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巴仓人
先说说事情的起因吧!原来,上海有位叫雪娃的镇长,是位遗腹子出身。老母今年90多岁了,突然要叫他到青海省巴洛滩来找他亡父的坟荤。他父亲本是教育局长,半个世纪前被打成右派送到巴洛滩改造,不久就病故了。后来巴洛滩并入巴仓农场。而我曾是巴仓人,雪娃就通过青海的丁乐年先生找我了解内情,并要我如今这个上海人,陪他走一遭。
我从1964年32岁起,到1976年44岁止,足足12个年头,是在这个青藏高原之上、黄河源头之边的巴仓农场里度过的。我先是在这个农场海拔3400米的一大队、三大队种地、喂猪、牧马、赶车、制坯、烧窑,再到农场位于黄河岸边的白刺滩修渠,后又调场部给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绘制布景,给“英雄门合纪念馆”画主席像和展览图片,最后到吴堡湾就业职工五中队当会计。可以说对巴仓农场的一切,是了如指掌,至今尚能如数家珍。
可是,对于雪娃父亲埋葬的地方,我还真是一片茫然呢!这是由于事情在我到巴仓五年以前不说,且死者所在的巴洛河滩农场在并进巴仓以后,土地先交给了地方,后又划归河南青年农场,而这个农场早已“尸骨无存”了。
不过,当丁乐年先生电邀我充当雪娃到青海寻亲的向导时,我立马接受了。我同亡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一样地在上海戴上右派帽子,一样地千里迢迢,从江之尾押到江之头。来者千千万万,幸存者能有几个?所以,我听到的仿佛是那些亡魂的呼唤,和无数的未亡人的拜托。挂了电话,我在房间里徘徊良久,念念有词:“舍我其谁!舍我其谁!”老婆嗔怪道:“病了,病了!这人病了!”
谁知道,我却未能与之同行!我曾一再提醒应在夏季出发的,可雪娃由于公务缠身,突然在冬天临时去了高原。他最终没能找到先父的墓穴,是带着遗憾回来的。
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重访巴仓,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比起死者来,我是多么幸福啊!我还活着,活着就有责任。
巴洛河滩何处是
巴洛河滩究竟在哪里?雪娃父亲的遗骨到底埋葬何处呢?
整个青海省,大体上是南高北低,河从东出。如果把整个省比作一只手形,省会就偏踞于手的无名指与小拇指尖处;这里是谓河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而青南地区呢,高处不胜寒,鲜有农业,人烟稀少。巴仓农场就在这个青南地区的低缘处,虽说离西宁也只有一天的路程,但仍有天壤之别。旧谚“到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上了塔拉,儿子认不得阿大(父亲)”,反映出越向南方越荒凉。而从塔拉再向南,再爬高,越过黄河,才到巴仓!
巴仓土地,有半年以上是冻僵了的。若是在十月到次年的五月间,别说挖坑,就是砸进个木橛子也很困难的。所以,雪娃的父亲死后能得到埋葬,而且坟前还树过木牌,应该是很人权的。果如此,我对寻找墓地存有信心。
为什么不问问白光之呢?白光之是我复旦不同系的同学,比我早五年“改龄”、同甘共苦过的巴仓人。他原籍河北保定,获罪于河南某行暑秘书任上,平反以后就地从教,退休时为海南某中学校长。他的几个子女,有的从政、有的执教鞭、有的写医案,都在大城市,有的还进了京,可光之老俩口却扎根于此;别说离开青海,西宁也不去。光之,真奇人也!
“啊,是我,白光之。”电话那头传来白老沉稳的嗓音:“…巴洛河滩现在叫巴河。就在吴堡湾农场五中队下坡通往五星的路口,现在树着一块路牌,一头指向贵南,一头指向巴河。”
白说的五中队,正是我和他前后担任过统计的单位,现在交给了龙羊峡水库移民。五星是一个村落,住着白兄的亲戚,我也不陌生;贵南是县城,更是常去过的。
找到巴洛河滩,还有何难?
