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临床探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及胃镜下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对79例胃息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放大内镜下一次切除成功,无一例发生胃出血和胃穿孔。结论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切除息肉防止恶变,避免剖腹手术,痛苦少,损伤小、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是一种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胃息肉;放大内镜;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70-01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已成为消化道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胃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良性肿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通常认为胃息肉属于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其癌变率在1.6%-20%之间,因此需要积极治疗[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内镜下切除胃息肉79例,观察息肉的分布、形态、大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共检查出79例胃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内镜下治疗禁忌症,并且经胃镜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其中男32例,女47例,年龄23-80岁。病程1个月至35年。其中胃窦息肉53枚,胃体16枚,胃底6枚,胃角4枚。合并1枚息肉19例,2枚息肉3例,3枚息肉7例,带蒂息肉29枚,广基无蒂21枚;息肉<0.5cm10枚,0.5-2cm58枚,2.0-3.5cm11枚;增生性息肉27枚,诊断炎性息肉30枚,腺瘤性息肉22枚;79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乏力、上腹疼痛、黑便、贫血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行肝肾功、凝血及免疫功能检查,凝血功能障碍者需待凝血功能纠正后才能进行治疗;高血压患者待稳定3天后方可实施治疗;高血糖者待血糖稳定在5.6-9.0mmol/L后才能进行治疗。对于息肉直径小于2.0cm者采取一次性活检钳钳取或者电烙圈套摘+高频电刀切除。操作时套住息肉后收紧圈套,轻轻提拉息肉,使息肉在胃腔中与周围黏膜无接触后先电凝,见息肉蒂或基底部发白后再电切,对于半蒂或广基息肉,交替使用电凝及电切,循环数次直至完全切下息肉,使病变部位隆起,胃黏膜与肌层分开,再圈套电切。息肉直径较大不能1次圈套的分块切除直至完全切下息肉,广基息肉直径大于3.0cm以上者间隔1周待第1次创面愈合后进行第2次镜下切除。多发性息肉的治疗处理原则是先做电凝或活检钳摘除小息肉,以后再圈套摘除大息肉;位置上应先摘除低位的,后做高位的。治疗后应尽量抽尽胃内气体,以避免术后诱发胃穿孔或出血。术后卧床休息5-8小时,禁食、保护创面、制酸、输液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神志及有无呕血、便血和腹痛情况。
  2 结 果
  本组79例胃息肉患者均在放大内镜下一次切除成功。所有患者术后均在胃镜下局部喷洒凝血酶止血治疗,没有一例发生胃穿孔和胃出血。有1例较大息肉切除后残端出现渗血,用微波烧灼后渗血停止。
  3 讨 论
  当前临床上对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有众多临床资料证实胃窦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一定的相关性[2],而胃底体息肉HP感染率偏低,由此推测胃底体息的病因与HP感染没有相关性,但与胃窦息肉HP感染率偏高,因此认为胃窦息肉的病因与HP感染有相关性[3]。目前很多胃息肉患者的早期症状缺乏典型,也无特异性,甚至有些息肉是在胃镜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意外发现,本组患者中有3例无特殊不适,为意外发现。一般来说,胃息肉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乏力、上腹疼痛、黑便、贫血等症状。本组患者有50例出现恶心、消化不良现象,呕吐、食欲不振症状16例,贫血症状4例。胃息肉的疼痛多为隐痛,并且无规律,容易发病部位为胃窦部[4]。近年胃息肉的治疗已受到重视,虽然常规应用普外科手术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外科手术风险大、创伤面大,很多患者不容易接受。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简单,痛苦少,适合范围广,并发症少,无死亡率。目前已成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公认可替代手术治疗。该方法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与穿孔,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低与息肉大小、是否有蒂、蒂的粗细和操作者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以及术后患者是否注重饮食、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总之,内镜下方式治疗胃息肉已经成为当前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愈合快、痛苦小的优点。本组79例胃息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经随访全部愈合切无复发。因此,内镜下治疗胃息肉是一种微创、手术视野清晰、快速简便、患者易接受、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硕,郑善国,耿亮.70例胃息肉的内镜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5):69-70.
  [2] 李晓燕.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特征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5):907-908.
  [3] 朱元民,李箐,刘玉兰,胃息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6):522.
  [4] 李娜,杨正武.胃息肉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8):605-60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分析创伤髋关节后脱位伴发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创伤髋关节后脱位伴发股骨头骨折患者20例,入院以后,进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复位成功后,需要对患肢进行持续胫骨结节骨牵引,对于股骨头骨折块较大、股骨头骨折块较小、合并股骨胫骨折的情况,采用的治疗方法分别为:切开复位、骨块摘除手术、空心加压螺丝钉固定的方法。对于髋臼骨折患者,应用采用螺丝
【摘要】目的探究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就治的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进行药物治疗以及护理,75例患者康复,4例患者进入内科治疗,1例死于术后合并并发症。结论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积极采取方法进行防治,臨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非心脏手术;胸部手术;心律失常  行开胸手术,创伤在
【摘要】目的探討囊性肾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囊性肾癌的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复习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的CT表现,分析其囊壁、分隔及壁上的实性结节等CT的征象。结果13例囊性肾癌囊壁厚薄不均伴壁结节8例,壁结节显示不清5例;囊内密度混杂6例;13例肿瘤实性成份均有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检查是囊性肾癌的重要的常用检查方法。  【关键词】囊性肾癌;CT诊断;鉴别诊断  肾癌的CT诊断报道多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