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kel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精神损失纳入《合同法》113条规定的违约导致的损失之中,适用可预见性规则来规制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同时确立精神损害发生的确定性和损害的严重性的前提要求。
  关键词 精神损害 违约赔偿 成立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成立条件
  在我国,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立法也无明确规定,笔者认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债的成立应具备以下要件:
  1、精神损害的事实
  合同债务人违反其合同义务,构成债务不履行。就是指由于利益的损失导致了精神损害的出现。损害存在与否应采用客观化的判断标准,只有在债权人人格权受到损害,或债权人系于合同适当履行之上的特殊精神利益目的因债务人违反义务不能实现时,方可推定债权人受到精神损害。这是解决理论界“否定说”提出的“证据问题”的较为有效的办法。这种精神损害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和既有精神利益的损失,这对债权人较为有利,也是债权人在责任竞合时不主张侵权责任而主张违约责任的主要原因。
  2、违约行为。精神损害的发生主要由实际违约引起。只有实施了违反合同的行为,当事人才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
  3、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有因果关系。精神损害系违约行为造成的,在同时存在合同财产利益损害的情况下,精神损害系同一违约行为造成的。换而言之,精神损害是因合同相对方违反合同义务造成的,损害与行为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这是归责的客观基础。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的确定,与当事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实践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时,应有切实有效的规则进行限制。
  1、可预见性规则
  并非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均不可预见,事实上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判予物质赔偿的诸多案例,均属于精神损害的发生是违约的确定的、可预见的结果的类型。我国的相关案例也是如此。因而学者们认为,在这些案件中需要确定的是,原告遭受的非金钱损失是否可合理预见为违约的可能结果。如果合同关系存在,且被告的违约导致原告的精神损害,而精神损害为订立合同时的可预见的可能后果,则损失可获赔偿。确立违约方对其可预见的因违约导致的对方的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一方面可为极富价值的精神利益提供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促使违约方将对方的精神损失内化为其违约成本,一定程度上阻止违约的发生,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可预见性规则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在我国,可预见性规则实际上是法律因果关系的规则,它表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任务是判定违约方承担责任的程度。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是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重要规则,而且对精神损害的发生应要求更高的可能性,使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发生达到一定的确定性。规则中预见的主体为违约方,预见的时间为合同订立时,预见的标准采用理性人标准。可预见性规则是限制债务人责任范围的最主要手段,具有最大的价值。
  2、最低限制规则
  毫无限制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确不利于交易的进行,也无法避免理论界“否定说”提出的“各种真的假的、大的小的精神损害未经审查一拥而上,法院会出现‘诉讼爆炸’,当事人亦会不堪诉累”的情况发生,导致法学权威们要毅然决然地关上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这扇门”。在适用可预见性规则的前提下,精神损害还应具有严重性。轻微的精神损害即使可以预见,也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损害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以确定性和严重性的双层要求来进行限制,可以有效地将轻微的精神损害排除在外,防止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泛滥,减少随意性,使获得赔偿的精神损害均是可以肯定的实在的损害。
  3、过失相抵规则
  我国合同法归责原则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过失相抵规则在合同法上仍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0条就规定了过失相抵:“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所以适用过失相抵,是因为考虑到受害人的过失也是其精神损害的来源之一,受害人应自负其责,就其过失部分应减少违约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三、立法建议
  我国《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正式建立。2001年3月1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其他人格利益,以及亲权、亲属权、特定的物而导致精神损害的,应予赔偿。此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规定的死亡补偿费、《产品质量法》第32条规定的抚恤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42条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国家赔偿法》第27条规定的死亡赔偿金,在性质上均视为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的精神损害赔侩范围不断扩大,但不难看出,上述规定均属于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则,对于违约行为是否适用,现行立法并未作出规定。在人格精神利益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漠视权利主体的精神损害而不为其提供司法救济,决非砌代法治国家所为。我国在“人权入宪”后,“人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精神应该以立法上的进步予以贯彻,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世界民法发展的趋势,为公民的精神权益提供更趋全面和有力的法律保护。我们不能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艰巨任务全压到严格依法办案,忠实于法律条文的法官们身上,应充分认识到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大胆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法学理论和立法经验,使我国的法律不过分滞后,以充分保护国内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笔者认为应可在我国现有的立法基础上,将精神损失纳入《合同法》113条规定的违约导致的损失之中,适用可预见性规则来规制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同时确立精神损害发生的确定性和损害的严重性的前提要求。这一方面符合我国对立法文件中的“损失”的解释传统,有先例可循;另一方面也可免去重新立法的成本,使法官判案有据,避免司法实践的不统一。
  (作者单位:山西晋华律师事务所)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28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当天,距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刚好20天.这一天,新华社播发了习近平同志赴山东考察纪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古诗词,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种意境互动策略似乎是在通往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了一座古今之桥,让学生立足于文化背景之中,目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我认为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切不可拔苗助长。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大家早就熟知的。下面,我主要和大家探讨的是关于对话。    一、个性阅读与对话    过去我们教学就是用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这所说的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柏格认为:在
摘要: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是个很大的题目,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和科学领域。如:人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本文试就作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结合教学实际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关键词:作文 教学方法    一、从整体上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
通过聊天,家长可以向孩子传递浓浓的亲情,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成为永久的朋友。家长要尽早养成和孩子聊天的习惯,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角孩子的心灵去感受,用充满关爱的聊天陪伴孩子成长。  很多学前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一回家不是投入爸爸妈妈的怀抱,而是先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抱着平板电脑玩游戏。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
创业板无疑是当今资本市场上争议最大的一个板块。这也难怪,从今年年初到6月7日,半年不到的时间,它的累计最大涨幅已经超过了180%,不但是境内股市各分类指数中涨幅最大的,在
众筹概念一经兴起,便很快从商业领域延伸到公益圈,“公益众筹”随之出现。公益众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于这种慈善行为的认可。本文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公益众筹的现状
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施政着力点,地方政府的具体路径选择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说到底,在农业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