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各中职学校必须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中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主要分析与探讨现代学徒制下的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分析;探討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68-02
现代学徒制是以产教融合为基础,通过优化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型育人模式之一。随着智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到来,传统单一的专业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契机,推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适应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构建中职校现代学徒制下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智能制造与现代学徒制
(一)智能制造——工业时代4.0
中国制造业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制造是必经之路,当下正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抓住这次绝佳机会,将中国制造业尖端力量集中到一起,团结一心立志打赢中国制造业跨越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战役。尽管我国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在能耗比、产业附加值等方面相比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最近几年内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均产生了较大提升,这些问题正在挤压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德国在《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制定了明确的制造业发展策略。随着人类社会迅速进入智能化时代后,智能制造与物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此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核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由于其在事物高效与智能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智能机器、人类专家、智能技术、产品制造、装配技术、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为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处在德国工业4.0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必须充分强调和重视智能制造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加大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中推广应用的力度,为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现代学徒制
我国现代企业学徒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技能为本,能力为重”作为执行力理念,整体上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层面结合到一起,将实习大纲和实习详细计划作为纲要,切实考虑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实际的岗位需求,并以此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导向,让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都能在深度参与中取得收获,进一步推动教育模式创新的进程,深化新课改以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让中职院校切实承担起为社会持续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增强职业教育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代学徒制强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产业需求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都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上。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教育中实效性很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通过在深度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企业中的业务精英和学校的教师通过在实践中联合指导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相比于传统的冠名班和联合班,当下主流的学徒制更加重视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企业和学校共同主导人才培养,通过制定规范的考核方案和企业课程标准,让校企合作程度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的就业、企业的人才吸收、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显著提升效果。
二、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实一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智能制造专业群动手操作能力强,想要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以“理实融合,注重引导”为理念,以“学生为本,及时调整”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技能答辩”的综合评定方式。与此同时,校方还要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指导原则,利用职业技能大赛深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果,把具体岗位要求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群中各门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对接在一起,按照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认知规律,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实训、通用能力实训、综合能力实训为核心的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中以跟岗、识岗以及定岗实习为中心的分层递进、双线并行的全新实践训练体系。共享课程模块作为专业群通用能力实训中的核心板块,为的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和通用技能,而专业群方向综合能力实训和专业核心能力实训是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设备安装、操控、维修、调试等专业素养,后者主要是在合作企业的工作现场完成。校外组织的认知实习、跟岗实习以及定岗实习等则是通过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校内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进行全方位培养,这些培训基本是在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的。 (二)课程思政,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中职院校通过设立区域性素质教育基地,为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塑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专业群内各个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包括国际素养课程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的中职教育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类大赛、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技能大赛等,让中职素质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在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有序化成长。
在现代学徒制中课程时政和企業文化的融入是重要板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中职学校育人途径,利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效应,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为学生塑造阳光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德技双修”作为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的新标准,满足企业对“知行合一”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产教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
智能制造专业群是为了培养发展型、创新型的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把掌握智能制造岗位关键技术和能够适应当前区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作为重要标准,尽可能发掘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在实践训练中的优势,打造以协同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职院校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要和相关产业中各个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先招生后招工的合作模式,在学校开设各个企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明确合作过程中双主体各方的责任,确定学徒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一分子的双重身份,让企业制定明确的师徒合作培养模式,挖掘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长效机制优势,共同研究和探索出一条可行性较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从而确保能够完成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新型现代学徒建设试点的主要任务
1.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目标运行和组织实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企业、学校及各部门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建立试点项目工作小组,落实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建立每月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协商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试点工作有序稳定推进。
2.招生招工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确切方案,严格规范从学校招生到企业用工的各个流程,达到每一年至少招生50名的目标;明确合作过程中双主体各方的责任,确定学徒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一分子的双重身份,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以保障各方利益。
3.按照“四位一体”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校企共同探索、制订体现现代学徒制特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1+X”书—证融通制度。制定融合企业岗位要求和机电(机器人方向)技工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课程标准。
4.建设师资队伍的时候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由企业员工和在校教师组成双导师队伍,并进一步明确双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管理责任和权利;采取多元化考核制度,将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双向挂职锻炼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导师评价制度,打造一个专业素养较高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5.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校企联合组建三级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制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教学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监控,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班级学制弹性管理制度。建立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全覆盖机制。
总之,通过中职智能制造机电专业群新型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对于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群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出适合智能化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还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为我国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松玲.基于新型现代学徒制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4):48-51,90.
[2]李微.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6):66-67.
[3]曾照香,祝木田.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2(10):166-168.
