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过人的才气写出了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对文学史的梳理自然功不可没,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让后来众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受益。本文以《流亡文学》、《法国的反动》和《法国的浪漫派》为例,探讨勃兰兑斯在面对19世纪前期法国文学时,是如何在继承前人优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以及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当下文学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批评方法
  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几乎成为研究西欧19世纪文学的权威教本,每一个文学研究者无不被他在这套书中表露出的过人才气、开阔视野和独特角度所吸引。
  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被我国读者接受之日起,有关于它的研究文章也随之而来,各种批评理论层出不穷:有人从文艺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有人认为勃兰兑斯所采用的是社会历史批评;还有人把他的研究归为文化研究。不过有些研究者认为尽管勃兰兑斯“在具体问题的评价上不乏真知灼见”,但他的“文学史观与批评方法并无多少创新之处,其理论渊源多半可以追溯到圣勃夫、泰纳和黑格尔那里”①,从而认为有必要重新评估勃兰兑斯的价值。
  可是,文学不是单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文学评论也不完全是后来者居上。所以尽管有研究者认为《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已经不再是“主流”,特别是韦勒克曾批评勃兰兑斯:“现今他在德法两国几乎无声无息,在英美也变得徒有其名。不妨这样说,他已经为人遗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只是一个既无独到之处又无实质内容的中人”②,“传统的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早已成明日黄花”③。然而,作为在通往文学终极价值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研究者,无论如何是不应该漠视勃兰兑斯这部巨著的价值的。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卷本(第一分册《流亡文学》、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第三分册《法国的反动》、第四分册《英国的自然主义》、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第六分册《青年德意志》)。在这六卷本中,关于法国的介绍占据了二分之一,包括第一、第三和第五分册,这样的比例反映了勃兰兑斯对波谲云诡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局的准确把握,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他对当时法国文学价值的肯定:他称“流亡文学”为“本世纪伟大文艺戏剧的序幕”④,称“法国浪漫派”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流派”⑤。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之所以影响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谈起来是个有趣而又深远的话题,笔者无力全面挖掘,单对这套书的研究和批评方法进行分析,同样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
  一定没有人会否认勃兰兑斯的满腹才华,但须知他的才气只有与满腔的激情结合才能格外动人,而这份激情无疑来自于他对祖国丹麦的热爱和赤诚。
  勃兰兑斯于1842年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871年赴英国、法国等地游学,受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根据他回国后在哥本哈根大学发表的学术演讲整理而成的。虽然他在引言中直截了当地将本书的目的说成是“通过对欧洲文学中某些主要作家集团和运动的探讨,勾画出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心理轮廓”⑥,但在字里行间并不难发现他是借高度评价19世纪西欧的文学成就,来猛烈抨击文学处于停滞状态的丹麦。此举背后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使丹麦摆脱文化上的孤立状态和地方主义⑦。这份用心和担当对于一个29岁的青年来说,是多么难得!