当年“杵作”今犹在
2005年8月13—15日这三天,曾经甘苦与共的两个老友,在西宁通天河宾馆的客房里。长谈了三天两夜。其间有半天,丁乐年先生也饶有兴致地参与了。这次聊天,对于寻找雪娃父亲长眠之地,有意外发现。
意外之一:白光之是当年雪娃父亲在巴洛河滩农场的“同学”;
意外之二:白兄竟然还是当年农场里埋葬死尸的参与者,且是个“杵作头”。
老白对我们细谈了当年的亲身经历:“那时候,巴洛河滩还是片荒原,尽长些芨芨草、莨菪花,盘根错节、密密层层,一镢头下去能弹将起来。我是统计,负责土地丈量、分配任务、验收成绩和记载功过…何吉芳,这应当是二中队的。我所在是一中队。从河南、河北、山东来的,人称北方大队;二中队是南方人,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送来…”
“我们都是在五八年秋冬,从天南地北遣送到西宁,先集中到劳改转运站——砖瓦厂冬训学习,到第二年春,才发配农场。所以,我们是真正的‘同学’。可是,我们首先是犯人,同劳同改而不可能认识…”
“我猜想,当时上面的用意:服服水土,适应高原;说是冬训,实为猫冬。为避免大量减员,再说寒冬腊月上去也无劳可动,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开春后到了农场,还是大量地死人。冻死、饿死、累死、病死,自杀的、被野兽吃了的、误食野草中毒而死的、以及死于意外事故的,死因不一而足。可依我看,死亡是因为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死亡就在你自己的身体——这个潘多拉盒子里装着,只要你自己挺不住,它从某一缺口钻出来,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表象…”
“你说饿,粮虽少粗,吃饱不能,也不至饿死,顶多饿个半死;你说冻,白天干活干得大汗流,夜间十几个人挤在一盘炕上,相互取暖,也不至于冻死;至于说劳动改造,没有一个犯人不知道劳动最光荣,不劳而获最可耻,不劳动是万恶之源!劳动改造虽说不上光荣,但是可以赎罪、可以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劳动也最现实,不劳动者不得食,完不成任务不开饭或扣你饭…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可以说是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深刻,但也很简单,就是余华所说的那俩字:活着!”
“雪娃父亲说是死于肠胃不适,腹泻不治…”丁先生插言道。
“是啊,也没有干活累死的!只有生病病死的。一次,我带几十个人去巴洛河滩挖青菜。种菜的河南知青跑光了,稀稀拉拉的青菜没人收。给我们规定,凡参加挖莱的,每人奖励两个菜团子,多挖多奖;当场用脸盆煮,现场开奖。谁知道最后倒下了一个人,架到队里,死了。众说纷纭,引发各种猜测。于是,场部医生当即来队解剖验尸。医生用割青稞的镰刀把死者肚皮拉开,但见肠如鸡鸭肠般细,有几处鼓如拳头,内容为菜团;缠绕在一起的粗纤维团,扯也扯不开。结论是消化器官极度萎缩,导致肠梗阻。没饿死,撑死了!”
“喝口水吧!”我看老白急火攻心的,也都是七老八十的了啊!
“埋死人的事,也是由我带队。死人都是用架子车拉出去埋的,不是丁兄故事中说的用马车,那样划不来。一架子车能装七八个, 像一爿爿冻猪肉那样,码好,摞起。白天怕影响活人,妨碍改造,都是在夜间行动。参加埋尸者,可领到两只青稞面饼子,不啻是一个福音般。我们边走边吃,没到坟地,饼已吃完。此时,月黑风高、天寒地冻,心儿慌慌、身也晃晃,潦草一埋,将带来的那捆写着死者姓名的木牌匆匆一插,拔脚就回……张冠李戴,所在多有;至于丁文所说,狗兽刨食,诚可信也!”
