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质检测是利用相关仪器和技术综合评价水质状况的手段,水质检测能力的高低对于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不健全;仪器设备购置不科学,维护保养不规范;内部审计和质量控制不严,风险预警能力不强;检测人员配备不全,水质检测能力区域差异大等问题,以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为目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检测;水质管理
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两级网三级站”水质监测体系,提高水厂的水质检测能力,满足水厂运行的水质控制和供水水质管理要求。
1 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要从确保安全、促进发展的高度,全面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规范水质检测行为,将水质检测管理工作深入到供水生产调度、运行第一线,推动供水企业不断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实现监控、预警关口前置,维护社会用水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不健全。很多供水企业未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数据填报、审核、报告出具等还没有实现流程化、规范化、信息化。部分供水企业未建立完善的水质上报机制,没有定期对水质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没有根据水质数据的变化及时调整技术参数和工艺改善。
2.2 仪器设备购置不科学,维护保养不规范。我国水质检测标准要求不断提高,需要使用的“高精新”检测仪器设备越来越多,有些供水企业采购仪器盲目追求高标准,与本企业检测能力不匹配,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各供水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使用轻维护的问题,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规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影响了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 内部审计和质量控制不严,风险预警能力不强。有的检测实验室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无法对检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个别检测人员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简化操作流程,引起检测结果错误,导致水质检测结果超标。有的供水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水质突发污染事件缺少必要的水质在线监测能力和现场快速检测能力,遇到突发水质污染不能及时发现、立即上报、快速处理,导致水质风险事件的发生。
2.4 检测人员配备不全,水质检测能力区域差异大。随着我国对水质检测标准的提升,从过去的35项污染物指标增加至106项指标,对水质检测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高级检测人员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存在水质检测人员配备不全,检测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进而导致这些地区的水质检测能力较低,水质检测能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我国水质检测能力发展的需求。
3 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通过建设开发适合自身实验室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构与制度,使供水企业能够根据相关规范严格工作流程,做好水质检测数据的采集、制表、加工、分析、存档和上报工作,在对数据进行及时、准确加工的基础上,结合报表、曲线或者图表等途径对水质数据进行统计与对比以及空间分析等,及时发现水质超标和异常数据,并对技术参数和水质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供水安全水平。
3.2 合理配置使用仪器设备。结合实验室工作环境、检测能力、人员素质能力等条件,合理采购配置仪器设备,安排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首先,根据水质检测部门的实际需求,明确需要购置的设备类型和主要性能指标,尽量采购质量有保证的仪器设备。其次,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从上而下增强管理意识,明确专人对仪器设备建档、操作、维护和管理,并根据仪器设备使用的频次,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专项维护保养。再次,做好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仪器设备的标识分为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唯一性标识包括:仪器设备编号、名称、型号、保管人和放置地点等。状态标识采用CNAS统一印制的通用“三色标识”:合格证(绿色),用于检定、校准合格的设备;准用证(黄色),适用于多功能或多量程的设备,其中用于监测工作的功能和量程合格,而其他功能或量程有不合格项目存在;停用证(红色),适用于检定或自校准不合格或者损坏待修或报废的设备和暂时不用的设备。通过标识管理使所有仪器设备的状态一目了然,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3.3 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做好风险预警。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加强内部审计,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全过程动态审核与监督,以保证检测过程的规范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完善的风险预防措施,具备现场快速检测能力,配置必要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具备一定的在线监测能力。
3.4 注重检测人员培养,提升水质检测能力。加强检测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检测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水质检测工作技术更新快,应增强检测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广应用新技术,扩大水质检测的范围,提升水质检测的效率,缩短水质检测的时间,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同时鼓励各水质检测实验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盲样考核、质控考核等工作,查找不足,不断提升检测能力。
结束语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关系到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结合具体实际,通过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合理配置使用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检测人才培养等,提升水质检测能力,维护社会用水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尹云霞,马冬梅,李昊鸿,等.水质检测等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城镇供水,2011,(6):63~64.