◎编辑 马燕萍
①资金来源: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职专业分级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GXZZJG2019A040);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自治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桂教职成〔2018〕27号)。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分析;探討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68-02
现代学徒制是以产教融合为基础,通过优化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型育人模式之一。随着智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到来,传统单一的专业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契机,推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适应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构建中职校现代学徒制下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智能制造与现代学徒制
(一)智能制造——工业时代4.0
中国制造业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制造是必经之路,当下正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抓住这次绝佳机会,将中国制造业尖端力量集中到一起,团结一心立志打赢中国制造业跨越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战役。尽管我国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在能耗比、产业附加值等方面相比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最近几年内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均产生了较大提升,这些问题正在挤压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德国在《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制定了明确的制造业发展策略。随着人类社会迅速进入智能化时代后,智能制造与物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此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核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由于其在事物高效与智能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智能机器、人类专家、智能技术、产品制造、装配技术、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为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处在德国工业4.0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必须充分强调和重视智能制造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加大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中推广应用的力度,为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现代学徒制
我国现代企业学徒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技能为本,能力为重”作为执行力理念,整体上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层面结合到一起,将实习大纲和实习详细计划作为纲要,切实考虑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实际的岗位需求,并以此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导向,让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都能在深度参与中取得收获,进一步推动教育模式创新的进程,深化新课改以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让中职院校切实承担起为社会持续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增强职业教育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代学徒制强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产业需求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都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上。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教育中实效性很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通过在深度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企业中的业务精英和学校的教师通过在实践中联合指导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相比于传统的冠名班和联合班,当下主流的学徒制更加重视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企业和学校共同主导人才培养,通过制定规范的考核方案和企业课程标准,让校企合作程度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的就业、企业的人才吸收、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显著提升效果。
二、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实一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智能制造专业群动手操作能力强,想要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以“理实融合,注重引导”为理念,以“学生为本,及时调整”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技能答辩”的综合评定方式。与此同时,校方还要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指导原则,利用职业技能大赛深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果,把具体岗位要求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群中各门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对接在一起,按照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认知规律,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实训、通用能力实训、综合能力实训为核心的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中以跟岗、识岗以及定岗实习为中心的分层递进、双线并行的全新实践训练体系。共享课程模块作为专业群通用能力实训中的核心板块,为的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和通用技能,而专业群方向综合能力实训和专业核心能力实训是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设备安装、操控、维修、调试等专业素养,后者主要是在合作企业的工作现场完成。校外组织的认知实习、跟岗实习以及定岗实习等则是通过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校内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进行全方位培养,这些培训基本是在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的。 (二)课程思政,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中职院校通过设立区域性素质教育基地,为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塑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专业群内各个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包括国际素养课程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的中职教育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类大赛、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技能大赛等,让中职素质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在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有序化成长。
在现代学徒制中课程时政和企業文化的融入是重要板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中职学校育人途径,利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效应,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为学生塑造阳光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德技双修”作为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的新标准,满足企业对“知行合一”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产教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
智能制造专业群是为了培养发展型、创新型的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把掌握智能制造岗位关键技术和能够适应当前区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作为重要标准,尽可能发掘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在实践训练中的优势,打造以协同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职院校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要和相关产业中各个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先招生后招工的合作模式,在学校开设各个企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明确合作过程中双主体各方的责任,确定学徒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一分子的双重身份,让企业制定明确的师徒合作培养模式,挖掘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长效机制优势,共同研究和探索出一条可行性较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从而确保能够完成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新型现代学徒建设试点的主要任务
1.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目标运行和组织实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企业、学校及各部门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建立试点项目工作小组,落实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建立每月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协商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试点工作有序稳定推进。
2.招生招工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确切方案,严格规范从学校招生到企业用工的各个流程,达到每一年至少招生50名的目标;明确合作过程中双主体各方的责任,确定学徒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一分子的双重身份,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以保障各方利益。
3.按照“四位一体”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校企共同探索、制订体现现代学徒制特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1+X”书—证融通制度。制定融合企业岗位要求和机电(机器人方向)技工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课程标准。
4.建设师资队伍的时候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由企业员工和在校教师组成双导师队伍,并进一步明确双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管理责任和权利;采取多元化考核制度,将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双向挂职锻炼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导师评价制度,打造一个专业素养较高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5.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校企联合组建三级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制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教学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监控,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班级学制弹性管理制度。建立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全覆盖机制。
总之,通过中职智能制造机电专业群新型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对于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群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出适合智能化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还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为我国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松玲.基于新型现代学徒制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4):48-51,90.
[2]李微.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6):66-67.
[3]曾照香,祝木田.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2(10):166-168.
◎编辑 马燕萍
①资金来源: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职专业分级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GXZZJG2019A040);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自治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桂教职成〔201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