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小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找到了与新课程的交汇点,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把“空间与图形”分为两个教学学段,以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变化及其价值和依据
小学数学课经过新课改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过去的大纲、教材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对传统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并、增删,对顺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传达了新的教学理念。如传统教材只是单方面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过多地编写了点、线、面、体的知识及相关概念和具体方法,而忽视了把几何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课改实验教材,增加了如“设计图案”“认识方向”“观察物体”“制作模型“等内容,提高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降低了对计算方面的要求,减少了对几何图形的体、面积计算方面的内容。调整内容后的教材使得生活化、趣味化、人文化成为其突出特点,使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乐学、亲切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其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内容进行调整时,我们要同时把握好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依据。片面、繁难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几何知识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基本理念,设计了一系列利于学生开展推理、猜测、实验、观察、验证等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教学内容。
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经验
在小学阶段,学习者只是对图形进行一个感知学习,知识水平非常有限,推理能力一般都是被局限于眼前的具体实物或熟悉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让学生把学习放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这样可以缩短知识与求解之间的距离,注重对知识迁移和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来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学习射线时,可让学生通过玩具激光灯、手电筒等日常用品,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中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把多媒体运用到“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快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工具,我们要制作出好的课件,促进学习环境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过去的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知识的概念、公式等都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描述和讲解,不够生动,也无法表现出与概念有关的一些信息背景。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地设计出具体事物的模拟仿真环境,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复习课中,可结合一段小熊搬家的视频动画,让学生观察小熊的房间结构、家具以及其他物品。在所看到的物品形状中,找出哪一些是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并指出是什么图形,用鼠标点击此平面图形,就会出来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里有这一图形的特征描述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静态、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丰富的画面,创造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环境。用图文并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注意,使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教学情景,这也是“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也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在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有空间感。要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感受到空间的存在,对空间的定义有具体的体会,认识图形。
2.设计的情景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3.设计的情景要合情合理,除了能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外,还要给学生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在情景教学里体会到空间与图形的存在,在形象的感知中学会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并且能对所学知识留下印象。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学好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关键。教师的数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掉。教师通过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充分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更好地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收放有度,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定位,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适当的点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责编侯艳星)
一、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变化及其价值和依据
小学数学课经过新课改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过去的大纲、教材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对传统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并、增删,对顺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传达了新的教学理念。如传统教材只是单方面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过多地编写了点、线、面、体的知识及相关概念和具体方法,而忽视了把几何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课改实验教材,增加了如“设计图案”“认识方向”“观察物体”“制作模型“等内容,提高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降低了对计算方面的要求,减少了对几何图形的体、面积计算方面的内容。调整内容后的教材使得生活化、趣味化、人文化成为其突出特点,使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乐学、亲切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其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内容进行调整时,我们要同时把握好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依据。片面、繁难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几何知识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基本理念,设计了一系列利于学生开展推理、猜测、实验、观察、验证等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教学内容。
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经验
在小学阶段,学习者只是对图形进行一个感知学习,知识水平非常有限,推理能力一般都是被局限于眼前的具体实物或熟悉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让学生把学习放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这样可以缩短知识与求解之间的距离,注重对知识迁移和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来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学习射线时,可让学生通过玩具激光灯、手电筒等日常用品,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中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把多媒体运用到“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快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工具,我们要制作出好的课件,促进学习环境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过去的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知识的概念、公式等都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描述和讲解,不够生动,也无法表现出与概念有关的一些信息背景。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地设计出具体事物的模拟仿真环境,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复习课中,可结合一段小熊搬家的视频动画,让学生观察小熊的房间结构、家具以及其他物品。在所看到的物品形状中,找出哪一些是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并指出是什么图形,用鼠标点击此平面图形,就会出来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里有这一图形的特征描述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静态、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丰富的画面,创造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环境。用图文并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注意,使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教学情景,这也是“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也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在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有空间感。要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感受到空间的存在,对空间的定义有具体的体会,认识图形。
2.设计的情景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3.设计的情景要合情合理,除了能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外,还要给学生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在情景教学里体会到空间与图形的存在,在形象的感知中学会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并且能对所学知识留下印象。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学好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关键。教师的数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掉。教师通过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充分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更好地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收放有度,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定位,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适当的点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