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7修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zh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修饰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异体小鼠皮肤移植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1)取5只BALB/c小鼠(均为雌性,4~8周龄,性别、鼠龄下同),处死后取股骨、胫骨和肱骨,采用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取第3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该代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第4代细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取第3~6代BMSC,经终质量浓度50 ng/mL小鼠重组IL-17预处理5 d后,行形态学观察。取IL-17预处理的BMSC和未经IL-17预处理BMSC标记碳花青荧光染料(CM-Dil),行形态学观察并计算标记率。(2)取45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13只、单纯BMSC组16只、BMSC+IL-17组16只。在小鼠皮肤移植术前1 d,单纯BMSC组1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未经CM-Dil标记的BMSC 0.1 mL,另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 CM-Dil标记的BMSC 0.1 mL;BMSC+IL-17组1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未经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的BMSC 0.1 mL,另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mL 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的BMSC 0.1 mL;PBS对照组13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PBS。取45只BALB/c小鼠作供体,将前述3组处理后的45只C57BL/6J小鼠作为受体,建立背-背全厚皮移植模型。于移植术后第2天,再次对3组小鼠注射与移植术前1 d一样的等量相应细胞或PBS。于移植术后第7天,分别取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中注射CM-Dil标记的BMSC和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BMSC的3只小鼠,脱颈处死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的CM-Dil示踪并计数。于移植术后第6天拆除敷料后,从单纯BMSC组注射未经CM-Dil标记的BMSC的13只小鼠和BMSC+IL-17组注射未经CM-Dil标记的IL-17预处理BMSC的13只小鼠及PBS对照组13只小鼠中选取7只小鼠,记录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于移植术后第8天,从3组剩余的6只小鼠中分别取3只小鼠进行移植皮片的大体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4CD25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皮片的组织形态。于移植术后第14天,取3组剩余3只小鼠同前行组织形态观察。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培养5 d,经IL-17预处理的BMSC与未处理的BMSC形态和大小并无明显差别。(2)CM-Dil标记后,经IL-17预处理的BMSC与未处理的BMSC生长状态均较良好,标记率几乎可达100%。(3)移植术后第7天,单纯BMSC组小鼠皮片及邻近皮下组织CM-Dil标记阳性的BMSC数量为每100倍视野下(6.2±2.6)个,明显少于BMSC+IL-17组CM-Dil标记阳性的IL-17预处理BMSC的每100倍视野下(15.0±5.3)个(t=-2.962,P<0.05)。(4)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3.3±1.2)、(17.0±1.5)d,明显长于PBS对照组的(8.7±0.8)d(P<0.01),而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单纯BMSC组(P<0.01)。(5)移植术后第8天,PBS对照组小鼠移植皮片大部分发黑变硬且结痂坏死,单纯BMSC组小鼠移植皮片大部分存活良好,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6)移植术后第8天,与PBS对照组相比,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小鼠的血清中IL-10和TGF-β含量明显升高(P<0.01),γ干扰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BMSC组相比,BMSC+IL-17组小鼠的血清中IL-10和TGF-β含量明显升高(P<0.01),γ干扰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7)移植术后第8天,单纯BMSC组和BMSC+IL-17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1),BMSC+IL-17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高于单纯BMSC组(P<0.01)。(8)移植术后第8天,PBS对照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真皮坏死;单纯BMSC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局灶性的炎性细胞浸润,仅有轻微的表皮变性;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皮肤附属器存活完好,同时有血管形成。移植术后第14天,单纯BMSC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较重的表皮变性和局灶性坏死;BMSC+IL-17组小鼠移植皮片可见局灶性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轻微表皮变性;PBS对照组小鼠移植皮片已完全坏死。

结论

IL-17可通过提高小鼠BMSC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和增强BMSC的归巢能力,最终起到减轻异体皮片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的作用。

其他文献
自体断层皮片移植仍是修复皮肤缺损的重要方法,但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供皮区损伤、皮源不足等。研发组织工程皮肤实现缺损皮肤的永久性替代是一个理想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种组织工程皮肤已被投入市场使用,但要实现皮肤缺损的再生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总结组织工程皮肤的现状,并对组织工程皮肤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初步探讨。
期刊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9年1—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例伤后6 h内入院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烧伤组[男4例、女3例,年龄(36±10)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7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5名、女2名,年龄为(35±8)岁],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1)烧伤组患者于入院后1、3、5 d各抽取2 mL静脉
自20世纪初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后,研究发现其在发育、代谢调控和组织再生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FGF治疗可成为创面修复重要的疗法之一,然而在其成药过程中却遭遇了重大技术瓶颈。自1992年开始,笔者团队不断突破FGF成药技术瓶颈,成功开发多个一类新药及医疗器械。与此同时还深入研究FGF的代谢调控网络及信号转导机制,努力开发FGF新药,造福广大患者。
目的探讨联用双层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5例各类原因致骨质和/或肌腱外露的创面患者病历资料,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3~79岁,单纯骨质外露7例、单纯肌腱外露13例、合并骨质与肌腱外露5例。创面总面积为78.0(53.4,103.2)cm2,骨质外露宽度、肌腱外露宽度分别为3.2(3.0
目的临床评价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聚氨酯生物膜为载体构建含人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016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阳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拟入组40个急性Ⅱ度烧伤创面,选择的单个创面≥10 cm×10 cm且≤5%体表总面积(T
期刊
烧伤深度的早期精确诊断对决定相应的临床干预手段和判断烧伤患者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烧伤深度的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医师的主观经验性判断,准确率低,尤其对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诊断误差较大。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识别、分析医学图像信息。本文将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烧伤深度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取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用烫伤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成1个1 cm2深Ⅱ~Ⅲ度烫伤创面。伤后1 d,取创面全层皮肤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组织中TNF-α浓度。(2)将0.9 g明胶和0.3 g海藻酸钠混匀后溶于30 mL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水凝胶,取10只1 d龄雌
目的评价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部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硬脑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12例头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5~74岁,均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硬脑膜缺损。本组患者肿瘤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 cm×10 cm~24 cm×21 cm,硬脑膜缺损面积为7 cm×6 c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