我到底是“学弟”,虽也“饱学”,“入学”前几年的事竟然一点不知。
“妹妹找哥泪花流”
我寻找难兄遗骨的热情,被老白这一番话要给浇灭了,谁智想,他又在这上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丁兄啊,你可能认为我们劳改,那时候个个绝望透顶,其实不然!求生本能和意识,强着呢!自杀的人,我只见过一个。此人原是河南某市粮食局的总会计,右派加贪污,判了十年。这位仁兄死活不认罪,申诉驳回就绝食,而且绝言,不吃不喝还不说话。我去劝他,说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才能图翻案。可人家心如磐石,就是不听。结果死了。死了不到二个月,平反改正了;的的确确没贪污,连右派也不是,拿错了!可是,人已入了黄土。这是五九年的事。”
“第二年开春,死者的妹妹从老家找上门来。原来,粮食局领导对死者颇为同情,小有赔偿,还让从财会学校毕业的其妹顶替上了班。妹妹未及上班,先来上坟。中队干部派我去陪同,因为埋葬他时我在场…”
“结果怎样呢?”我和丁兄急于知道结果,而白老哥直摇头。一会儿,才接着说下去。
“巴仓的风你是领教过的!飞沙走石,卷土扬尘,只一场,就把坟堆刮平了,木牌牌也荡然无存。有,也被人捡去烤了火。可怜妹妹,四顾茫茫,无可奈何,大哭一场。扯下头巾,包了一点黄土,抽泣而去了。事隔不过几个月,就已找不到埋人处,40多年了,哪里去找!”
“唉,我刚说了死人坟会有狼狗野兽刨食,没听过比这再惨痛的了吧?”老白不知为何,突然这样问。
丁兄接过去回答:“我看到《夹边沟纪事》中有吃死人肉的呢…”
老白摇摇头,说:“在巴仓虽没听说过,可我知道的一件事,跟吃也差不多。”
原来,这是他大舅哥亲历所为的一件事:茫拉地区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村民得了一种怪病。有个怪医生给病人开了个奇方,要用死人的脚踝肉为引。他的大舅哥便和几个胆大的同伙,摸黑钻进农场的坟地,心惊胆战却并不费事地完成了任务…
我听得直打寒颤。哥哥死在五九年,六零年妹妹来找就找不到了;雪娃父亲同年死的,四十年了,何处去寻?
公安局长如是说
我已经打消上巴洛河滩寻找的念头了。但是,作为有关巴洛河的信息,还没有说完。
我有一个学生,在兰州铁路局下属的公安分局当处长,随着青藏铁路的西进,去到西藏那边当局长去了。我在西宁时,恰逢他也来西宁公干,跑来看我。得知我来青的目的后,他一拍大腿,说,“我正是巴洛河滩出生的!”
原来,局长的父亲是当年巴洛河滩河南青年农场的团长,这个农场也就是雪娃父亲所在的、原属劳改系统的农场。巴洛河河南青年农场立足未稳,就面临了大灾荒,自始至终地和饥馑捆绑在了一起。“我出生那年,农场才生了两个孩子;另一个是炊事班长家的。”我的学生说。
大饥荒导致大死亡,大死亡引起大逃亡。青年农场是部队建制,团长就是场长。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班长带着全班逃亡,连长命排长去追。追着追着,排长也趁机开溜了。后来,连长中也有弃官而去的,再后来甚至有营长不辞而别了。局长说:“我的团长爸爸,于是就成了空心汤团。”
“那么,青年农场死了人埋在哪里?”我对墓地仍旧不肯放弃。
他告诉了两件他印象深刻的事例。
一件是:农场里的拖拉机春耕秋翻时,每每会从地里翻出大木箱子来。这种大木箱是河南青年从农村老家带来,存放自己的衣物细软的,没想到当他们的灵魂离去后,又会成为肉身的归宿。人死了,农场就会把尸体放在他的箱子里,入土为安。不过,因为草率,埋得太浅,拖拉机一犁,就会翻出来;尸骨暴露、遗物出土,如果是花花绿绿的衣物,准是个女孩子。
另一件是:有条件的单位,也实行过火葬;架起柴火,浇上燃油,付之一炬。然后,象征性地掬一杯骨灰,盛装在小布袋子里;扎好口,写上死者的姓名地址。有个连,做事很认真,他们把这种袋子整齐地码放在了一个废弃的砖窑里,用木板把窑口堵住。可这件事儿并不是所有的人清楚,开始有人讹传说领导们把粮食藏到那里了。话说人饿三天,就起贼心。于是,有人就打起了砖窑的主意。终于有一天,不知是哪几个,黑夜潜入窑内,竟将骨灰误以为炒面,饱食之后,一窃而光!
