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广东课改的不断深化,艺考已成为学生通向大学殿堂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经过校内外培训,不少学生虽然专业分数能上线,但文化课的分数却达不到相应的分数线,结果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一般来说,高三艺术生从每年的10月(有些同学甚至8月)开始至下一年的二月都外出进行专业课培训,故文化课学习时间较短。而历史科是艺术生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指导高三艺术生进行历史科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对艺术生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其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这要求教师在面对高三艺术生时,不仅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还要满足他们情感、认知和升学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最终学会学习。
二、对高三艺术生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艺术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历史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学科心存畏惧;缺乏建构历史知识框架的能力;缺乏科学的复习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对艺术生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
艺术生对历史科学习有畏惧情绪,主要上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科“考什么”“怎样考”。 因此,教师除了第一时间与学生一起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外,每节课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分析近几年尤其是当年的高考题基础上,结合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出该节课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等。
以《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为例,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重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难点是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积极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艺术生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学习。
新课改结束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只是点燃火种的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讲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展示学生通过网上收集有关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信息: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材料四:董仲舒認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教师提出问题:依据材料一思考材料中的“臣”是指谁?提出了什么思想?“邪僻之说”是指什么?材料二、三、四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分别是什么?汉武帝能否接受其思想?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积工极配合教师制作课件,然后分析回答问题,不但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和激发了求知欲望,还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升综合能力——学有成
根据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考试大纲”把考点分成三大部分:古代史部分、近代史部分、现代史部分。每一部分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生活史、外交史几小块。再对每一小块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建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以古代史中的政治史(中国史)之“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
按照上面的知识系统构架图,只要引导艺术生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有助于他们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他们建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的能力。
3.巧练高考题——灵活用
艺术生专业科目考完后,可用于专心学习文化科目的时间较短,为求高效,他们很容易钻进模拟题海。而模拟题种类繁多,试题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但高考题就不同,它由命题专家精心命制,能准确体现考试大纲的难度和区分度,是高考准确信息可靠来源之一。因此,课堂上教师精选高考题,并把握近几年历史高考题的特点,进行整体研究,找其共性,才能引导艺术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中 “精讲”,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景的创设,调动艺术生积极参与,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整理思维层次,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引导艺术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还特别强调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在突出了知识重点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能力,夯实了双基。 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因此,“多练”势在必行——每堂一小练、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通过对典型题目的训练,能逐步培养艺术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我们可运用充分确凿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做到具体材料与基本观点相统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二第十课时,可向学生播放以下幻灯片:
材料: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数倍)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要求学生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当时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热烈讨论,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得出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分析变动的主、客观原因,得出对中国当时的影响。能逐步认识到解决历史问题要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
艺術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在高三最后阶段学习中少讲难题,多讲解题技巧,以避免学生在历史高考中失分,要及时分析艺术生做题的误区,同时提高艺术生答题技巧及情感沟通,营造善教乐教氛围。
三、教学感悟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提高艺术生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他们掌握各种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艺术生历史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精细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艺术生学习的特殊性,引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脚踏实地的科学学习,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其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这要求教师在面对高三艺术生时,不仅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还要满足他们情感、认知和升学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最终学会学习。
二、对高三艺术生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艺术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历史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学科心存畏惧;缺乏建构历史知识框架的能力;缺乏科学的复习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对艺术生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
艺术生对历史科学习有畏惧情绪,主要上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科“考什么”“怎样考”。 因此,教师除了第一时间与学生一起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外,每节课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分析近几年尤其是当年的高考题基础上,结合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出该节课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等。
以《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为例,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重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难点是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积极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艺术生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学习。
新课改结束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只是点燃火种的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讲授《汉代的思想大一统》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展示学生通过网上收集有关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信息: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材料四:董仲舒認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教师提出问题:依据材料一思考材料中的“臣”是指谁?提出了什么思想?“邪僻之说”是指什么?材料二、三、四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分别是什么?汉武帝能否接受其思想?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积工极配合教师制作课件,然后分析回答问题,不但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和激发了求知欲望,还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升综合能力——学有成
根据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考试大纲”把考点分成三大部分:古代史部分、近代史部分、现代史部分。每一部分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生活史、外交史几小块。再对每一小块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建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以古代史中的政治史(中国史)之“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
按照上面的知识系统构架图,只要引导艺术生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有助于他们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他们建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的能力。
3.巧练高考题——灵活用
艺术生专业科目考完后,可用于专心学习文化科目的时间较短,为求高效,他们很容易钻进模拟题海。而模拟题种类繁多,试题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但高考题就不同,它由命题专家精心命制,能准确体现考试大纲的难度和区分度,是高考准确信息可靠来源之一。因此,课堂上教师精选高考题,并把握近几年历史高考题的特点,进行整体研究,找其共性,才能引导艺术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中 “精讲”,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景的创设,调动艺术生积极参与,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整理思维层次,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引导艺术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还特别强调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在突出了知识重点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能力,夯实了双基。 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因此,“多练”势在必行——每堂一小练、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通过对典型题目的训练,能逐步培养艺术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我们可运用充分确凿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做到具体材料与基本观点相统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二第十课时,可向学生播放以下幻灯片:
材料: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数倍)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要求学生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当时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热烈讨论,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得出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分析变动的主、客观原因,得出对中国当时的影响。能逐步认识到解决历史问题要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
艺術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在高三最后阶段学习中少讲难题,多讲解题技巧,以避免学生在历史高考中失分,要及时分析艺术生做题的误区,同时提高艺术生答题技巧及情感沟通,营造善教乐教氛围。
三、教学感悟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提高艺术生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他们掌握各种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艺术生历史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精细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艺术生学习的特殊性,引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脚踏实地的科学学习,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