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村落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民居包含着多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情感需求,还表现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并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对于自然的尊重及顺势而为的建筑理念表达了民众对于大道至简美学境界的追求。
  建筑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以地理景观、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对于北方村落建筑文化的探寻与发掘,可以透过其外形而追寻民族的文化渊源。北方村落的建筑人文景观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尊重,蕴含着悠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方村落民居的基本特征
  古语有云:“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由于各地地理条件的差异,民居呈现出“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的特点。各种类型的民居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如山西襄汾丁村晋商之家砖雕之繁丽,河北蔚县“村堡”南北向长、东西向窄的院落布局,陕西长武十里铺窑洞建筑,北京门头沟爨底下古村落独特的山地合院式民居形式,等等。
  民居在文化“共同性”的基础上,由于地理条件与历史背景的不同,其存续样态多样。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由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民众生活习俗的不同,其民居形成了多样态的建筑材料、院落布局及空间调度。因此,南北村落民居所用材料、建筑技巧、院落组织,以及与民居有关的口承传统、民俗仪式等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如北京四合院,其雏形可追溯至辽代,后经金、元、明、清四代臻于完善,最终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建筑风格。所谓“四合”,意指将东、西、南、北四面,合为“口”字之形貌,建筑形制多为“抬梁式”“穿斗式”两种。在宫殿、坛庙、陵墓、衙署等建筑中,多以斗拱作为柱头与屋檐的支撑,远观具有“出檐深远”之美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普通民居不若宫廷苑囿一般彩丽竞繁,然多以纹饰装饰,整体色彩以黑、灰、白为主,多了一些质朴厚重之意。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城西五公里的十里铺,据宣统《长武县志·续道里表》载,原为驿站之用。其后由于驿站的裁撤,此地逐渐形成一个聚居的村落,其布局呈现为狭窄的长条状。此地民居以窑洞为主,按建筑结构大致可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及箍窑三种。靠崖窑因地制宜,依据地形又分为靠山坡而建的窑洞和沿沟壁开凿的窑洞;地坑窑如其名“地坑”,为一种下沉式窑洞,亦称“暗庄子”;箍窑一般建造于地面,因其防寒防潮条件较差,多作为杂窑。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素有“明珠”之美誉,院内砖、木、石雕和彩绘等工艺精妙绝伦,尤以石雕为一绝。其题材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为主,配以花卉、祥禽及瑞兽图案,以求吉祥之意。雕刻图案有“辈辈封侯”“封侯挂印”“马上封侯”“喜气盈门”“四季如意”“梅竹双清”“花开富贵”“灵仙祝寿”“五子进宝”“渔樵耕读”“神荼郁垒”“燕山教子”“八仙庆寿”等。
  北方村落民居的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民居包含着多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体现了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交融,突出建筑与社会关系的阶序性,蕴含着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及生命体验。此外,“和而不同”的建筑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正反相持、冷热相和、互为亲和的处事策略。
  如明清时期的晋中传统宅院,其建筑多依山就势,负阴抱阳,错落有致,且在“儒官商”结合的晋商文化影响之下,形成了雅俗兼备、和谐共生的居住氛围。
  汾西县师家沟的民居充分体现了丘陵地区地理形貌与多进四合院的空间设计之结合,且注重整体布局上的景观设计。“辟四门,明四目,达四听”实为四合院建筑寓意之体现,即使是在依山而建的四合院中,以庭院为中心的核心依旧被坚持。庭院作为分享家庭或家族情感与历史记忆的处所,在这个“封闭”与“开放”并置的空间序列中满足的是群体性的情感需求,体现中国人循环往复的时空观念。在“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中,庭院体现着天时与人时的融通。此外,庭院中还遍布以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为主要题材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三雕”艺术中关于神仙人物、吉庆图案及祥瑞符号与地域文化及历史发展脉络相交融,且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认知观念互为表里。
  再如青海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融汇撒拉族、蒙古族、土族民俗的具有地域性、多民族特性的民居文化。青海河湟地区的庄廓、环湖地区游牧民居建筑及青南地区的碉房民居等均植根于自然环境,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
  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建筑方法上,能够清晰地看出在当地民众的民居传承与发展中,从“因地制宜”“顺天应时”到“和而不同”的衍变过程。如庄廓多为土木结构,建造时按照“地基砌筑”“外墙夯筑”“搭木框架”的顺序进行,墙基材料取自河谷卵石,木雕花纹多以梅兰竹菊和文房四宝为主。其整体空间严密、形制厚重淳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而碉房多为石砌或土筑,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建筑材料多取自当地山川河谷,建筑外形外形古朴。但用料颇为考究,对于选取石料的质地、大小、厚度均有严格要求,土质也有黏性上的标准,有时候还会根据建造地的地理形貌,加入“木筋”以稳固外墙。碉房外形颇质朴,且色彩单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感。正是由于其基本不改变材料本色,故而带有一种“天然去雕饰”之美学特征,也与周边的自然景物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满族民居也带有鲜明的民俗文化及地域特色。有俗语描述其民居特征:“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满族民居多为东西走向,且南面窗户较少,在满足采光的同时也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为“口袋房”。“万字炕”指的是满族民居卧室内火炕布局形似“万”字。“烟囱坐在地面上”指的是烟囱位于民居之外,且超过房屋高度,以确保火力旺盛。
  民居作为一种建筑文化不仅是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情感需求,还表现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并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民居具有超越具体地域文化空间的独特意义,它能够“触发”与“激活”存续其中的记忆与情感,从而获得一种超越地方性的理解与阐释。
  北方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居建筑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共同影响下,展示着民众的民间智慧与处世哲学。在中国“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中,北方传统民居遵循着最为原始、朴素的建筑理念,完成了基于个人体验的文化及审美建构。民居设计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尊重及“顺势而为”。如建筑设计中依循“用虚不必用实”与“虚实结合”的理念,综合考虑形状、色彩、材料等元素,注重“水、石、植物、建筑”等元素的“交融共生”,以期达到最优效果,民居内部的设计则更为注重舒适性与经济性。此外,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也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多选用天然材料,如土、石、木、竹等,传达出“因地制宜”“顺天应时”的哲学理念。即使是那些取自天然,丝毫未经雕琢的材料,人们依旧能够取其质朴稚拙之意味,建造装饰房屋。
