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源-合子转换期中合子基因组激活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畜牧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ss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源-合子转换(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MZT)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母体产物到新生合子基因组发育控制的关键,包括母体成分(mRNAs和蛋白质)降解和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ZGA)。虽然这两个阶段的基因调控模式不同,但在MZT中这些变化精确控制和高度关联。本文综述了ZGA过程中细胞周期、染色质和转录因子调控胚胎基因表达的特定模式,以及ZGA翻译后调控的变化,阐明了ZGA在MZT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MZT中基因表
其他文献
Brown planthopper(BPH,Nilaparvata lugens St自I)is the most devastating pest of rice in Asia and causes significant yield loss annually.Around 37 BPH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so far in indica,African rice varieties along with wild germplasms su
本研究旨在分析抗苗勒氏激素(AMH)和抗苗勒氏激素II型受体(AMH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山羊产羔性状的关联性。通过MassARRAY?SNP分型技术对AMH基因和AMHR2基因SNPs位点进行分型,检测其在云上黑山羊(n=544)、济宁青山羊(n=133)和辽宁绒山羊(n=91)3个群体中的遗传学特征,并将其多态性与产羔性能(产羔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进行关联分析。群体遗传学结果表明,AMH基因g.89172108T>G和AMHR2基因g.26334739A>G在3个群体中
为探究不同地域环境与绒山羊次级毛囊发育相关因子表达分布的相关性,本实验选取原产地内蒙古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2岁)以及引进到甘肃环县2年的内蒙古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2岁)各8只,分别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确定毛囊的超微结构特点;利用qPCR技术检测BMP2 、HSP27基因在绒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同种绒山羊在不同地域环境下BMP2、HSP27蛋白在毛囊中的定位表达.结果显示:8月份绒山羊毛囊结构完整,处于毛囊生长期; BMP2 、HSP27基因mRNA在原产地与引入地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均有
本文旨在研究美国瑞士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通过引进美国瑞士褐牛可有效改善新疆褐牛体型小的特点,从而提高新疆褐牛群体水平,为今后的新疆褐牛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对新疆褐牛、MHF1(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MHF2(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二代)及MHF3(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三代)体尺体重进行分析比较,Excel 2019计算体尺指数。结果表明,4~5岁母牛个体中,美系各杂交后代体尺体重性状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6~7岁母牛个体中,MHF1代的体高、体斜
为探究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体系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进一步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已构建的奶牛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Cow Mastiti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CMLM),以与建模数据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北京市6个牧场及浙江省1个牧场共73004头次泌乳牛的DHI信息作为验证数据,分别研究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体系在“多个牧场全年”、“多个牧场不同年份”及“同一牧场长时程”3种不同类型验证数据中的预测能力及优化应用策略。结果表明:CMLM在验证数据中仍然具备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1,GPX1)、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是在机体中发挥抗氧化功能的硒蛋白。GPX1可提高动物抗氧化能力,抑制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кB)信号通路,减缓细胞氧化损伤,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通路,提高Trx和TrxR蛋白活性,增强Trx/TrxR系统抗氧化功能,降低促炎因子和活性氧等产生,维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SV40T基因导入来提高绵羊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s)和基质细胞(ESCs)的体外传代次数,为绵羊胚胎附植等子宫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采用酶促分离获得原代绵羊EECs和ESCs,并用携带SV40T基因的慢病毒以MOI 1:10和MOI 1:50感染并进行单克隆细胞株筛选。结果表明,所得EECs和ESCs分别具有上皮和基质细胞典型特征(上皮细胞呈铺路石状,基质细胞呈梭形)并表达特异性标记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EECs传至约50代,ESCs传至约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牛的杂交后代,是高原牧区的主要家畜之一,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雄性犏牛不育阻碍了对犏牛杂种优势的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高原畜牧业发展,因此对犏牛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组织学、生理学、基因表达调控、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概述了雄性犏牛不育的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犏牛雄性不育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且为未来修复雄性犏牛生殖力奠定基础。
为克隆获得黔北麻羊PPP3CA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究PPP3CA基因在黔北麻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应用RT-PCR克隆PPP3CA基因的CDS区序列,构建pMD19-T-PPP3CA亚克隆载体,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黔北麻羊PPP3CA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背最长肌6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黔北麻羊PPP3CA基因CDS区序列全长为1 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5.58;黔北麻羊PPP3CA蛋白属亲水性、非跨膜蛋白,二级结构分析显示其主要由α-螺旋
羊绒被称为“软黄金”,具有极强的保温作用,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产物之一。羊绒由绒山羊的次级毛囊发育产生,具有周期性生长特点。掌握绒山羊毛囊的生长规律,探究其主要调控因素、关键调控基因以及调控方式,可以为提高羊绒产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梳理了绒山羊毛囊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规律,综述了近年来对绒山羊毛囊周期性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在利用基因工程改善羊绒质量领域内的新突破和新成果,能够为进一步扩大羊绒产量及生产规模、发展国内动物纤维生产行业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