  所以,当勃兰兑斯在面对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的异国文学时,虽然觉得“困难到令人灰心”,但却认为“他所依靠的力量不得不一部分来自他借以采取和个人观点的决心,一部分来自他尽可能发挥本国作家少有的气质这一事实”。⑧
  勃兰兑斯毫无保留地将法国、德国、英国的文学介绍给国人,甚至用古老的寓言故事《狐狸与鹳》来提醒我们去思考怎样才能将本国优秀的文化展示给别人,并且去吸收他国的优秀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出发点,勃兰兑斯强烈的比较意识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随处可见。
  首先,他将德、法、英国文学史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加以比较。他认为“这样的比较研究有两重好处,一是把外国文学摆在我们眼前,便于我们吸引,一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摆到一定距离,使我们对它获得更符合实际的认识。”⑨
  在细节方面,他也仍然不忘将这三个国家拿来作比较。在讲到斯塔尔夫人的文艺理想帮助法国人认识到他们民族诗歌艺术的相对地位时,又比较了法、德、英三国作家寻求诗意的途径:
  正如法国人通常在观察中寻求诗意,德国人在强烈的感情中寻求诗意,而英国人则在丰沛的想象力中寻求诗意,那种想象力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可以从恐怖的东西一跃而成完美的东西,从严肃一跃而成为诙谐,它不限于自然的东西,但在使用神奇怪诞的东西时,也只限于把它们用作一种深刻的象征。⑩
  其次,勃兰兑斯对作家间的比较可谓是轻车熟路。最让人称道的是雨果和缪塞的比较。勃兰兑斯这个才气逼人的青年,在谈到两者当时影响力时说:如果在法国的普通民众中间或者是在法国作家中间,问谁是现代最伟大的法国诗人?回答是维克多·雨果;而要是去问上层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回答则是阿尔夫莱·德·缪塞。{11}这精明的一比立即让读者联想到两者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以及他们作品所代表的不同的思想倾向。在这里,勃兰兑斯的态度也是明确的,“雨果的态度同缪塞的态度相比,则是多么健康、多么坚定、多么沉着!”{12}
  第三,勃兰兑斯还注重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区别。在《法国的反动》卷《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这一节里,作者比较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在十九世纪不同作家、不同流派、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因为在作者看来“了解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及表现方式对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个重要因素。从一个时代对爱情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把尺子,可以用它来极其精确地量出该时代整个感情生活的强度、性质和温度。”{13}勃兰兑斯将夏多布里昂的《殉道者》与吕德内夫人的《瓦勒丽》及拉马丁《十字架》等作比较,从这些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爱情的不同看到时代的特点,看到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变化。   最后,勃兰兑斯还不忘将作品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比,因为他所选的人物都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因此从这些典型的比较中能看到时代发展的痕迹。在分析维特与勒奈这两个典型性人物的时候,勃兰兑斯说:
  维特的特点是憧憬未来和对未来隐约感到不安。在他和下一个伟大典型勒奈这个法国人之间隔着一场革命。在勒奈身上预言的因素被幻灭的因素所代替。……他是站在歌德的维特和拜伦的乔尔和科赛之间的一个过渡性人物。{14}
  勃兰兑斯的批评文体一向被研究者称赞,他的轻盈流畅、气势充沛,不见任何梗塞和艰难的痕迹。在这背后,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基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民族良心。作家也好,批评家也好,如果不是因心而动,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那么即使他的文采再出众、观点再新颖,也只是一副俏丽的空壳子。而对外国文学研究者来说,研究外国批评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推动本国文学的发展,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
  伍蠡甫先生的一句话几乎可以概括出勃兰兑斯的思想印迹,他说:“作为文学批评家,勃兰戴斯在思想上受黑格尔的影响,在方法上则继承孔德与穆勒,于圣·佩韦和泰纳之间有所折衷。”{15}这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可心说是把泰纳的理论用于文学史研究的硕果,他在第二分册的扉页上真诚而庄严地写上:“敬献伊波利特·泰纳先生”。
  在《艺术哲学》中,泰纳把种族性看作是民族“永久的本能”,是“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16}。勃兰兑斯在分析司汤达性格成因时,将它追溯到他所诞生的、他的家庭所定居了至少两个世纪的那个省份对他的影响:
  普罗旺斯人表达感情叫叫嚷嚷,滔滔不绝;他发起火来或者受了伤害时,就怨天尤人,破口大骂;巴黎人则彬彬有礼,风趣横生,华丽肤浅……{17}
  同样,对于泰纳的时代决定论,勃兰兑斯在这套书中也给予了证明。其中雨果最具代表性,他的文艺生涯和法国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在波旁王朝期间,他是他们的拥护者;而七月革命发生时,他对革命表示同情,而新的王朝一开始,他又成了拥护者。他的一生可以说反映了法国在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活动,无怪乎勃兰兑斯称雨果为“时代的喉舌”{18}。