一块残片在上海
河南青年尚且如此,劳改犯人更复何言?
希望大,失望多。我无功而返,回到了上海。谁知道,这个故事在上海还要续写一章。
且说回到寒舍,尚未坐定,妻拿出记事本对我说,有一位黄老先生要见我。接通电话,原来又是一位“老巴仓”。
黄老蜗居在新闸路一间石库门的亭子间里。我们执手并肩坐在木板床上。仅有的一张骨牌凳充作床头柜,上面放着农场当年的白搪瓷茶缸,大红隶书的“奖”字标明他曾是劳改积极分子。
黄老自报家门,说自己曾是上海某个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兼教师。五六年响应“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号召,腾出三四百米的住房与小院办了学。五七年两条腿并作一条,人打成了右派,后来就押送青海巴洛河滩农场改造。我提起何吉芳,他居然说,那是教育局长,是当时管他们的最高领导。殊途同归,他们是被同一节车皮拉到西宁的。他清楚地记得,何被安排在闷罐子车中央的大马桶旁边,因为他要不时地拉肚子。言之凿凿,仿佛历历在目。又说,只知何到农场后,分配去烧砖,以后便音讯不得了。我告诉他,何不久就病故了,又讲了去青海寻找何墓的前后经过。老人不觉得有什么意外,很平静。
我又问他,是否有兴趣旧地重游呢,老人嗨嗨一笑,说道:“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餐。我今年九十了!别人是儿子去祭奠老子,我去就是老子哭儿子啊!”
原来,黄老有一段比当劳改还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在巴仓,他在砖窑上干活。因为有所用心,炼就了过硬的砖窑淬火功夫,当上了领班,能多领一份馍馍。后来,劳改犯进化为就业犯,虽说还是犯人,但宽松了许多。此时,他可以在窑顶上炒些青稞粒,烤些洋芋蛋,生活有所改善。于是,他收留了一个逃荒的中年女子,并且还怀上了。
这年,老黄整五十,喜极。
可临产时,请求送场部医院,不准。助产士,也请不来。当夜朔风哀号,油灯竟被吹灭。他二人手忙脚乱,可怜孩子摸黑出来,脐带是妈妈用牙咬断的。哭声洪亮,是个男孩儿,谁知到天蒙蒙亮时没了声患,一摸全身冰凉,没救了。
伤心欲绝的母亲给孩子穿好所有准备好的衣服,包在襁褓里,交代给老黄。老黄还没抱过孩子呢!他欲哭无泪,抱着孩子,抄起铁锨出了门。他要趁大队没出工时,把孩子悄悄埋掉。天寒地冻,到处都挖不动。最后,他在地边的土埂上发现了一个洞。他把孩子塞进去,又用土坯封堵好,再在上面浇上水,冻死。日后,他还会另找地方安葬的。可是,当他下午收工,去看的时候,见洞穴已被拱开,孩子已叫臭鼬吃得只剩一个后脑勺、两根股骨!
黄不敢说与妻子知道,自此变得更沉默、更寡言。他只觉得自己有罪,罪孽深重,拼命劳动;他认为自己不配有孩子、不配有妻子,甚至做一个劳改犯他也不配!因为后来给他的平反裁定书这样写着:根据中央某某文件的精神,在民办教师、大中学生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中间,一律不划右派。“你看,阿拉连个右派也不配!”说起往事来,黄老居然还有这等的幽默!
我说,我的一个文友把雪娃千里寻父遗魂的经过写下来了,这对后世是有好处,我也想把我这一次去青海的所闻和你的故事写下来,给他的文章作一补充…
“免了吧,再过几年,就没人提起了!起码,我就不会再出声了!”
我不同意。如果大家不作声,那么,记忆呢?历史呢?文化呢?精神呢?往事真的如云烟吗?秦皇隋帝至今还有人评说哩!
