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努力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性思考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注重高校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注重树立高校和谐管理思想和方式,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关键词】构建 和谐校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55-02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定》,再到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谋划了重要的战略和理念。这一战略和理念不仅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更重要的是把不断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摆在了执政的全过程中。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1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精辟论断,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新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精髓,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既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发展要求及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做出的科学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鲜明特征做出的科学概括;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发展。
  大学不仅对整个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引领和支持的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其作用通过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成果,为社会进步提供多种优质服务体现出来。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环境,办学实力和办学规模,办学经验和管理方式的不同,使不同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就其共性而言,仍然是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中,是否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贯穿在办学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建设环境;另一方面,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持续的人力资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和创新举措,努力处理好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科研秩序、校园秩序等都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态势,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共同组成的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组织。在这个社会组织中把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其彰显力量的“粘合剂”,是和谐——使校园内部各要素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2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2.1 注重高校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高校整体协调、和谐是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整体协调、和谐中既包括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中诸多要素的确定和实践,也包括高校在实现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中运行机制的协调与和谐,既包括高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构思与实践,也包括各行为主体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的状态。
  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作为一所高校在发展中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是学校办学的历史积淀和凝炼。任何一所高校在发展中对于这个涉及学校的重大问题都将给予极大的关注和不懈的努力。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构思与实践,包括对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有效的理念和中心工作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作为高校一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能否组织有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各高校在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了有效组织的思想、目标、措施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组织的理念。理念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思想和观念的“灵魂”,需要要将其变为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和谐的思想观念是组织有效的关键,也是高校坚持教育教学是中心工作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需要在高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和谐氛围,以此推动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工作的各项工作的发展。在我国诸多高校的发展中,或者是一所高校内部诸多二级学院实力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有的发展生机勃勃,而有的几乎毫无社会影响和发展潜力。在一所高校内部也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深究起来,无不与和谐的思想观念是否确立有关。
  2.2 注重树立高校和谐管理思想和方式
  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和效率,通过科学管理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这其中应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实施科学管理的价值基础和核心,体现在高校实施有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思想和方式已充分体现在胡锦涛同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特征”要求中。从构建的角度讲,我们应把民主法制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原则和运行机制,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标准和检验准则;把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爱岗敬业、刻苦勤奋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和办学基础;把创新意识得到张扬,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
  为此,学校应始终坚持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理念;努力做到决策民主、学术民主、管理民主;通过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教授会、民主党派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和政策讨论等,使学校更多的人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面,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学校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应始终坚持公平正义,协调各方的原则;努力做到竞岗公平、学术公正、分配公正;通过健全学校不同岗位人员竞聘上岗机制,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积极营造按贡献大小体现分配、激活各类人员人尽其才的氛围。学校应始终坚持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教育;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诚信做人、关爱他人、和睦相处;通过努力营造“以人为本”,诚信做人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热爱学校的精神,树立师德楷模、优秀学子的形象;并且建立必要的个人信用档案等,大力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学校应始终坚持创新为先的工作机制,创新在一所大学就是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一切教育活动,无论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无论老教育工作者还是青年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应该处处渗透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彰显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办学主张;通过建立健全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把学校的发展引向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和技术,创造财富,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之路。
  2.3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建设与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通常体现在三个层面上。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校容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大学生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等,反映办学思想、教育方针、育人观、道德观、人才观等办学主张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和反映;也包括制度层面的学校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工作生活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些成文的制度与约定或校纪校规,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各级组织产生的规范性、约束性作用,其内核仍然是校园文化对个体或群体的影响;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校风学风、道德风尚等,它是形成校园文化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内容的核心和根源。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内涵的优劣,是检验一所学校建立和谐校园的标志。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和培育,其形成和发展既与办学者(亦可称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人文育人观念有关,也与学科领域不同,学生来源不同,学校发展历程不同有关。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和设计,精心组织和落实,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应有内容和要求,在校风学风建设目标和方案及学校制度建设中,同样需要把和谐校园的理念融入到其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中,应该把学会生全面成才作为办学的旗帜,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既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更需要教育者精心组织好每一门课或每一次教学活动,这其中和谐的思想观念应通过教育者得到张扬和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和谐诚信的思想观念,为其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且这种协调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上,把和谐的思想观念及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落实好。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努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学校党委在统揽全局,谋求发展中,应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成才意识、和谐意识,汇集构建和谐校园的力量,使其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3-22.
  [2] 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J].求是,2007(1):3-6.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精神成长史。初中学生,正值自主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适时恰当的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小说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兴趣也不足。阅读状态呈现“短、浅、快”特点。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虽然小说篇数较多,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小说阅读的教学角度单一,缺乏原生态阅读技法的指导。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安静
期刊
201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社举办了“愿付雁书长思君——微情书大赛征文”活动,戴畅同学的《你还在我身旁》获得了一等奖,多数同学写的是你侬我侬的情感,唯独她写给了母亲。这首诗在媒体上发布之后,感动了无数网友,很快风靡网络,并通过微博、微信、QQ等渠道疯传,足以见出人们对这首诗的喜爱。戴畅是一位来自大东北的孩子,她在香港求学期间,大一寒假没有回家,独自在香港过春节,隔窗看窗外万家灯火,
期刊
近日,有人对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挑刺”认为其没有相关事实依据,求妈妈的阑尾炎手术当年也不可能完成。因此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文学作品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虚构,也有人认为这会忽悠小朋友,小朋友会很迷茫。  我认为文学作品是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虚构的。  文学作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可增强其文学艺术性。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就有着大量虚构的部分。人人都知其三分实,七
期刊
文本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适时地挖掘、发挥插图的作用,插图便会如龙之睛、豹之头、凤之尾,给语文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文本插图的可利用因素,有效地利用插图,让其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服务。  一、巧用插图,找准文本的切入点  文本的阅读感悟,需要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只有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展现的情境相融合,感悟才得以发生、发展,学生对本文的理
期刊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撐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忧愁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凭借一首《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亦是将意象纯熟把握,为全诗构造出一种富含民族文化色彩的朦胧美。独特的意象渲染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意蕴,独具特色的音节韵律则回荡着悠扬的曲调。本文将结合《雨巷》分析语文的意象特点及艺术特色。  一、用意象寄托情怀  所谓意象,往往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的
期刊
起初读到这首备受人们赞誉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时并未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首词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特别是词中透露的无限凉意更是令人唏嘘不已,下面就谈谈自己品读《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后体会到的个中复杂滋味。  一、“美人迟暮”的悲凉之愁  词的上片起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给我们勾勒一幅荷残香消的凋零的景象,再加上“西风”吹过,绿波皱起,把残荷、枯梗的凋敝映衬出
期刊
看到我鼓掌,面带羞赧之色地说:“老师,您也来试试。”抱着向学生学习技艺的心态,我开始了候课以来的第一次运动,也正是从这次踢毽开始,以至于变得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一起跳绳、做眼保健操、手指操、打球、一起唱阳光体育之歌……  如果哪一天大家变得懒惰起来,我们就围在一起出智力游戏。一次一名女同学给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她问我:“老师,你猜猜,有什么妈妈最温暖?”我说:“亲情。”学生摇头。我又说:“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