  如果勃兰兑斯只是泰纳理论的复制者,那的确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他却并没有和泰纳一样对种族性格、时代精神等作简单化的规定,断言一定的环境只能产生一定的文学。相反,他注重更为复杂的东西,能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例如《流亡文学》中,夏多布里昂、贡斯当、斯塔尔夫人等作家笔下的人物,其共同的特点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性,但又并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司汤达是心灵最复杂的人物之一,与其他浪漫派作家的主要区别在于“他的灵魂里也找不到一丝一毫当时风靡一时的对宗教传统的浪漫主义敬畏情绪”{19}。
  其次,泰纳的“环境”概念对自然环境与种族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勃兰兑斯更关注的是一个时代的上层知识界的精神状况,实际上是由作家本身组成的特殊集团的思想体系,作品不过是这些思想倾向的表现。不了解作者的思想特点,就不可以理解这一本书,而“要了解作家的思想特点,又必须对影响他发展的知识界和他周围的气氛有所了解”{20}。因此勃兰兑斯不像泰纳那样详尽、枯燥地列举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地理、气候等方面的情况,而是集中介绍知识界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的时代精神。
  所以,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勃兰兑斯比泰纳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即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是通过作者这个中介来完成的。批评家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体生命的作家和作家创造出来的、深深地打上了他们人性化烙印的、有血有肉的、活跃着生命的作品。因此,在分析作品时,既从社会、自然等环境因素方面寻找原因,又从作者独特的个性性格、艺术心理、气质人品的角度加以论说,从而使作家艺术风格、艺术特征的分析不落窠臼。而由他们创造出的人物也就具有某种时代特征,是能“反映出产生他们的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人物。
  从上述分析来看,勃兰兑斯对泰纳的继承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吸收其精华之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方法。
  三
  勃兰兑斯比泰纳往前走了一步,这一步得益于圣伯夫的影响。
  勃兰兑斯高度评价了圣伯夫的批评事业,称赞他是个“划时代的批评家”{21}。在他看来,尽管圣伯夫的批评缺乏系统性,但却为现代批评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因为他“在作品里看到了作家,在书页背面发现了人”{22}。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勃兰兑斯非常注意作家的生平、经历、个性、世界观等对创作的影响。
  一方面,勃兰兑斯注意描述作家的生平个性。在提到每一个作家时,他几乎都会毫不惜墨地讲述这个作家的生平经历,从他的经历中去发现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讲到乔治·桑时,“她的趣味就是人民的趣味,但并不因此就缺少浪漫气质”、“此后,直到她生命的末日,她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从不满足于同一个男子结成伴侣”……{23}从这样的梳理中,勃兰兑斯挖掘出卢梭对她的影响、看到促成她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爱情观的形成,而这些内容都对桑的作品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勃兰兑斯不仅注重作家的生平经历等外在因素,还对作家的个性有所关注。如描述夏多布里昂时:
  他充满活力、野心勃勃、自负而腼腆,对自己的才能一时充满信心,一时又缺乏信心。……要是认为一个人对一切都没有信心却有可能信仰宗教,这只不过是幻想,只有受了半吊子教育的人才会这样想。{24}
  勃兰兑斯几乎是用开玩笑的笔调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作家展现在读者面前,立体而亲切。
  另一方面,勃兰兑斯有时会将作品视为作家的自传,在字里行间追寻作家本人的踪影。他断言夏多布里昂在描绘勒奈时不过是在描写自己的性格,把“勒奈”当作他自己的第二个名字;《奥勃曼》的作者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他的主人公的;把柯丽娜说成是斯塔尔夫人的自我写照;在乔治·桑《安迪婀娜》、《华朗蒂纳》、《莱莉亚》等作品中,隐含着她为人熟知的真实故事……为了说明“阿道尔夫很清楚就是贡斯当本人”,勃兰兑斯不惜花费7页纸来讲述贡斯当的人生经历,只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研究作者的青年时期才能理解这个典型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5}。   再者,勃兰兑斯注重研究作家的主观体验,将对文学外部联系的考察与对内部潜在心理因素的审视结合起来,通过心理沟通作家、作品、社会。例如他对司汤达的分析:
  他全神贯注心理学现象,把其它一切置之度外;作为细观默察的旅客,作为古代编年史的研究者,作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作家,他是心理学家,而且只是心理学家。他唯一经常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灵魂,他是第一批认为历史本质上是心理学的现代思想家之一。{26}
  正是因为司汤达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所描写的人物是得天独厚还是天资平庸,揭示他们内心生活的方式都是独具一格的。读者从他的描写中,可以亲切地触摸到人物的灵魂。
  勃兰兑斯的文学史和批评方法如今被研究者们挖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宽泛”。一时认为他包罗万象,赞誉不断;一时又把他打入谷底,无人问津。结合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纷繁与芜杂,笔者认为不如回到当初,去认真体会勃兰兑斯的出发点,沉入文本、沉入时代、沉入生命。
  研究勃兰兑斯批评的目的并不是要今天的研究者们一定要赞同他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某些具体的观点,抑或是照搬他的研究方法、模仿他的行文风格,而是要透过他的才气和气魄,看到最深的赤子之心;从他的思想中意识到一个文学史家、批评家应该站的高度:他应当有足够的能力对以往现象进行深刻的总结,并通过对当前的形势分析能够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2.
