用法掌握得更好,而是说明了学生很少使用这两种衔接手段。
省略衔接种类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小句省略总数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指称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词汇衔接,第三是连接词。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发现。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词汇衔接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其次才是指称和连接词。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衔接错误,本文总结了出现的衔接错误的特点:(1)误用人称指称;(2)前后人称代词不统一;(3)滥用和误用定冠词the;(4)误用连接词;(5)滥用词汇重复;(6)误用词汇搭配。
3 对教学的启示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作文中的语篇错误极其普遍,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薄弱,对其作文有很大帮助的几种语篇衔接手段没有清楚的概念,只无意识的使用了其中少数衔接技巧。语篇衔接知识几乎空白。所以,本文认为语篇衔接知识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很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写作训练,加强学生的文章连贯意识使句子更顺畅,文章更具条理性、逻辑性。在向学生介绍衔接和连贯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系统的介绍各种衔接手段;(2)结合语境介绍衔接知识;(3)提高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语写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在介绍衔接知识的时候,应配合语境系统的介绍知识,而不是仅仅罗列出衔接词汇。这样做只能给学生带来记忆专业词汇的分担。教师介绍衔接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了解衔接手段在英文写作中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英文写作技能的目的。介绍衔接知识时,还要注意先易后难:从学生使用得最频繁的到很少使用的;从已知的到未知的。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作文中的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依次是:指称,词汇,连接词,省略和替代。所以介绍衔接知识也应遵循这个顺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徐玉臣. 英语作文衔接模式与衔接错误的对比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4]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