俱往矣,这些都是发生在特定岁月的陈谷子烂芝麻了。如今的巴仓农场,早已建设一新,今非昔比了。只有那块悬挂在西宁市农建巷农场办事处的招牌,灰头土脸,满目疮瘦,似乎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作者系青海民族学院离休教师)
先说说事情的起因吧!原来,上海有位叫雪娃的镇长,是位遗腹子出身。老母今年90多岁了,突然要叫他到青海省巴洛滩来找他亡父的坟荤。他父亲本是教育局长,半个世纪前被打成右派送到巴洛滩改造,不久就病故了。后来巴洛滩并入巴仓农场。而我曾是巴仓人,雪娃就通过青海的丁乐年先生找我了解内情,并要我如今这个上海人,陪他走一遭。
我从1964年32岁起,到1976年44岁止,足足12个年头,是在这个青藏高原之上、黄河源头之边的巴仓农场里度过的。我先是在这个农场海拔3400米的一大队、三大队种地、喂猪、牧马、赶车、制坯、烧窑,再到农场位于黄河岸边的白刺滩修渠,后又调场部给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绘制布景,给“英雄门合纪念馆”画主席像和展览图片,最后到吴堡湾就业职工五中队当会计。可以说对巴仓农场的一切,是了如指掌,至今尚能如数家珍。
可是,对于雪娃父亲埋葬的地方,我还真是一片茫然呢!这是由于事情在我到巴仓五年以前不说,且死者所在的巴洛河滩农场在并进巴仓以后,土地先交给了地方,后又划归河南青年农场,而这个农场早已“尸骨无存”了。
不过,当丁乐年先生电邀我充当雪娃到青海寻亲的向导时,我立马接受了。我同亡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一样地在上海戴上右派帽子,一样地千里迢迢,从江之尾押到江之头。来者千千万万,幸存者能有几个?所以,我听到的仿佛是那些亡魂的呼唤,和无数的未亡人的拜托。挂了电话,我在房间里徘徊良久,念念有词:“舍我其谁!舍我其谁!”老婆嗔怪道:“病了,病了!这人病了!”
谁知道,我却未能与之同行!我曾一再提醒应在夏季出发的,可雪娃由于公务缠身,突然在冬天临时去了高原。他最终没能找到先父的墓穴,是带着遗憾回来的。
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重访巴仓,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比起死者来,我是多么幸福啊!我还活着,活着就有责任。
巴洛河滩何处是
巴洛河滩究竟在哪里?雪娃父亲的遗骨到底埋葬何处呢?
整个青海省,大体上是南高北低,河从东出。如果把整个省比作一只手形,省会就偏踞于手的无名指与小拇指尖处;这里是谓河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而青南地区呢,高处不胜寒,鲜有农业,人烟稀少。巴仓农场就在这个青南地区的低缘处,虽说离西宁也只有一天的路程,但仍有天壤之别。旧谚“到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上了塔拉,儿子认不得阿大(父亲)”,反映出越向南方越荒凉。而从塔拉再向南,再爬高,越过黄河,才到巴仓!
巴仓土地,有半年以上是冻僵了的。若是在十月到次年的五月间,别说挖坑,就是砸进个木橛子也很困难的。所以,雪娃的父亲死后能得到埋葬,而且坟前还树过木牌,应该是很人权的。果如此,我对寻找墓地存有信心。
为什么不问问白光之呢?白光之是我复旦不同系的同学,比我早五年“改龄”、同甘共苦过的巴仓人。他原籍河北保定,获罪于河南某行暑秘书任上,平反以后就地从教,退休时为海南某中学校长。他的几个子女,有的从政、有的执教鞭、有的写医案,都在大城市,有的还进了京,可光之老俩口却扎根于此;别说离开青海,西宁也不去。光之,真奇人也!
“啊,是我,白光之。”电话那头传来白老沉稳的嗓音:“…巴洛河滩现在叫巴河。就在吴堡湾农场五中队下坡通往五星的路口,现在树着一块路牌,一头指向贵南,一头指向巴河。”
白说的五中队,正是我和他前后担任过统计的单位,现在交给了龙羊峡水库移民。五星是一个村落,住着白兄的亲戚,我也不陌生;贵南是县城,更是常去过的。
找到巴洛河滩,还有何难?