  在“诗意的栖居”理念指引下,人们追求传统民居的“人文性”,除了会选择更符合民居建筑整体气质的材料之外,还会积极借鉴古代建筑形式,“古为今用”,实现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甚至有时还会考虑到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理论。此理论本源自虚实相生、阴阳辩证的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得以发展。其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运用,表达了一种“大道至简”的美学境界,蕴深意于市井凡俗,寄哲思于家长里短,这种看似简单与不刻意的精致,实则寄寓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进入2l世纪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流动与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人们慕名而至,欣赏古人的居住空间与建筑智慧。传统民居以风格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感受不同地域民居传统的同时,人们也在对民居文化的“体验”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文化“体验”不仅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建构力量,也可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张歆,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中国郑和『跑』去南洋当神?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说起郑和这个名字,只要是学过中国历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郑和,这位留名青史的明代宦官和航海家,曾带领船队七下西洋。他多次穿越西太平洋、横跨印度洋,最远曾航行至中非地区。郑和的航海事迹对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无论是宦官郑和,还是航海家郑和,他的名字总归还是处在历史人物的范畴里,但在东南亚,郑和
期刊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是课堂的改革,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适应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方针的要求,能够自觉地去转变我们自己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的所处的角色和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这一转变当中,作为一线园丁的我们,一定要寻求我们各自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提高,最后能够使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最终转变为集中发现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阵营。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创
期刊
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的觉苑寺,是金牛古道上一处重要的景点。它曾是诸葛亮北伐的驻军之地,院内的明代壁画为国内仅有的最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  北起陕西汉中、南达四川剑阁的金牛古道,被山带河,绵亘数百里,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最艰难的一程。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正处于这一段漫长险程的最南端。  武连镇,晋、魏、隋、唐和宋代时为武连县,地处险程与坦途的交会点。伫立于该镇武侯坡上,放眼四望,西南方向基
期刊
四川阆中古城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依照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的城市。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川北道贡院、张飞庙等古迹点缀其中,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其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之特点,兼具明代的疏朗淡雅和清代的精美繁复,堪称保存最完好的古城。  上午九点,我们驾车沿G75广南高速(广元至南充)驶向阆中。汽车在熟悉又陌生的山野间疾驰,窗外的山峦一座座错落着由远而近,然后慢慢向后隐入冬日的雾霭中。车窗外不时
期刊
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来源于史前穴居、半穴居的先民之“舍”,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刚需,其重要性和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所谓古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官式做法”而言的民间居住建筑,一般采用较经济的手段,用廉价的材料,以及较简单的建筑结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满足生活和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结构、用材相互适应,
期刊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能『绮』能『腴』,与陶诗多含理趣大有关系。那么,陶诗的理趣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理趣的来源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代。所谓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本,而兼摄儒家学说的一种新道家之学。玄学之风既盛,使魏晋士大夫习于理论思辨和玄理清谈。陶渊明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的思想并不完全受玄学笼罩,但生于斯世,玄理思辨与清谈风气对他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陶诗中
期刊
俞和是赵派书家群的佼佼者,他一生远溯晋唐,近摹赵书,五体皆精,堪称元代临摹第一高手,被视为赵孟頫的影子。影子之外,是其对复古书风的传承与坚守,还有其个性的彰显和不懈的追求。  元代书坛,可以说是一直笼罩在赵孟頫(1254—1322年)的复古书风之下。特别是中后期,以学习和继承赵孟頫书风为宗旨的赵派书家群更是占了书坛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一人深得赵孟頫衣钵,一生精临赵书,行、楷、草、隶、篆诸体无不逼肖神
期刊
住,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先秦而始,先民们就已构建出院落式住宅,其后形制不断演变,类型不断丰富,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建造技术、文化传统下萌发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这些各有其美的古老民居和由其构建而成的传统村落,演绎出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华彩,见证了中国人智慧与审美的光辉,也記录着年代的记忆和浓醇的乡愁。
期刊
妖怪,是一类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之中的艺术形象,非登大雅之堂但又别具风味。它们最初是《山海经》中种类繁杂的『异兽』,后逐渐演变为神秘莫测的妖怪精灵,并出现于《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镜花缘》等大众文学之中,为传统大众文化增添了无尽的精彩和趣味。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领域之中,如小说、戏曲和绘画等。在现代,妖怪又作为重要元素被运用于电影
期刊
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四圣宫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先王而名著于世,其内还遗留一座标有明确纪年的元代舞楼,为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印证。  距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路程约75里,位于翼城、沁水两县交界处的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该村于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大量的明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