  ②韦勒克.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15.
  ③同上,第206页.
  ④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184.
  ⑤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403.
  ⑥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引言”,第1页.
  ⑦同上,第1页.
  ⑧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刘半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3.
  ⑨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引言”,第1页.
  ⑩同上,第110页.
  {1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109.
  {12}同上,第117页.
  {1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三分册《法国的反动》.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200.
  {14}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27.
  {15}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07.
  {16}泰纳.艺术哲学.见《傅雷译文集》(卷15).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83-184.
  {17}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219.
  {18}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三分册《法国的反动》.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191.
  {19}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228.
  {20}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引言”第2页.
  {2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318.
  {2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343.
  {23}同上,第146页-148页.
  {24}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10.
  {25}同上,第59页.
  {26}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229.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陶东风.文学史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葛红兵,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4]伍蠡甫.欧洲议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泰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汪介之,杨莉馨.欧美文学评论选(古代至18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黄侯兴.文艺理论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9]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杨冬,宗圆.认同与误读:勃兰兑斯在中国的世纪之旅[J].探索与争鸣,2005.4:4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宗教是永远存在的民族意识,哈尼族宗教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对红河州哈尼族经典古歌《烟本霍本》传播进行研究,对其英译,并进行评述,供大家讨论,以加快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哈尼族 经典古歌 《烟本霍本》 英译 评述    一、
摘 要: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重中之重。本文在对阜阳市义务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建议,主张从义务教育经费、人才资源、中小学生源配置、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以促进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关键词: 阜阳市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摘 要: 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等。作者结合个人实践,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分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职业选择的
摘 要: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行之有效,必须注意处理好与作文教学体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思想实际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关系,还要注意在读写结合训练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注意问题  “读写结合”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根据对高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
摘 要: 当前,美术教学尤其是高考美术教学早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有悖于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鉴于此,作者在分析高考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变现状阐述个人识见。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美术高考 慢    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  ——夸美纽斯  前不久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文中提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
摘 要: 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本文以罗亭和曾文清为例,通过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相似或相异的烙印,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并探究他们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多余人” 罗亭 曾文清 共性个性 差异    19世纪20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教育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如何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的学习效果展开探讨,在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  關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们感到了不少的困难,甚至有时陷入
摘 要: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德育 隐性课程 德育功能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一是由
摘 要: 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都是表现田园主题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两者的写作背景、写景抒情的不同,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王绩《野望》 王维《渭川田家》 比较阅读 审美感悟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
摘 要: 本文从少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创伤角度来解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成长主体心灵创伤的外在情绪表征为孤独和恐惧,而心灵创伤的内在形成机制则是源于文革历史的影响和个体性情的作用。叙事策略的安排完成了对成长创伤困境的超越,儿童视角和成年视角的交叉运用达到了缓解成长创伤的目标。  关键词: 孤独 文革历史 个体性情 成人视角  纵观现当代小说史中的成长主题创作,“成长”常常作为单纯的叙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