当年“杵作”今犹在
2005年8月13—15日这三天,曾经甘苦与共的两个老友,在西宁通天河宾馆的客房里。长谈了三天两夜。其间有半天,丁乐年先生也饶有兴致地参与了。这次聊天,对于寻找雪娃父亲长眠之地,有意外发现。
意外之一:白光之是当年雪娃父亲在巴洛河滩农场的“同学”;
意外之二:白兄竟然还是当年农场里埋葬死尸的参与者,且是个“杵作头”。
老白对我们细谈了当年的亲身经历:“那时候,巴洛河滩还是片荒原,尽长些芨芨草、莨菪花,盘根错节、密密层层,一镢头下去能弹将起来。我是统计,负责土地丈量、分配任务、验收成绩和记载功过…何吉芳,这应当是二中队的。我所在是一中队。从河南、河北、山东来的,人称北方大队;二中队是南方人,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送来…”
“我们都是在五八年秋冬,从天南地北遣送到西宁,先集中到劳改转运站——砖瓦厂冬训学习,到第二年春,才发配农场。所以,我们是真正的‘同学’。可是,我们首先是犯人,同劳同改而不可能认识…”
“我猜想,当时上面的用意:服服水土,适应高原;说是冬训,实为猫冬。为避免大量减员,再说寒冬腊月上去也无劳可动,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开春后到了农场,还是大量地死人。冻死、饿死、累死、病死,自杀的、被野兽吃了的、误食野草中毒而死的、以及死于意外事故的,死因不一而足。可依我看,死亡是因为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死亡就在你自己的身体——这个潘多拉盒子里装着,只要你自己挺不住,它从某一缺口钻出来,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表象…”
“你说饿,粮虽少粗,吃饱不能,也不至饿死,顶多饿个半死;你说冻,白天干活干得大汗流,夜间十几个人挤在一盘炕上,相互取暖,也不至于冻死;至于说劳动改造,没有一个犯人不知道劳动最光荣,不劳而获最可耻,不劳动是万恶之源!劳动改造虽说不上光荣,但是可以赎罪、可以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劳动也最现实,不劳动者不得食,完不成任务不开饭或扣你饭…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可以说是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深刻,但也很简单,就是余华所说的那俩字:活着!”
“雪娃父亲说是死于肠胃不适,腹泻不治…”丁先生插言道。
“是啊,也没有干活累死的!只有生病病死的。一次,我带几十个人去巴洛河滩挖青菜。种菜的河南知青跑光了,稀稀拉拉的青菜没人收。给我们规定,凡参加挖莱的,每人奖励两个菜团子,多挖多奖;当场用脸盆煮,现场开奖。谁知道最后倒下了一个人,架到队里,死了。众说纷纭,引发各种猜测。于是,场部医生当即来队解剖验尸。医生用割青稞的镰刀把死者肚皮拉开,但见肠如鸡鸭肠般细,有几处鼓如拳头,内容为菜团;缠绕在一起的粗纤维团,扯也扯不开。结论是消化器官极度萎缩,导致肠梗阻。没饿死,撑死了!”
“喝口水吧!”我看老白急火攻心的,也都是七老八十的了啊!
“埋死人的事,也是由我带队。死人都是用架子车拉出去埋的,不是丁兄故事中说的用马车,那样划不来。一架子车能装七八个, 像一爿爿冻猪肉那样,码好,摞起。白天怕影响活人,妨碍改造,都是在夜间行动。参加埋尸者,可领到两只青稞面饼子,不啻是一个福音般。我们边走边吃,没到坟地,饼已吃完。此时,月黑风高、天寒地冻,心儿慌慌、身也晃晃,潦草一埋,将带来的那捆写着死者姓名的木牌匆匆一插,拔脚就回……张冠李戴,所在多有;至于丁文所说,狗兽刨食,诚可信也!”
