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84例胃癌和大肠癌进行MTT法体外化疗药物敏感实验和p53、survivin、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种凋亡抑制蛋白与9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的关系. 结果 本组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4%、89%、61%,survivin与Bcl-2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027,P<0.05).p53强表达与紫杉醇、顺铂对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有关(t=2.1282,P=0.0363;t=3.8850,P=0.0002);survivin蛋白强表达时,长春新碱、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降低(t=2.1693,P=0.0329;t=2.0247,P=0.0046),但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t=-2.9070,P=0.0047);bcl-2强表达时,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1483~3.2330,P=0.0347~0.0018).结论 消化道肿瘤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程度与部分化疗药物耐药性有关,评价某种耐药因子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十二指肠穿孔是ERCP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对避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1].作者对5例十二指肠穿孔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男,38岁.以"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40余h"于2008年4月12日入院.40 h前用餐后在跑动过程中突然出现上腹持续剧烈疼痛,放射至腰区,频繁呕吐,含有胆汁.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体质消瘦,急性痛苦貌,辗转不安.
期刊
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iabetes af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DASO)的治疗已受关注[1,2].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治疗DASO 198例患者的资料,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期刊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是甲状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也是预后最差的一种甲状腺恶性肿瘤,又称间变性癌或肉瘤样癌,发生率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14%[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共确诊各种甲状腺癌720例,其中ATC 54例,占总数的7.5%(54/720),其中有6例是以甲胎蛋白(alpha-fetal
期刊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肝切除治疗的疗效以及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胃癌肝转移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7%,3年生存率为21%,5年生存率为13%.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R0切除、转移灶大小为重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大小、脉管瘤栓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肝脏恶性肿瘤常用的局部治疗方式,近年来被尝试性地应用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的临床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1-3],但其安全性和疗效尚待更多的病例观察。
期刊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25例,其中狭窄13例,闭塞12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同时行支架(stenting)植入者20例,植入支架22枚. 结果本组狭窄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介入治疗失败,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抗凝组48例,抗凝组48例).抗凝组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抗凝组围手术期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抗凝组DVT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9%)(x2=5.031
患者男,56岁.因左腹壁肿物20余年,红肿破溃1个月于2007年10月20日入院.查体:左侧腹壁红肿破溃直径约5 cm,外形如"火山口"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触诊边界不清,无明显活动度,伴有异味.同侧腹股沟区可见肿物,直径近3 cm,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触诊边界清,基底部粘连固定.行左侧腹壁病灶的梭形切除及腹股沟肿物切除术.
期刊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