[2]许欢,黎锦泉.供水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探讨[J].城镇供水,2014,(2):71~73.
[3]李新玲,陈丹.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J].北方环境,2011,23(5):78.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检测;水质管理
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两级网三级站”水质监测体系,提高水厂的水质检测能力,满足水厂运行的水质控制和供水水质管理要求。
1 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要从确保安全、促进发展的高度,全面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规范水质检测行为,将水质检测管理工作深入到供水生产调度、运行第一线,推动供水企业不断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实现监控、预警关口前置,维护社会用水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不健全。很多供水企业未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数据填报、审核、报告出具等还没有实现流程化、规范化、信息化。部分供水企业未建立完善的水质上报机制,没有定期对水质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没有根据水质数据的变化及时调整技术参数和工艺改善。
2.2 仪器设备购置不科学,维护保养不规范。我国水质检测标准要求不断提高,需要使用的“高精新”检测仪器设备越来越多,有些供水企业采购仪器盲目追求高标准,与本企业检测能力不匹配,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各供水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使用轻维护的问题,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规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影响了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 内部审计和质量控制不严,风险预警能力不强。有的检测实验室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无法对检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个别检测人员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简化操作流程,引起检测结果错误,导致水质检测结果超标。有的供水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水质突发污染事件缺少必要的水质在线监测能力和现场快速检测能力,遇到突发水质污染不能及时发现、立即上报、快速处理,导致水质风险事件的发生。
2.4 检测人员配备不全,水质检测能力区域差异大。随着我国对水质检测标准的提升,从过去的35项污染物指标增加至106项指标,对水质检测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高级检测人员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存在水质检测人员配备不全,检测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进而导致这些地区的水质检测能力较低,水质检测能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我国水质检测能力发展的需求。
3 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通过建设开发适合自身实验室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构与制度,使供水企业能够根据相关规范严格工作流程,做好水质检测数据的采集、制表、加工、分析、存档和上报工作,在对数据进行及时、准确加工的基础上,结合报表、曲线或者图表等途径对水质数据进行统计与对比以及空间分析等,及时发现水质超标和异常数据,并对技术参数和水质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供水安全水平。
3.2 合理配置使用仪器设备。结合实验室工作环境、检测能力、人员素质能力等条件,合理采购配置仪器设备,安排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首先,根据水质检测部门的实际需求,明确需要购置的设备类型和主要性能指标,尽量采购质量有保证的仪器设备。其次,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从上而下增强管理意识,明确专人对仪器设备建档、操作、维护和管理,并根据仪器设备使用的频次,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专项维护保养。再次,做好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仪器设备的标识分为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唯一性标识包括:仪器设备编号、名称、型号、保管人和放置地点等。状态标识采用CNAS统一印制的通用“三色标识”:合格证(绿色),用于检定、校准合格的设备;准用证(黄色),适用于多功能或多量程的设备,其中用于监测工作的功能和量程合格,而其他功能或量程有不合格项目存在;停用证(红色),适用于检定或自校准不合格或者损坏待修或报废的设备和暂时不用的设备。通过标识管理使所有仪器设备的状态一目了然,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3.3 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做好风险预警。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加强内部审计,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全过程动态审核与监督,以保证检测过程的规范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完善的风险预防措施,具备现场快速检测能力,配置必要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具备一定的在线监测能力。
3.4 注重检测人员培养,提升水质检测能力。加强检测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检测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水质检测工作技术更新快,应增强检测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广应用新技术,扩大水质检测的范围,提升水质检测的效率,缩短水质检测的时间,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同时鼓励各水质检测实验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盲样考核、质控考核等工作,查找不足,不断提升检测能力。
结束语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关系到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结合具体实际,通过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合理配置使用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检测人才培养等,提升水质检测能力,维护社会用水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尹云霞,马冬梅,李昊鸿,等.水质检测等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城镇供水,2011,(6):63~64.
[2]许欢,黎锦泉.供水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探讨[J].城镇供水,2014,(2):71~73.
[3]李新玲,陈丹.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J].北方环境,2011,2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