我到底是“学弟”,虽也“饱学”,“入学”前几年的事竟然一点不知。
“妹妹找哥泪花流”
我寻找难兄遗骨的热情,被老白这一番话要给浇灭了,谁智想,他又在这上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丁兄啊,你可能认为我们劳改,那时候个个绝望透顶,其实不然!求生本能和意识,强着呢!自杀的人,我只见过一个。此人原是河南某市粮食局的总会计,右派加贪污,判了十年。这位仁兄死活不认罪,申诉驳回就绝食,而且绝言,不吃不喝还不说话。我去劝他,说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才能图翻案。可人家心如磐石,就是不听。结果死了。死了不到二个月,平反改正了;的的确确没贪污,连右派也不是,拿错了!可是,人已入了黄土。这是五九年的事。”
“第二年开春,死者的妹妹从老家找上门来。原来,粮食局领导对死者颇为同情,小有赔偿,还让从财会学校毕业的其妹顶替上了班。妹妹未及上班,先来上坟。中队干部派我去陪同,因为埋葬他时我在场…”
“结果怎样呢?”我和丁兄急于知道结果,而白老哥直摇头。一会儿,才接着说下去。
“巴仓的风你是领教过的!飞沙走石,卷土扬尘,只一场,就把坟堆刮平了,木牌牌也荡然无存。有,也被人捡去烤了火。可怜妹妹,四顾茫茫,无可奈何,大哭一场。扯下头巾,包了一点黄土,抽泣而去了。事隔不过几个月,就已找不到埋人处,40多年了,哪里去找!”
“唉,我刚说了死人坟会有狼狗野兽刨食,没听过比这再惨痛的了吧?”老白不知为何,突然这样问。
丁兄接过去回答:“我看到《夹边沟纪事》中有吃死人肉的呢…”
老白摇摇头,说:“在巴仓虽没听说过,可我知道的一件事,跟吃也差不多。”
原来,这是他大舅哥亲历所为的一件事:茫拉地区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村民得了一种怪病。有个怪医生给病人开了个奇方,要用死人的脚踝肉为引。他的大舅哥便和几个胆大的同伙,摸黑钻进农场的坟地,心惊胆战却并不费事地完成了任务…
我听得直打寒颤。哥哥死在五九年,六零年妹妹来找就找不到了;雪娃父亲同年死的,四十年了,何处去寻?
公安局长如是说
我已经打消上巴洛河滩寻找的念头了。但是,作为有关巴洛河的信息,还没有说完。
我有一个学生,在兰州铁路局下属的公安分局当处长,随着青藏铁路的西进,去到西藏那边当局长去了。我在西宁时,恰逢他也来西宁公干,跑来看我。得知我来青的目的后,他一拍大腿,说,“我正是巴洛河滩出生的!”
原来,局长的父亲是当年巴洛河滩河南青年农场的团长,这个农场也就是雪娃父亲所在的、原属劳改系统的农场。巴洛河河南青年农场立足未稳,就面临了大灾荒,自始至终地和饥馑捆绑在了一起。“我出生那年,农场才生了两个孩子;另一个是炊事班长家的。”我的学生说。
大饥荒导致大死亡,大死亡引起大逃亡。青年农场是部队建制,团长就是场长。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班长带着全班逃亡,连长命排长去追。追着追着,排长也趁机开溜了。后来,连长中也有弃官而去的,再后来甚至有营长不辞而别了。局长说:“我的团长爸爸,于是就成了空心汤团。”
“那么,青年农场死了人埋在哪里?”我对墓地仍旧不肯放弃。
他告诉了两件他印象深刻的事例。
一件是:农场里的拖拉机春耕秋翻时,每每会从地里翻出大木箱子来。这种大木箱是河南青年从农村老家带来,存放自己的衣物细软的,没想到当他们的灵魂离去后,又会成为肉身的归宿。人死了,农场就会把尸体放在他的箱子里,入土为安。不过,因为草率,埋得太浅,拖拉机一犁,就会翻出来;尸骨暴露、遗物出土,如果是花花绿绿的衣物,准是个女孩子。
另一件是:有条件的单位,也实行过火葬;架起柴火,浇上燃油,付之一炬。然后,象征性地掬一杯骨灰,盛装在小布袋子里;扎好口,写上死者的姓名地址。有个连,做事很认真,他们把这种袋子整齐地码放在了一个废弃的砖窑里,用木板把窑口堵住。可这件事儿并不是所有的人清楚,开始有人讹传说领导们把粮食藏到那里了。话说人饿三天,就起贼心。于是,有人就打起了砖窑的主意。终于有一天,不知是哪几个,黑夜潜入窑内,竟将骨灰误以为炒面,饱食之后,一窃而光!
