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人文精神;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 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随着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要求基础教育在重视人类文明的同时,担负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任务。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实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实现文化传承、倾注人文关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树立科学人文理念,立足现实生活与历史背景,有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引导有人文价值的创造,建构学生人文精神。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极为重视,而对人文性的内容则极少关注。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科书上的例题讲完了,练习题也做完了,最后还有一个数学小知识,教师多半会对其忽略不计,或三言两语带过。不知道老师发现没有,学生在你三言两语带过时,注意力是很集中的,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其实作为个体而言,发现、探索、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固然是可喜的。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学习前人先哲,古代人类的探索求知过程,未尝不能起到一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数学是现实的、是源于生活的;其实数学也应该是历史的、是人文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创设现实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建构数学史观、文化观、思想观。让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坐标中更真切地建构数学。
例如上“乘法口诀”时,相信数学教师大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原本备课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几,再一步步归纳得出乘法口诀。可一般都会在课刚开始时,一些学生就会说:“老师,‘乘法口诀’我会背。”这可怎么办?老师就应该立即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例如,可以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如果有,教師就应该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可能那些会的立刻就会用各种办法去教,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 “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如果没有学生说不会,就可以抽学生背,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把口诀流利地背出来,教师又可以抓住时机施教。试想,假如教师在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无非是教师,学生按部就班地把教学进行到底,可能教师会满意教学效果,学生也学得扎扎实实,但这又培养了学生什么呢?这种课堂要求与期待的成人化,只能导致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个性的扭曲和天性的缺失,“儿童味”也就慢慢淡化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我们的教材里,介绍了许多这样的史实,例如在教学了圆的周长之后,教材介绍了《周髀算经》里对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介绍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史实;教学时分秒之后,介绍古代计时器“刻漏”;认识几何图形后,介绍“七巧板”这种我国古代的拼版智力玩具;学习乘法口诀后,介绍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的“九九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这些数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要萝卜白菜一样整齐呢?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学生们量身定做,设计了多种奖项,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机会获奖。如“创新思维奖”为思维独特的同学提供舞台;“最佳策划奖”为在小组活动中出谋划策的同学提供场所;“最佳裁判奖”为认真倾听、参与评价的同学创造条件;“最佳合作奖”为合作成功的小组提供可能;“创造自我奖”为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的同学留有余地等。事实上,多一把“尺子”确实可以多出一批好学生,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尺子”面前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做最好的自己”而努力。
关键词:数学;人文精神;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 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随着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要求基础教育在重视人类文明的同时,担负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任务。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实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实现文化传承、倾注人文关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树立科学人文理念,立足现实生活与历史背景,有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引导有人文价值的创造,建构学生人文精神。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极为重视,而对人文性的内容则极少关注。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科书上的例题讲完了,练习题也做完了,最后还有一个数学小知识,教师多半会对其忽略不计,或三言两语带过。不知道老师发现没有,学生在你三言两语带过时,注意力是很集中的,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其实作为个体而言,发现、探索、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固然是可喜的。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学习前人先哲,古代人类的探索求知过程,未尝不能起到一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数学是现实的、是源于生活的;其实数学也应该是历史的、是人文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创设现实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建构数学史观、文化观、思想观。让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坐标中更真切地建构数学。
例如上“乘法口诀”时,相信数学教师大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原本备课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几,再一步步归纳得出乘法口诀。可一般都会在课刚开始时,一些学生就会说:“老师,‘乘法口诀’我会背。”这可怎么办?老师就应该立即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例如,可以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如果有,教師就应该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可能那些会的立刻就会用各种办法去教,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 “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如果没有学生说不会,就可以抽学生背,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把口诀流利地背出来,教师又可以抓住时机施教。试想,假如教师在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无非是教师,学生按部就班地把教学进行到底,可能教师会满意教学效果,学生也学得扎扎实实,但这又培养了学生什么呢?这种课堂要求与期待的成人化,只能导致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个性的扭曲和天性的缺失,“儿童味”也就慢慢淡化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我们的教材里,介绍了许多这样的史实,例如在教学了圆的周长之后,教材介绍了《周髀算经》里对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介绍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史实;教学时分秒之后,介绍古代计时器“刻漏”;认识几何图形后,介绍“七巧板”这种我国古代的拼版智力玩具;学习乘法口诀后,介绍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的“九九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这些数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要萝卜白菜一样整齐呢?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学生们量身定做,设计了多种奖项,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机会获奖。如“创新思维奖”为思维独特的同学提供舞台;“最佳策划奖”为在小组活动中出谋划策的同学提供场所;“最佳裁判奖”为认真倾听、参与评价的同学创造条件;“最佳合作奖”为合作成功的小组提供可能;“创造自我奖”为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的同学留有余地等。事实上,多一把“尺子”确实可以多出一批好学生,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尺子”面前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做最好的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