一块残片在上海
河南青年尚且如此,劳改犯人更复何言?
希望大,失望多。我无功而返,回到了上海。谁知道,这个故事在上海还要续写一章。
且说回到寒舍,尚未坐定,妻拿出记事本对我说,有一位黄老先生要见我。接通电话,原来又是一位“老巴仓”。
黄老蜗居在新闸路一间石库门的亭子间里。我们执手并肩坐在木板床上。仅有的一张骨牌凳充作床头柜,上面放着农场当年的白搪瓷茶缸,大红隶书的“奖”字标明他曾是劳改积极分子。
黄老自报家门,说自己曾是上海某个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兼教师。五六年响应“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号召,腾出三四百米的住房与小院办了学。五七年两条腿并作一条,人打成了右派,后来就押送青海巴洛河滩农场改造。我提起何吉芳,他居然说,那是教育局长,是当时管他们的最高领导。殊途同归,他们是被同一节车皮拉到西宁的。他清楚地记得,何被安排在闷罐子车中央的大马桶旁边,因为他要不时地拉肚子。言之凿凿,仿佛历历在目。又说,只知何到农场后,分配去烧砖,以后便音讯不得了。我告诉他,何不久就病故了,又讲了去青海寻找何墓的前后经过。老人不觉得有什么意外,很平静。
我又问他,是否有兴趣旧地重游呢,老人嗨嗨一笑,说道:“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餐。我今年九十了!别人是儿子去祭奠老子,我去就是老子哭儿子啊!”
原来,黄老有一段比当劳改还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在巴仓,他在砖窑上干活。因为有所用心,炼就了过硬的砖窑淬火功夫,当上了领班,能多领一份馍馍。后来,劳改犯进化为就业犯,虽说还是犯人,但宽松了许多。此时,他可以在窑顶上炒些青稞粒,烤些洋芋蛋,生活有所改善。于是,他收留了一个逃荒的中年女子,并且还怀上了。
这年,老黄整五十,喜极。
可临产时,请求送场部医院,不准。助产士,也请不来。当夜朔风哀号,油灯竟被吹灭。他二人手忙脚乱,可怜孩子摸黑出来,脐带是妈妈用牙咬断的。哭声洪亮,是个男孩儿,谁知到天蒙蒙亮时没了声患,一摸全身冰凉,没救了。
伤心欲绝的母亲给孩子穿好所有准备好的衣服,包在襁褓里,交代给老黄。老黄还没抱过孩子呢!他欲哭无泪,抱着孩子,抄起铁锨出了门。他要趁大队没出工时,把孩子悄悄埋掉。天寒地冻,到处都挖不动。最后,他在地边的土埂上发现了一个洞。他把孩子塞进去,又用土坯封堵好,再在上面浇上水,冻死。日后,他还会另找地方安葬的。可是,当他下午收工,去看的时候,见洞穴已被拱开,孩子已叫臭鼬吃得只剩一个后脑勺、两根股骨!
黄不敢说与妻子知道,自此变得更沉默、更寡言。他只觉得自己有罪,罪孽深重,拼命劳动;他认为自己不配有孩子、不配有妻子,甚至做一个劳改犯他也不配!因为后来给他的平反裁定书这样写着:根据中央某某文件的精神,在民办教师、大中学生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中间,一律不划右派。“你看,阿拉连个右派也不配!”说起往事来,黄老居然还有这等的幽默!
我说,我的一个文友把雪娃千里寻父遗魂的经过写下来了,这对后世是有好处,我也想把我这一次去青海的所闻和你的故事写下来,给他的文章作一补充…
“免了吧,再过几年,就没人提起了!起码,我就不会再出声了!”
我不同意。如果大家不作声,那么,记忆呢?历史呢?文化呢?精神呢?往事真的如云烟吗?秦皇隋帝至今还有人评说哩!
俱往矣,这些都是发生在特定岁月的陈谷子烂芝麻了。如今的巴仓农场,早已建设一新,今非昔比了。只有那块悬挂在西宁市农建巷农场办事处的招牌,灰头土脸,满目疮瘦,似乎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作者系青海民族学院离休教师)